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欠發達地區思考

時間:2022-10-21 02:1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欠發達地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欠發達地區思考

科學發展觀欠發達地區盡快擺脫貧困落后面貌,提供了一條速度、質量、效益、后勁相統一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如何走好這一科學發展道路,是欠發達地區必須下大力探索求解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推進跨越式發展,根本出路在于堅持科學發展

欠發達地區堅持科學發展觀,首先要聯系自身的實際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思想內涵。科學發展觀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要求推進發展,反對盲目蠻干;講求辯證統一,把經濟社會發展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認清并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規避掣肘,避免浪費、無效行為;順應發展變化的客觀趨勢,要求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與時俱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欠發達地區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科學發展觀在各個領域、各項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體現和落實。

欠發達地區堅持科學發展觀,必須突出“更快更好跨越式發展”這個主題。更快,就是在發展速度上首先實現跨越。沒有經濟的快速發展,所有的統籌和協調就無法實現。欠發達地區必須在發展速度上實現連續跨越,確保在短期內實現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更好,就是結構更優、質量更高、效益更佳、后勁更足、發展更協調。堅持科學發展觀,最終要體現在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全面提升上,體現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和財政增長上,體現在城鄉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上。欠發達地區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在更快發展的同時實現更好發展。

在欠發達地區,能夠支撐跨越式發展的基本要素,是自身業已形成并被人們深刻認識到的那些比較優勢,諸如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老工業基礎優勢,等等。要把這些比較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必須對這些資源要素進行統籌和綜合利用。這就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吸取發達地區的經驗教訓,通過統籌多種要素、依靠科技進步、高效利用資源,實現高水平起步、鏈條式開發、集群化發展,從而形成后發優勢,避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貧困面大、就業矛盾突出、社會保障任務艱巨、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欠賬多、生態環境差等問題。只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做到“五個統籌”,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在于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經濟結構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層次和規模,決定著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欠發達地區之所以欠發達,一個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工業化程度低。因此,欠發達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加快以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為主攻方向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工業化在其中又居于核心地位。

首先,盡快構建起推進跨越式發展的產業戰略支撐體系。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關鍵在于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沒有優勢就沒有競爭力和生命力。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最主要的是突出技術優勢、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欠發達地區要緊緊圍繞這“三大優勢”,認真研究產業和產品定位,既要重點培育具備技術、成本、市場等潛在優勢的新產業,使潛在優勢迅速變成現實優勢,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又要對具備現實優勢的傳統產業中的老企業加快改造步伐,靠優勢產品來壯大優勢產業。從張家口的實際看,“十一五”期間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重點壯大清潔能源(電力)、綠色煤化工、信息產業、裝備機械制造、鋼鐵、制藥、以奶業為主的食品加工業、以物流和旅游為主的新興服務業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以形成鏈條式、集群化發展,打造幾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工農業產品基地。

其次,堅持不懈地加快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項目建設。項目建設,不是亂上項目、重復建設,而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項目建設作為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步驟,靠科學的項目來推動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要突出抓好新產業的開發性項目和傳統產業的技改性項目,特別是要千方百計抓好“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特大生產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同時要著眼于增強后續發展能力,干一批,盯一批,謀劃一批,努力形成梯度推進、良性循環的項目儲備機制。

第三,著眼于高起點、高水平。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未來發展趨勢,高起點、高水平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必須貫徹以下四條標準和要求。一是循環型、節約型。無論是新產業的開發項目,還是老企業的技改項目,都要著眼于循環型、節約型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否則從長遠看,這些項目終究沒有出路,會被淘汰出局。二是低成本、高效率。低成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及周邊的優勢資源,形成成本相對低下的優勢;高效率,關鍵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及其運用水平。欠發達地區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的同時,還必須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上舍得投入,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欠發達地區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引入全新的管理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切實增強企業活力和發展后勁。四是特色化、品牌化。只有把特色和品牌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特色產品的精深開發與加工,在做精做細、做出品牌上下功夫,才能真正促進產業層次的提升,進而形成市場競爭力,創造出更大的效益。

三、推進跨越式發展,必須牢牢抓住“三農”這個重中之重

欠發達地區,多為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縣域經濟落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貧困面大。欠發達地區堅持科學發展觀,必須按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堅定不移地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攬“三農”工作,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首先,要科學規劃。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前第一位的任務就是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的行動計劃。具體操作中應把握三條原則:一是定性標準與定量標準相統一的原則,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逐項細化為具體的量化標準,進一步增強可操作性;二是長遠目標與階段性要求相統一的原則,特別是對初始階段的目標設定,要更加注重從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從群眾十分關心、要求十分迫切、受益十分直接的事情抓起;三是分類指導、逐村規劃的原則,根據各村在現實基礎、發展潛力等方面的差異性,逐村做好包括經濟發展、村莊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全面建設的規劃。

其次,要完善載體。近年來,張家口市深入開展了“文明生態村創建”、“千村經濟振興”、“雙萬人技術培訓”工程。這種以村為單元的推進方法及其涵蓋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度一致,通過進一步完善、提高、充實、拓展,完全可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良好載體和基礎平臺。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三大工程”為載體,突出抓好“經濟結構調整,生產條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事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職業技能培訓”等重點工作,從而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真正轉化為具體的工作實踐。

第三,要強化機制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欠發達地區抓好落實關鍵要建立完善四種機制:一是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通過爭取、捆綁各類支農資金,發動農民自我投入,按照整村推進的辦法集中攻堅;二是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制,建立協調會議制度,明確部門相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三是齊抓共管的社會幫扶機制,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對口幫扶活動;四是各類人才的激勵機制,特別是狠抓有一技之長的“能人”隊伍建設,把人才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