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信訪工作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19 08:40:00
導語:三年信訪工作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及特點。
**年至**年,**縣組織部門受理的群眾來信來訪151件(具體情況見統計表),結辦139件,結辦率達92%。其主特點有:一是上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二是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上訪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三是重復訪、越級訪增多,四是上訪人員的問題復雜化,化解的難度加大,五是上訪主體多,涵蓋了多種社會成份,參與上訪的有農民、農村黨員、卸任村干部、現任村干部、國家職工、企業干部、退伍(轉業)軍人、離退休老干部等,六是上訪的盲目性減少,準備充分,目的明確,有的上訪的群眾在上訪前都會查閱有關的文件政策和法律法規或到有關部門先進行咨詢。
二、原因分析。
(一)、造成農村上訪增多的起因。隨著黨在農村政策的不斷調整,農村各方面利益關系也隨著不斷調整,計劃經濟時期的遺留問題使得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逐漸暴露,導致了農村黨員和群眾上訪問題的出現。
1、村級經濟基礎薄弱,為農民服務的功能弱化。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特別是農村費稅改革以后,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減少,大多僅能保持最基本的運轉,根本沒有能力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為群眾的生產、生活服務,一些村集體經濟空殼,負債累累,有時還不得不伸手向群眾要錢、集資。長期一來,黨員、村民對村干部失去了信心,認為這些人是無用的、多余的,對村干部產生一種排斥的心理,一旦矛盾引發,就會激發黨員群體的上訪。
2、村干部文化素質偏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有些村干部,尤其是支部書記,政治思想很好,品德人緣也很好,群眾稱為“老實人”。但是,一遇到難辦的事,如宅基地糾紛、計劃生育等問題,就撓頭、束手無策,既講不出道理,又拿不出新招,這頭按按,那頭摁摁,使問題由小變大,由少積多,積水成淹,逐步升級激化,釀成大的矛盾。最后,把矛盾都集中在支部書記身上,合而攻之。
3、部分村干部自律不嚴,存在經濟問題。主要問題是:貪污、侵占公款公物;在計劃生育中超生罰款不公;宅基地發放不公;揮霍、浪費、大吃大喝;帳目混亂、長期不公開等。從調查和這幾年處理情況看,主要有三種傾向,一是少數農村干部確實存在著一些的經濟問題。這些人政治素質差,私欲膨脹。他們既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來認識自己行為的嚴重后果,又缺乏起碼的覺悟抑制自己的占有欲,因而表現出對集體財產的占有欲和揮霍。這些村干部在侵占、揮霍集體財產時手法并不十分隱蔽,沒有什么忌諱,群眾早有積怨。二是對財務不公開、假公開造成群眾的誤解。在反映問題中,也有一些問題是由于村里財務不公開,一些大的收支不向村民公布,引起群眾的誤解。三是村干部吃喝玩樂,揮霍浪費公款,引起群眾強烈不滿,個別村干部形象不好,不把精力放在帶領群眾致富上,而是熱衷于吃喝玩樂,整天紅頭脹臉,群眾看在眼里,恨在心上。
4、村干部違紀違規,處事不公。一些鄉村干部政策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工作方法簡單,作風霸道,有的村書記、主任,很不明智,為了保護自己,安排兄弟或本族人員干電工、會計等,這些人都有以權仗勢感,經濟不廉、工作怠慢,作風很差、威信很低,甚至出現違法違紀。處理問題上,他們又出來說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長而久之,群眾意見很大,并把主要意見和怨氣都轉到書記和主任身上,致使干群矛盾日益激化。
5、自上而下的監督意識不到位。尤其是鄉級干部監督意識淡薄,對農村干部存在著只用不管,重用輕管的傾向,致使一些黨員干部違法施政行為受不到有效的制約,小錯釀成大錯,進而發展到違法違紀,誘發群眾上訪。
㈡、造成越級訪的原因。
1、認識不到位,查處不力。有些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重視不夠,或是根本不重視,使信訪事件的查處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是久拖不決,到頭來,是非不清、責任不明,群眾由不滿意到不信任,發展成為越級上訪。
2、法制觀念不強,信訪隨意性大。一些群眾對政策法規片面理解,對應履行的義務,上訪程序不清,上訪目的與上訪部門的職能不符,造成無知上訪,從而導致越級上訪。有的只要和黨員干部有關系,不管有何要求,都往組織部跑。如八團鄉有個村民與本村的一名黨員發生糾紛、斗毆,各有損傷,他不去找當地的司法所和派出所,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卻跑到縣委組織部,要求組織部出面,要那個黨員給他賠理道歉并賠償醫藥費,理由很簡單,那個給他造成傷害的人是個黨員,組織部就得給他出面。
(三)、造成重復訪、上訪問題難以化解的原因。
1、上訪人員反映問題時情緒化。部分上訪群眾在反映問題時,往往情緒激烈,言語過激,要求迫切,有的上訪者甚至在某種不正常的心理驅使下以越級訪相要挾,向縣、鄉部門施加壓力。個別群眾置政策法律于不顧,思想偏激,只拿法規制度量人,而不用之律已,只講權利,不盡義務。
2、上訪人員要求過高。有些上訪群眾對調查結果過于挑剔,抓住一點細節,沒完沒了,還有的上訪群眾不明白辦案程序,不理解取證要求。個別群眾非要將被訪人一棍子打死,永世不得翻身,執意讓經辦人員按他們的要求去調查,否則就認為是有意袒護。這種狀況往往使解決問題的難度增大,也是造成重復上訪的重要原因。
3、部分上訪人員心理失衡。經濟利益格局發生的變化,使得一些黨員、群眾和一些離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失衡,特別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一些問題,都想通過上訪形式引起領導的重視。他們往往一次反映若干個問題,虛實兼有,虛多實少,調查難度相當大,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上訪時提出一些無理要求,以問題沒徹底解決為由長期纏訪。
4、遺留問題核實難。這主要是一些老干部、企業干部要求落實待遇、安置的上訪要求,政策性和原則性都要求的比較嚴,特別是核實和取證工作難度比較大。
三、近年來控制和處理上訪問題的措施。
1、從“源頭”抓起。在解決群眾上訪問題的同時,注重超前防范,狠抓治本,從根本上減少信訪案件的發生。我們從發生、解決的信訪案件中看到,村級干部素質的高低和村級班子強弱是信訪能否產生的關鍵。哪個村的干部素質高、班子強哪里就穩定,哪里的矛盾和上訪就少;哪個村干部素質低,政策水平差,哪里就矛盾突出,干群關系緊張,上訪訪不斷。為此,一是強化村級班子建設,選好村級班子帶頭人。在深入調查、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支部換屆,對村支部書記和成員進行及時調整,撤換了一批不為群眾辦事、群眾意見大的班子成員,三年來共調整、撤換村支部書記70余人、支部班子成員260余人。二是加強對村干部和村級班子的培訓和整頓,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每年都要在縣委黨校開辦村支書、村主任、村秘書(會計)、村婦女主任、村調解主任等村級干部培訓班。
2、從“熱點”抓起。一是抓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利用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契機,建立了“公議銷號制”,狠抓了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二是抓村級財務的公開,給了群眾一個明白;三是抓政務的公開,增強鎮、村兩級工作的透明度;四是抓黨員發展工作,實行黨員發展公示制,嚴把黨員的入口關,這幾年,因無計劃、文化偏低、程序不符和公示中舉報問題屬實等原因,而被取消發展資格的對象86人。
3、從“預防”抓起。變上訪為下訪,高度重視信訪問題的調研、排查、化解、督辦等信訪基礎性工作,控源治本,力爭將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突出平時抓、抓平時,做好矛盾的排查調研工作。按照定點聯線分片的分工,部干部經常深入到基層開展信訪調研活動,變被動接訪為主動下訪。針對信訪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和基層信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重點排查信訪隱患。對經過努力能夠解決的問題,幫助基層就地化解一些矛盾,努力將問題處理在事發之前。在群眾未上訪前,就下去解決問題。對暫時很難解決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通過認真綜合分析,撰寫成有情況、有分析、有對策的調查報告,為工作決策提供依據。如**年6月份,縣人民煤礦退休人員因養老金、醫藥費等問題,準備集體到市里去上訪。我部得知情況后,馬上會同經貿局等單位和部門進行調查了解,并召集部分離退休人員進行座談,找出問題癥結,做好了他們的思想工作,并對這些問題當場給予了答復,提出了解決意見。
4、從“制度”抓起。建立健全信訪工作制度,切實貫徹執行“兩條例”和省、市對信訪工作部署和要求。一是積極推行信訪公開承諾制,對一般性問題當場答復,對稍復雜的問題在3天內給予答復,對較大或較復雜的問題在15天內給予答復。二是健全完善了信訪工作責任制和領導負責制。進一步完善了來信來訪登記制度,每個組室都設立了信訪登記本,對每封來信、每位來訪者都要進行登記。明確規定各組室負責人為本組室信訪工作第一責任人,具體經辦人為直接責任人,對每件信訪件都要做到件件有登記、件件有答復、件件有結果。部領導對各組室的接訪情況進行不定期的督查。凡因工作失職而導致越級上訪或集體上訪的,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四、做好組織部門信訪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建設,提高素質,增強組織部門信訪隊伍的戰斗力。培養和建設一支專業的組織部門信訪工作隊伍是做好信訪工作的前提。目前,在縣級組織部門還沒有專職的信訪工作人員,大多是由辦公室和其他各組室的人員兼任,信訪接待員如果思想上不重視、業務上不熟悉、責任上不到位,就很難擔當起繁重、復雜的信訪工作任務。因此,上級組織部門要加強對組織部門信訪部門的建設,重視信訪工作人員的培訓、交流、管理。
2、整合資源,各方聯動,共同構筑我市組織部門統一、協調、高效的“大信訪”工作格局。
一是要形成信訪工作整體聯動的協調運作機制。在信訪問題上,加強上下協調很重要。特別是要處理一些復雜的信訪問題,必須建立信訪工作整體聯動的協調運作機制。各縣(區)組織部門要成立專門機構,由上級組織部門的信訪機構進行歸口業務管理,從組織體系上整合信訪資源。同時按照“分級負責、歸口辦理”,“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形成信訪工作整體聯動的協調運作機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組織系統信訪工作網絡。網絡猶如人體的“神經系統”,信訪工作沒有一個完善、靈敏、高效的網絡,就無法及時了解掌握經濟社會動態,無法及時摸清群眾脈搏,無法及時發現影響穩定的因素,就會成為“瞎子”和“聾子”,就會造成非常被動的局面。有的縣(區)、鄉鎮發生了群眾大規模集體到市里甚至到省里上訪事件,當地主要領導還不知道。究其原因,除了領導不夠重視外,信訪網絡不健全、反饋不及時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為此,要大力加強信訪網絡建設,建立完善各縣(區)、鄉鎮(辦事處)、村(居)委會以及廠礦企業信訪工作網絡,要配備專(兼)職信訪調解員。要建立信訪信息預報制度,明確專門人員負責信訪信息的收集、上報工作,確保不出現瞞報、遲報、漏報現象。通過不斷加強信訪網絡建設,構筑縱到底,橫到邊,輻射全市,上下貫通的網絡體系,從而及時掌握信訪動態,爭取主動,減少被動,努力把矛盾迅速解決在萌芽狀態和初始階段,形成小事不出村、難事不出縣、大事不出市的工作格局。
3、建章立制,強化責任,推進組織部門信訪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一是完善和落實各級黨組織領導包案處理信訪大要案責任制。事實證明,哪個地方信訪工作做得好,哪里的領導就一定重視信訪工作。對一些重大的信訪案件,一些中央、省、市領導批示交辦的案件,一些多次重復訪的案件,一些上級信訪部門督辦的信訪案件,要實行領導包案責任制,克服層層轉包現象,縣里轉包到鎮,鎮轉包到村,層層轉包,包到最后,就沒人管了。
二是建立組織系統信訪工作量化考評制度。要對信訪工作定一個考評標準,實行量化考核。把信訪的結辦率納入各級組織的年終目標管理考核,增強責任意識。
三是建立信訪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在認真落實信訪工作“分級負責、歸口辦理”,“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基礎上,明確任務,責任到單位、到人,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落實的信訪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