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團組織建設情況思考
時間:2022-10-17 09:57:00
導語:基層團組織建設情況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州委常委會的要求,為了全面摸清并掌握我州各級團組織建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為今后進一步做好我州團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團州委于**年3月13日-20日組織了兩個調研組深入我州三縣兩市的有關鄉鎮、中學、企事業單位,通過聽取工作匯報,查閱資料,召開座談會,實地看點,主動征求黨政領導意見等形式,對我州基層團組織建設、團員意識教育、青年創業等方面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發現了一些問題,做了一些研究。
一、**州共青團組織建設的基本情況
根據**年度共青團組織情況統計報表和調研情況分析,我州的團組織、團員青年及團干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組織機構情況
基層團委95個,團總支72個,團支部906個,基層團工委36個。
(二)團員隊伍建設情況
1、團青比例因行業而異。全州現有青年(14—35周歲)72799名,其中28周歲以下青年59546名,團員14600名。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偏高,農牧區偏低;學校團青比例在44.7%左右,農牧區團青比例低于12%。
2、團員結構基本合理。14—18周歲的團員7338人,占團員總數的50.5%;19—25周歲的團員3619人,占團員總數的24.7%;26—28周歲的2863人,占團員總數的19.6%,29周歲以上的團員780人,占團員總數的0.5%。
3、團員發展不平衡。發展新團員主要在學校,中學生是發展新團員的主要來源,農牧區發展新團員難度大,發展數量較少。
4、團員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全州每年約有1300名團員流失。
5、團費上繳情況不理想。按時交納團費較好的是在校學生團員,其它機關、企事業單位和農牧區團員的團費收繳工作難度較大。
6、團員積極向黨組織*攏。團組織每年向黨組織“推優”約495名團員,經“推優入黨”率約占60%。
(三)團干部隊伍建設情況
1、團干部配備情況:專職團干部編制22名(團州、市、縣、工委機關21人,職業中學1名),實際配備19人,占86.3%。其中女團干部7名,少數民族團干部9名,平均年齡為28歲;兼職團干部(鄉鎮、學校、街道、企事業單位團委)85名,其中女團干部55名,少數民族團干部42名,平均年齡為32歲。
2、團干部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專職團干部中,研究生學歷的4人,大專以上學歷的18人,文化素質較高。兼職團干部中,大專以上學歷的52人,中專學歷的33人。
3、團干部的培訓基本正常。培訓主要對象為專職團干部,培訓方式以參加團中央、團省委和團州委主辦的業務培訓班為主。專職團干接受培訓率為98%,兼職團干部培訓率為75%。
(四)活動開展情況
1、活動主要方式。以各種文體活動、青少年志愿活動及當前主題活動為載體,帶動開展青少年思想及政治教育宣傳工作。以逐級布置抓落實的領導方式為主。
2、主要活動內容。在節慶日舉辦各種文體活動,組織開展各種主題的青年志愿活動,抓好各行業、各級別的創優、推優工作,認真完成上級團組織布置開展的各項主題活動。
3、活動效果。基本可做到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但整個局面較為被動,以傳統活動為主,缺乏新意創意,與當前形勢與中心主題扣得不緊,宣傳工作跟不上,社會影響面不廣。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十五”期間,全州各級團組織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充分發揮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大力推進團的各項工作,整體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于現實的眾多原因,有些地區團的組織建設出現滑坡,團員青年疏于管理等問題已凸現,亟待引起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一)基層黨組織對團的工作重視不夠,黨建帶團建機制和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
近年來,在農牧區部分基層黨組織忽視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黨不管團,黨團斷線等現象,使團的工作失去依托,長期無人問津,徘徊不前。在學校同樣存在團隊活動不能正常開展或不安排團隊活動(德育)課程,忽視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及素質教育,使學生的思想政治和整體素質得不到提高。調查結果顯示,在東部三縣的有些村級黨組織對共青團工作不太重視或不重視,實施黨建帶團建工作效果一般或不明顯;在格爾木市的部分學校,因教學任務過重,團隊活動(每星期一次)安排在班會上,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開展活動,致使團隊活動流于形式。
(二)鄉鎮團干部的配備及兼職化與支持農牧區團的事業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目前鄉鎮團組織的工作領域不斷擴大,工作任務、工作對象也不斷增多,但隨著鄉鎮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鄉鎮只配備一名兼職團干部,而且工青婦三個崗位一個編制,并且崗位人員多為女性、年齡偏大等問題突出。部分鄉鎮團干部兼職過多研究團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均不夠,開展工作時重公轉輕自轉、重活動輕效果,團組織影響力削弱。鄉鎮團委換屆工作遲緩,班子不健全,鄉鎮團的委員會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團組織的工作載體較少,團組織可以調動和利用的各類資源比較有限(包括陣地)等問題與鄉鎮團委在農村牧區團的工作中所處的基礎地位,以及鄉鎮團的工作面臨的形勢很不適應。
(三)基層團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難以落實,團干部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得不到發揮。
一是鄉鎮團委書記應享受的政治地位和行政級別的政策落實不力,基本上是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直接影響了團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二是村社團支部書記報酬沒有解決,影響了團干部工作的積極性。通過調查了解到,我州絕大部分農牧區團支部書記從事團工作可以說是帶義務性質的,大多都由村“兩委”中的年輕成員兼任,無相應的報酬和補貼(他們的報酬往往是兼職部分的工資收入),不計入工作量進行核算。
(四)團的工作經費難以落實,致使基層團的基礎性工作都難以實施。
長期以來,基層團組織缺乏長流水、不斷線的經費來源。鄉鎮團委開展工作經費沒有保障,團組織開展活動*“四處化緣”。通過調研了解到,目前我州各鄉鎮團組織基本上都沒有固定的工作經費,平時的活動經費大都依*到社會上籌措。由于受到目前經濟形勢的影響,能夠被團組織依*的社會經濟實體日漸減少,團的活動經費籌措相當困難。
(五)基層團的工作內容較為單一,貼近青少年實際需求不夠,服務不到位。
各級團組織目前所開展的活動和教育方法都是以傳統方式方法,存在一本通書念到老現象,很難滿足現代青少年求知、求樂、求富的需求,活動效果不明顯。在農牧區基層團組織中,還沒有比較成型的符合農牧區發展要求、適應廣大團員青年需要、適合團員青年群體生產生活特點的團的工作體系。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基層團組織不能及時調整工作思路,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工作方式陳舊,工作手段落后,面對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影響團的作用發揮。
(六)新型經濟組織團建難度大,仍然是新時期團建工作的“空白點”,局面打不開。
由于團建工作在新型經濟組織中的基礎不牢固、組織不健全,流動團員缺乏有效管理。目前,農村的團員青年流向城鎮的個體和私營企業中打工現象十分普遍,大量大中專畢業生沒有辦理團組織關系接轉手續便加入打工族行列,流動團員隊伍日益壯大,大量團員青年游離于團組織之外,缺乏有效的管理。
(七)雙重領導在實際工作中不協調、不規范,導致團干部管理工作難。
目前基層團干部的調動、考察、考核、任免和提拔等人事問題實行以所在黨委的管理為核心,上級團組織只負責具體業務工作,導致團組織對干部管理上的上下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