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思考
時間:2022-09-22 04:13:00
導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大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出“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創新活動方式”的要求,結合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年,瀘州市納溪區實施“并村強村”計劃,調整村級組織建制,合并減少了62個行政村。通過半年的運行觀察,并村強村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減少干部職數、擴大干部培養選拔視野、提高干部待遇、整合資源擴大產業單元和延伸產業鏈條以及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已經全面發力。但伴隨著并村強村計劃實施,形成的“并村后發癥”也開始顯現。
“并村后發癥”主要表現為:一是相互認同融合慢,干部之間、群眾之間在分工、辦事、交流等方面仍然習慣原有的區域單元,較長時間內難磨合于一體,形成“新班子老裂痕”;二是利益重組難,由于原有的村與村之間基礎設施、農業生產資料、集體經濟等不均衡,并村后打破利益格局重新組合難,形成“一村多制”;三是一部分精減下來的村干部有情緒,產生了新的矛盾;四是并村后工作量加大,要求提高,個別地方村干部待遇未能達到并村前的預想指數,使個別村干部與競崗時的狀態比有“激情倒流”的現象;五是工作思路創新不夠,部分村兩委班子未能及時審視評估和發揮并村后產業、資源、人才等方面可供整合的優勢,工作思路缺乏創新,打不開新局面,形成“新瓶裝老酒”;六是配套服務跟進延后,個別地方并村后戶籍、門牌、標識等沒有及時更換,配套管理跟進速度明顯滯后,形成“新店面舊招牌”。
總體看來,“并村后發癥”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并村后新組建的村級組織班子凝聚力還不夠強、戰斗力還比較弱、聯系服務群眾的方式和手段還比較單一引起的。必須按照改革創新精神,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癥下藥,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在“推進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氣、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治理“并村后發癥”,加快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步伐。
一、以增強基層組織活力為核心,用“新團隊”凝聚“新人氣”
一是實施村干部素質工程。要在提升黨校、農廣校、農技校等傳統陣地培訓能力和效果的基礎上,重點依托遠程教育、網絡在線學習、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現代干部培訓陣地,加大村干部培訓力度,特別是著力提升村干部帶頭致富和依法辦事能力水平。全區計劃用3-5年時間,使村干部全部達到大專學歷,掌握2-3門實用技術。
二是實施村干部動力計劃。要健全激勵機制,落實兼職兼薪、養老保險、表彰獎勵、優秀村官考錄公務員和公選領導干部等系列制度,讓在職村干部有干頭。去年,全區已啟動了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公選科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工作,有2名村黨支部書記分別經公選被錄用為副科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要建立正常離職村干部離崗補助、幫扶慰問、項目扶持等制度,讓退下來的村干部有靠頭。去年,全區已落實離職村干部補助、幫扶資金100多萬元。
三是實施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要理順村兩委關系,健全制度,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特別是要注重交叉配置力量,避免“原村分管原村”的工作格局,杜絕推諉扯皮,防止責任真空。要重點鎖定村級財務,及時清產核資,對債權、債務徹底清理,建章立制,規范管理,讓群眾滿意。全區已對并村前的238個村財務進行了清理整頓,建立健全村務公開、一事一議等村級事務管理制度10多項。
二、以整合資源做大項目為抓手,用“新發展”贏取“新信任”
一是優化黨組織設置。要打破傳統以行政村為單位的黨組織設置模式,依托專業協會、“兩新”組織、黨員活動習慣等,大量設置產業型、聯合型、服務型黨組織;要重點探索把黨組織建立在產業鏈條上,通過產業項目連接,著力解決黨員中產生的并村不并心的問題,形成黨員帶頭團結發展的新動力。全區建立了茶葉、竹業、中藥村等產業型黨總支7個,聯合型黨支部10個。最大的黨總支以茶產業為鏈條,覆蓋5個行政村,黨員180多名,協會會員達1000多人,年總產值達2000多萬元。
二是統籌城鄉黨建一體化。要以爭創“三級聯創”示范區為統攬,破除組織系統抓基層組織建設單打一和城鄉黨建條塊分割的格局,要重點整合農口系統、群團組織、非公企業等部門和行業在人力、物力、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統籌城鄉黨建資源,上下聯運、齊抓共管,形成一體化工作模式。全區實施“百村黨建聯動計劃”,已建立區級領導聯系點20多個,100多個市、區級部門和非公企業聯村,500多名黨員干部駐村,整合基層組織建設資金300多萬元,落實幫扶項目100多個。
三是啟動錦上添花帶動項目。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把部門幫村黨員幫戶、萬名干部下基層、萬村黨建富民行動等項目集中實施在一批基礎條件好、交通方便的先進村和部分山區樣板村,打造亮點、以點促面、整體帶動。全區已分別在沿路、沿江、沿河和邊遠山區選擇了20個精品村和10個產業優勢村,在村級陣地、班子建設、產業發展等黨建項目上集中實施開發,打造黨建示范帶和示范片,形成“黨建示范航母”,樹立基層組織建設“動力標桿”。
三、以和諧陽光服務為推力,用“新服務”融合“新情感”
一是推行陽光工作法。要緊緊抓住“擴大基層民主”這條主線,針對并村強村后村大事多的實際,大力推行重大事項決策議事制、黨員黨性定期分析制、群眾評議制、村務黨務公開制等一系列制度,落實群眾的“四權”;建立健全干部輪崗坐班、定時定點集中辦公、民事等制度,充分聯系和服務群眾,讓群眾的困難在一線解決、黨群干群關系在一線和諧、黨組織形象在一線樹立。
二是培育“老實干部”。要全面落實中央提出的“不讓老實人吃虧”、“在基層和生產一線培養鍛煉選拔干部”用人導向,大力轉變基層干部工作作風,形成親民愛民、商量辦事、周到熱情的工作習慣;要教育基層干部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對那些不能真心為民服務的干部,要及時進行組織調整。目前,全區已對并村強村后10多名村干部啟動組織程序進行了“微調”。
三是創新和諧親民載體。要深入實施黨建富民行動、農村小康快車、火紅黨心暖民心等主題活動,富民惠民、改善民生。要下移黨建工作重心,引導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問民情、聽民聲、解民難、助民富,用真愛為民謀利,使并村強村后的村兩委班子與群眾的感情盡快融洽。目前,全區黨員干部通過開展“1十1”或“1十X”結對認親主題活動,結成幫扶對子3000多個,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5000多件。
總之并村強村是成效初顯,利大于弊的實踐。對各種“并村后發癥”,要正視問題,勇于探索,積極應對,以鞏固和推廣“并村強村”成果,全方位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 上一篇:減輕企業負擔方案
- 下一篇:海外高層次人才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