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村級黨組織設置思考
時間:2022-10-17 04:58:00
導語:積極探索村級黨組織設置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共轄13個鄉鎮(中心),90個村隊??側丝?7.78萬人。境內居住著維、漢、回、哈等29個民族。全縣共有黨員7765人,其中農村黨員5589人,農牧民黨員2887人,黨員占農牧民人口比例為1.4%。近年來,**縣著眼鎮、村區劃調整和稅費改革的實際,積極探索和創新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推動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與時俱進,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的動因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傳統的單一按行政村地域設置黨支部的做法表現出種種不適應。
一是部分行政村黨員居住區域范圍大與集中統一活動之間產生矛盾。目前,全縣行政村黨員數50—80人的村有14個,80—100人的村有1個,100人以上的村有1個。各行政村所轄區域范圍大,村黨員人數也較多,不少村的居住地東西或南北的距離都在10公里左右,給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一些難度。主要是活動難組織,經費難保障,尤其是對到會率要求較高的基層選舉、發展黨員、黨員培訓等工作帶來更大難度。
二是社會的職能要求與傳統的黨組織設置模式和黨員活動方式產生矛盾。由于組織體制的限制和知識能力的限制,黨組織的活動呈現出較大的松散性、應付性,缺乏應有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在行政村黨員居住在不同的村民小組,每次,村黨支部討論研究重大事項時,由于各組黨員不了解情況,造成議事決策難統一,行政效率低。同時,各行政村村民小組地理位置不同,主導產業不同,特別是對黨員群眾進行“科技”培訓時,出現“眾口難調”現象,在一定程度影響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是與村干部精簡后的工作實際不相合拍。稅費改革合村并組后,各行政村的村組干部精簡為5-9人,精簡率為77%。村黨支部委員較少、對黨員管理出現不到位,無職黨員數量多且作用發揮不好的問題比較突出,造成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改革村級組織設置具體做法
面對農村工作中遇到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縣委組織部進行調研。通過綜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的思路,在全縣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和管理工作的安排意見》,并在清水開發區(鎮)西卡子村進行試點取得了經驗,然后在全縣推廣。我們具體做法,主要是以“三改”為其載體:
一是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方式。各鄉鎮(中心)結合實際,綜合考慮行政村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等因素,本著“因村制宜、便于活動、利于管理、減少開支”等原則,及時調整好組織設置,對原先黨員人數達到50人以上,或雖不足50人,經濟發展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村就近設置黨支部,轉變為直接改設為村黨總支。村黨總支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優勢互補、便于管理的原則,下設若干黨支部,在不增加村干部編制的前提下,積極推行村“兩委”正職通過法定程序“一肩挑”,下設的各黨支部書記一般由村黨總支委員兼任。黨支部設置還根據情況設立老年支部(原則上由60歲以上沒有“雙帶”能力的黨員組成)和經濟發展類專業黨支部。專業黨支部按照產業構架特點設置。如:依托種植業、養殖業等優勢產業建立產業類黨支部等。
二是改進黨支部的職責。為了避免黨總支的設置回復原來管理區建制的弊端,明確黨總支是村級領導核心,履行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職責。同時,將黨支部職責劃分為為共性職責與個性職責。共性職責是圍繞“五個好”目標要求,加強支部自身建設,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督,抓好發展黨員工作。個性職責是結合支部自身特點,積極倡導統一性與自主性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增強黨員培訓的針對性、黨員管理的有效性,充分發揮黨支部在本組的戰斗堡壘、橋梁紐帶作用,引導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廣大黨員的致富本領。
三是改善黨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由過去同一化教育轉變為普遍教育和專業培訓相結合,村黨總支在抓好黨員教育的同時,各黨支部根據各自職責,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學習,豐富黨員活動內容,增強黨員教育活動吸引力,保證黨員活動質量和效果,提高黨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三、改革村級組織設置取得成效
全縣通過“三改”,建立新型的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使村級黨組織工作運轉有序,農村黨員有了新的舞臺,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優化了資源配置。通過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為調優配強村級黨組織班子提供了契機,為班子有序高效地開展工作夯實了基礎,也實現對農村各類人才實行優化組合。各村黨總支注重黨員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充分發揮黨支部作用,紛紛結合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加大黨員干部培訓力度,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效果。按照培育新型農民,提高增收技能的要求,使全縣大部分農牧戶都掌握了1—2門的實用技術,使得農村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村級經濟發展思路日益清晰。
二是達到了“雙增”的目的,村級組織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態勢。建立村黨總支、黨支部和黨員小組,組織體系的構成更加鮮明,突出了“集體增積累,農民增收入”的主線。各黨支部圍繞全村總體目標任務,抓好產業發展,使得村級積累、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各村在“四清”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作用,清理機動地16376.39畝土地,清理不合理合同1130份,對清理的機動地通過民主議價、公開競價等方式進行公開招標,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97.17萬元。各村還制定了一村一策,逐步在全縣建立了以莫乎爾葡萄、惠遠胡蘿卜、良繁玉米制種、三宮薰衣草、果子溝貝母等產業為主的產業格局,保證了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目前,全縣建成一批萬畝經濟林和農業高產基地,30%以上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另外,各黨支部通過創新黨員作用發揮平臺,開展了村干部輪流坐班制,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干部承諾活動,進一步規范了各項服務和崗位職責,使全縣各村的鄰里糾紛有人調解,巷道衛生有人管理,呈現出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強化了自身建設,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各村按“三改”模式設置村級黨組織,“條塊”管理脈絡分明,促使各黨支部各司其職、各盡所能,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改革村級黨組織設置后,使村干部能夠騰出時間,集中精力抓規劃、抓服務、抓管理、抓協調,實現了領導方式的轉變,同時增強了農村黨員干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本領,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發揮了農村黨員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