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03 04:27:00

導語:社區建設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建設調查思考

**區日新街道位于大連市中部地區,東起大公街,西至新開路,南臨綠山,北到鞍山路。街道于**年12月由原紅巖街道、原日新街道整合建制合并而成,現有廣和、紅巖、更新、平等、英山、東關6個社區,面積為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000人。轄區現有學校8所、科研機構25個、市直國家機關24個、醫院4個、星級賓館12個、企事業單位943個,個體、私營業戶約1020余戶。街道黨工委共有37個獨立基層黨組織(非公企業黨組織29個),黨員2,450人。

一、街道社區建設的主要特色

近年來,日新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社區黨建為牽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一街九帶”的經濟格局基本形成,街道財政收入逐年增長,已突破8500萬元;國家、省、市、區有關部門領導先后視察了街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計生協理員試點工作、經濟普查試點工作、社區達標建設工作和平安社區創建工作等,并予以了充分肯定。街道榮獲省文明街道、市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通過深入地調查了解,街道社區建設成績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屬地化的管理給街道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力

稅收屬地化管理。實行“屬地征稅、分稅、分享”為核心內容的分稅制財政體制。通過完善財政管理體制,鼓勵街道辦事處協稅護稅,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財政收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進一步規范財政供給范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從運行結果看,在保證街道政權運轉的基本資金需求的同時,極大地調動了街道服務經濟、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人大代表屬地化管理。街道成立了人大工作委員會,設立了辦公室,專人負責代表工作,社區建立了人大代表接待站。人大街工委成立后,代表在本社區參加選舉,定期到社區述職。這一工作機制,充分調動了人大代表的積極性,代表們認真履行職責,經常深入到選區與選民交流,傾聽群眾的呼聲,幫助解決群眾的困難,真正在代表與選民之間駕起了“連心橋”,使代表為民辦實事的件數明顯增多,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有力地推動了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優越的外部環境為街道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戰斗力

領導的重視是對街道工作的巨大鼓舞。大連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視街道、社區工作,經常深入基層進行工作調研,解決社區辦公用房、電腦等硬件投入等問題。區委每年召開社區黨建工作理論研討會,區委書記親自到會并講話,這不僅鼓舞了街區干部的士氣,并且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街道、社區工作的重要性。

辦公設備齊全,條件優越。街道今年由政府投入建造了3200平方米的現代化辦公樓;建立了OA辦公電腦,區委和區政府的工作任務通過網上部署,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創立了日新街道的專門網站,網站以“服務于黨員,服務于群眾”為重點,突出特色,全面反映了街道的各項工作。

干部的福利高,任用有保障。大連市的街道是干部成長的搖籃,許多優秀的干部都有在街道工作的經歷,大家為能到街道任職而感到自豪。街道干部的獎金高于其他局干部的幾倍。社區干部(包括委員)生活補貼底線760元/月,每連任一屆增加20元/月。這些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街道社區干部積極性,他們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安于現狀,積極進取,工作有很強的主動性、自覺性,振興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的意識很強,想干事、干實事的氛圍非常濃厚。

(三)全新的服務職能給廣大群眾帶來了無盡的吸引力

高度的服務意識,深受群眾的好評。日新街道位于全區繁華地段,居民素質較高,需求也相對高,因此,他們轉變工作態度,強化服務職能,不斷拓寬街道工作新領域。在工作內容上,由過去把精力放在完成政府部門下派的任務上,轉向更加注重解決居民面臨的實際困難,真正為老百姓提供貼心服務;在工作手段上,由過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管理,轉向以市場化導向的服務管理;在社區建設上,由過去把社區作為自己的“腿”,轉為常下社區提供服務幫助,使街道切實履行好加強公共管理、完善公共服務的職能。在社區干部中開展的“一口清”活動,為更好地服務于群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深得群眾的好評。

健全的硬件配備,滿足居民的需求。大連市、區政府非常重視社區建設,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扶持社區建設。目前,每個社區都有400---8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有的社區有幾十臺電腦,建立了網絡課堂,大屏幕、觸摸屏、攝像機、數碼相機等設施應有盡有。各社區都有自己的服務大廳,辦公室門前設有SQ便民服務器(即:服務全方位,服務全透明,服務全天候,服務全社會的四全服務),使居民有事在本轄區內基本能得到解決和幫助,有效提高了社區的服務職能。

(四)科學的設置給工作人員增添了無限的創造力

社區機構設置合理。區委成立了非公企業黨工委,街道非公企業黨委、社區非公企業黨支部,形成了以屬地化管理為主、條塊結合的區、街、社區“三級”建制的工作網絡體系。每個社區設黨總支書記兼社區主任一名,實行黨政“一肩挑”,專職副書記一人(享受副主任待遇,由街道黨工委任命有經驗的黨務干部擔任),副主任一人,委員若干人。他們目標統一,思路明確,注重創新,不斷轉變意識,轉變工作態度,強化服務職能,不斷拓寬街道社區工作的新領域。

社區工作者分工明確。他們主要采取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等辦法,承擔了社區綜合治理、再就業、殘聯、退管等工作,為社區工作者的發展壯大提供機制保障;規范社區事務的管理,激勵社區干部連任,促進社區的便民服務更加完善。

各種制度、獎勵機制健全。制定了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工作細則,流動黨員管理規定、在職黨員聯絡站工作制度。并結合“三選兩優”表彰,評選表彰十佳社區黨總支、十佳駐街單位黨組織、十佳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十佳在職黨員聯絡站、十佳在職黨員。合理的機構設置,健全的獎勵機制,充分調動了廣大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進一步推動街道社區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完善的社區建設為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遠大的生命力

社區自治性強。社區黨組織積極引導社區內各種組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現黨領導下的居民自治。通過“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監督”,達到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通過支持和保證社區居委會的依法自治,實現動員社區力量、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推進社區基層民主建設。

注重發展社區黨建。**區委把加強社區黨建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抓好,豐富載體,創新思路,完善陣地,提升功能,擴大覆蓋面,通過社區黨建的牽動作用,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實施協調可持續發展。日新街道黨工委按照上級精神,確定了推進社區建設和管理的總體規劃。他們以黨建為牽動,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創建學習型組織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科普宣傳為契機,不斷增強居民用科學的意識;以普法教育為手段,大力推進平安社區創建工作;以社區網絡課堂為陣地,滿足轄區未成年人學習需求;以弱勢群體為重點,把社會保障有關政策落到實處;以外來人口為突破,全面提升計劃生育工作的水平;以創建生態社區為目標,實施環境衛生整治活動,滿足群眾服務需求,加快了構建和諧社區的步伐。

共駐共建氛圍濃厚。**區委堅持共駐共建需求為導向,注重用共同利益、共同目標來調動轄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依據法規、政策,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形成參與社區建設的獎勵機制,為轄區單位提供廣泛參與和持之以恒重要保障。街道黨工委充分利用轄區資源優勢,本著相互協商、共同運作,多方受益的原則,與轄區單位開展了全方位、多領域的共建活動,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關于社區建設的幾點啟示

社區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近年來,日新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居民需求的變化,明確思路,注重創新機制,有效地推動了和諧社區的建設。

1、明確社區建設的方向?!巴晟凭用褡灾?,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是日新街道社區建設的主方向,注重抓好社區服務、居民自治、治理環境和居民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2、明確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地位。從思想觀念、工作制度、運行機制、領導方式和班子建設等多方面入手,整體推進,使社區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落到實處。

3、明確社區組織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關系。理順社區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關系,建立監督及制約機制,避免把社區當成自己的下屬單位。

4、加大對社區扶持力度。一是費隨事轉,增加社區組織的經濟投入;二是權隨責走,各級行政部門(工商、稅務、城管等)加大對社區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加大對街道社區在硬件上的投入,保障街道工作的經費,減輕街道干部工作的精神壓力。

三、借鑒先進理念,加快街道社區建設步伐。

學連市高度重視街道社區工作,把它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功能單元,高格定位,精心謀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黨建工作為牽動,以科學管理為目標的街道發展思路,以設施標準化、隊伍專業化、居務民主化、服務人文化、管理數字化、工作一體化的社區發展模式,強化職能,定目標、定任務、加大扶持力度,改善辦公條件,完善服務設施,強化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各級領導和干部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進取,工作自覺、主動,多干事、干實事。

1、轉變觀念。首先,現階段社區管理模式是以街道辦事處為核心的政府主導型管理,這種管理形式導致街道辦事處疲于應付大量事物性工作,弱化了其本該承擔的社會職責,又造成社區其他自治組織的職能錯位和扭曲,因此,應把街道辦事處的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區分開來,保留街道辦事處的管理功能,主要負責社會事務方面的職能,保證行政目標的實現,而服務方面的職能則轉移到社區或其他中介組織,這樣,既大大減輕街道的負擔,又符合社區發展的方向,使管理與服務功能從交叉混淆逐步走向明晰;其次,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居民自治,是增強基層社會建設和管理合力、構建和諧社區的根本措施,以政府投入為主要手段的社區服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區服務業的發展需求,應注意培育和發展有利于群眾安居樂業、提高生活質量的各類專業化組織,引導和扶持社區服務業走向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實現社區服務的專業化運作。

2、健全制度。大力宣傳為社區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結合“創先爭優”活動,表彰在社區建設中踴躍出的先進典型。實行街道社區工作“準入制”,建立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制度。創新社區體制,建立居民民主評議社區、社區民主評議駐社區單位的“雙評議”。推行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單位“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3、創新機制。建立健全駐街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參與機制、動力機制、激勵機制以及“一票否決”的制約機制,充分調動轄區單位開展社區共建活動;建立健全黨建工作保障機制,加大黨建基礎投入,保障黨建活動陣地、活動經費;建立健全黨組織為核心的社區決策機制,進一步強化政治導向、決策把關、思想指導、組織發動的職責;建立健全用人機制,通過公開招聘、留用、下派等多種渠道,把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質高、熱心群眾工作、既有黨務工作經驗又懂城市管理、善于創新的人才安排到社區工作崗位。

4、完善服務。根據群眾的需求,調整服務內容,增強服務的針對性。積極發揮信息優勢,建立社區服務信息網,通過網絡為群眾提供各種服務,使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滿足基本的服務需求。要充分利用社區服務中心、文化中心、黨員服務站等公共服務設施,拓展人性化的服務內容,使社區居民享受到多層次、高質量的社區服務,從而強化黨領導社區的能力。不斷提高社區服務的社會化程度,實現社區服務的專業化運作。深化黨員志愿服務載體,調動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開展“社區干部走百家”等為民排憂解難活動,通過運動會、聯歡會、“鄰里節”等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生活;開展“十進社區”、“五心工程”,為群眾營造和諧、溫暖的生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