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黨群關系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16 08:36:00

導語:處理黨群關系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處理黨群關系經驗交流

編者按:2**年中組部黨建所課題組對黨的群眾工作問題進行了專項調研,這幾篇《新時期黨群關系調研報告》,就是這樣形成的。

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一整套黨群關系的理論,而且積累了自處理黨群關系的豐富經驗。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對于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進一步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形成并始終堅持了一條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將黨和人民群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秉h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在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和挫折的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群眾觀點,這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边M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黨根據執政后的新特點,進一步將群眾觀點表述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边@些觀點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繼承和創造性發展。

我們黨不僅在指導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而且通過系統總結黨長期以來群眾工作的經驗,創造性地把這一觀點運用于黨的全部活動之中,形成了一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這就是黨的群眾路線。這條獨具特色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處理黨群關系的根本指導思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是通過群眾路線這條紐帶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黨能夠切實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從理論和政策形態轉化為實踐形態,溶化在黨的全部活動之中。

一是深入群眾,宣傳和動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黨一建立,黨員就深入到群眾之中,將正確的理論宣傳給群眾,并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團結吸引群眾跟黨走,從而能夠組織和發動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掀起數次革命高潮,給反動統治以強有力的震撼。在上地革命戰爭中,給紅軍規定了除打仗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等任務。通過“打土豪、分田地”,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需求,使得千千萬萬農民志愿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黨所領導的紅色根據地能夠在白色恐怖中存在和發展,依靠的就是黨員深人的群眾工作和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作為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主張全民族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與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直接導致了我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蓬勃發展和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兩者的鮮明差異。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淮海戰役就是靠人民“用手推車推出來的”。黨正是通過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保持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不斷從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中汲取推動革命事業前進的不竭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堅強保證。

二是切實維護群眾的利益,努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國共產黨善于把關心和解決群眾的各種實際問題同完成革命和建設任務聯系起來。在革命根據地,黨不僅發動和領導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和,使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而且辦教育,賑饑荒,修橋筑路等等,凡是有關人民疾苦的事情,都去關心,凡是人民群眾需要解決的問題,都努力創造條件去解決,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貧苦農民支持革命的熱情。對此講得很深刻:“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嗎?那么,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睂嶋H問題解決了,需要滿足了,群眾必然會說:“共產黨真正好”,“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黨為人民謀利益,人民必然給黨以加倍回報。不論哪個時期,人民群眾都積極投身于黨領導的革命事業,以盡其所能的人力、物力大力支援革命。有的老同志在回憶中深有感觸地說:“那時候,人民真是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上戰場,把最后一碗米當作軍糧,把最后一分錢用于軍餉,把最后一件老襖蓋在擔架上……?!闭菬o數這樣的“最后”,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深人群眾、深人實際進行調查研究。特別是,不管局勢怎樣險惡,都不放松對周圍的環境和形勢進行周密的調查。他在大革命時期就在湖南的七個縣作過系統的社會調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又在江西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延安時期發動全體中央機關干部對陜北農村進行調查。通過深入凋查,寫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調查報告,對思想的形成,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提出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時共產黨人的調查研究,不是在領導干部的圈子中轉,而是走家串戶,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最基層的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這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最大限度地符合群眾要求、得到群眾支持提供了保證。新時期,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也十分注重調查研究。同志一再告誡各級領導干部,“要親自下去,同群眾交談,多看多聽,體察群眾的冷暖疾苦,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總結群眾的創造?!敝醒腩I導同志每年都用大量時間到地方和基層調研,特別是到“老、少、邊、貧”地區和困難企業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為全黨樹立了表率,譜寫了堅持群眾路線的新篇章。

二、始終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不斷探索作風建設的有效途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優良作風,鍛造出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我們黨的基本政治優勢

人民群眾認識我們黨,往往是從觀察黨的每一個成員的具體形象,尤其是作風開始的。在80多年的革命和建設中,黨的作風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成為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我們黨的基本政治優勢,也成為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

第一,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叭笞黠L”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總結黨的作風建設成功與失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認為,中國共產黨只有正確對待馬列主義理論,對待人民群眾和對待自己,充分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才能充滿蓬勃生機,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三大作風”既是黨的作風的核心內容,也為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提供了方法和途徑。我們黨正是通過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才解決了中國革命的路線和策略問題;正是因為建立了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才喚起了廣大人民積極參加革命的熱情;正是通過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才有效地解決了黨內矛盾,增強了黨的活力。

第二,形成了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與強大的敵人進行斗爭,書寫了無數感天動地的事跡。戰場上,共產黨員總是不怕犧牲,沖鋒在前;工作中,他們總是吃苦在前,勇擔重擔。他們生活在群眾之中,關心群眾的疾苦,傾聽群眾的呼聲,組織群眾的力量,集中群眾的智慧,為群眾排憂解難。他們為了保護群眾的利益,寧愿犧牲自己。他們求真務實、為政清廉、艱苦奮斗的形象更是有口皆碑。在延安,黨的領袖和戰士、群眾一樣吃小米、穿粗布,一樣揮鋤頭、搖紡車。所有來到延安的觀察者,看到的是一個與貪污成風的國統區迥然不同的地方。他們中的多數人往往少至數周,多至數月,便會盡棄陳見,并成為延安作風和紅色中國的贊美者與支持者。人們通過耳聞目睹發現,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蕩滌舊社會的污泥濁水,開創出了嶄新的政治局面。說,我們要養成一種新風氣,我們要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革命的朋友甚至革命的敵人,都從黨的作風看到了中國的未來。經過在延安的所見所聞,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相信:“中共早晚會成為執政黨……中國的命運不決定于,而決定于他們。”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能夠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為什么在延安這樣一個衣食貧乏、條件艱苦的地方,能夠聚攏那么多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鄧小平就曾講過,我們黨過去能夠戰勝千難萬險,渡過重重難關,“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干部、黨員同人民群眾一塊苦?!薄爸袊锩膭倮?,使黨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也給黨的作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及時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睆V大黨員牢記這一教導,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注意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疾苦,關心群眾生活,為群眾排憂解難,與群眾同甘共苦,保持了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深受群眾信任。20世紀60年代初能夠迅速戰勝困難,與黨員干部的這種作風是分不開的。那個時期的好作風,給人民群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第三,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各種有效方式。80多年來,我們黨根據形勢和條件的發展變化,在實踐中創造了作風建設的許多好形式、好方法。比如:組織全黨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解決作風建設的思想基礎和思想方法問題;及時發現黨內不健康的風氣和問題,抓住典型,開展批評和斗爭,對違法犯罪者嚴加懲處,堅決遏制歪風邪氣的滋長,等等。這些方式方法,對黨不同時期的作風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以為標志,我們黨創造性地通過整風這種形式,開展較大規模的整風或整黨運動,集中解決黨內比較突出和普遍的作風問題,從而開辟了黨的作風建設的有效途徑。黨借鑒的成功經驗,從1950到1957年的七年間,先后進了三次整黨整風運動;三中全會后,為了推動撥亂反正,實現黨風的根本好轉,在1983—1987年間進行了整黨;在世紀之交的1999—2001年,我們黨又開展了為期三年的“三講”教育活動。這些整風教育活動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從20**年1月開始,全黨又開展了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三、不斷根據形勢的變化和實踐的要求,繼承和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方法,疏通和拓寬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渠道.探索并形成一系列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

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艱苦斗爭中,既與群眾建立了深厚感情,形成了魚水關系,也探索總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貫徹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

第一,深入細致地宣傳教育群眾。我們黨懂得,要讓群眾革命,首先要用革命理論武裝群眾。強調宣傳工作要深人細致,要“講得十分明白”、“十分實際”,采取“工人、農民所喜歡接受的方式”“。要從具體的環境和群眾情緒出發,細心了解每一地區群眾不同的最迫切的要求,用群眾心坎內的要求鼓動群眾起來為這些要求而斗爭。共產黨員進工廠,下礦井,走田埂,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并善于啟發等待,直到群眾覺悟為止。

第二,廣泛組織發動群眾。我們黨認為,組織群眾“是黨的基本任務”,“應該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和群眾的需要,去選擇適當的群眾組織的形式”?!耙棺畲蠖鄶档墓と宿r民組織在工會農會之內;“強調群眾工作要有正確步驟,掌握基本規律,發動與組織群眾任務完成后應將重心轉向對群眾的政治教育,要把組織群眾的程度作為群眾發動與否的重要標準。

第三,充分重視群眾團體工作。黨十分重視利用各種團體去開展工作,認為“支部應分配適當的黨員到各個群眾團體中去積極參加工作,與群眾在一起,領導他們,同時向他們學習”。特別強調要講求正確方法,指出領導黨與領導群眾在方式上是不同的,必須“采用完全民主的工作方式與組織方式”,“用說服群眾的方法使群眾自愿接受黨的政治主張,而絕不采取強迫的手段壓迫群眾依照黨的方向行動”?!包h的決定僅是對群眾的一種提議,必須經過群眾的通過之后,才能以群眾的名義去執行”。黨通過這些方法有效動員和組織了群眾,建立了鞏固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