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和諧發展交流

時間:2022-10-21 05:26:00

導語:農村社區和諧發展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區和諧發展交流

農村社區,主要是指農村建筑群體所構成的人居環境,是昔日居民主要的居住場所,是居民自己的組織。但在今日農村人口外流都市日益繁重的情況下,農村社區結構正面臨急需卻無能轉型的現實。這里存在這諸多問題,包括農村新功能、居民就業機會、對外交通、基礎建設、社區更新等。近年來,社區服務成為發展街道經濟、吸收下崗職工、服務居民生活的一個新興行業。隨著農村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小城鎮建設的迅猛崛起,城鄉一體化格局即將形成,社區服務已由城市延伸到農村小城鎮。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孤有所依、殘有所助、樂有所去,農村實行生產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大部分居民生活富裕起來了,但仍有少數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部分人主要是孤老病殘、人多勞少、致富無門者,多屬民政救濟對象,成為當前農村社區不可忽視的問題。結合農村社區的實際,搞好農村社區服務,有利于保障農村社區居民的經濟利益,增加農村社區居民收入,維護農村社區穩定,促進農村社區和諧發展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提升農村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

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關鍵是要全面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有知識、懂科技、懂法律、會經營、善管理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社區居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社區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社區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條件明顯改善,但一些農村社區居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扭曲,道德意識弱化,法制觀念淡薄,各類糾紛不斷增加,賭博、封建迷信、封建宗族活動等社會不良現象沉渣泛起,滋生蔓延。同時,部分農村社區居民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形勢茫然失措,致富無方。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引導農村社區居民,教育農村社區居民,已成為農村社區普遍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往以下幾個方面做文章:一是要時時、處處、事事對農村社區居民進行教育,實現農村社區居民社會觀念、生存觀念、職業觀念和集體觀念的轉變。通過教育影響和培育農村社區居民的職業素質、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使農村社區居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二是要在社會分工、利益分化中,培養農村社區居民參與合作、團隊奮發精神;三是要在農村社區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中,提高居民閑暇生活質量,實現農村社區居民素質的質的飛躍;四是要提高農村社區居民職業的競爭力,加強二、三產業的職業教育;五是要促進農村社區居民適應城市生活,加強農村社區居民離農教育、文明市民教育、普法教育、環保教育。通過內容豐富的教育,彌補農村社區居民文化素質方面的不足,培養農村社區居民“新市民”的觀念。

(二)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拓寬農村社區居民增收空間

以人為本,就是要以農村社區居民為核心,以促進農村社區居民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滿足農村社區居民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滿足農村社區居民的民主權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質全面提高、價值實現、精神文化等社會需要,關心農村社區居民,尊重農村社區居民,理解農村社區居民,愛護農村社區居民,解放農村社區居民,發展農村社區居民,把滿足農村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有利于農村社區居民的全面發展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把握農村社區發展目的、創新農村社區發展方法、提高農村社區發展質量、實現好和維護好農村社區居民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谶@樣的理由,我們必須在促進農村社區居民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尊重農村社區居民的生命、勞動、價值、權利、創新、尊嚴、個性和能力等,為農村社區居民各方面發展提供新的平臺,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村社區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必須尊重農村社區居民的利益所得,尊重農村社區居民的需求意識,充分發揮農村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激勵作用,讓農村社區的人才在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讓能夠創造財富的居民享有財富。這樣,農村社區發展的動力才會越來越充足,農村社區發展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廣。

(三)依靠自身發展,激活農村社區居民內在生產活力

農村社區由于長期形成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與外界聯系較少,還不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上區域內的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而且依靠農村社區居民自身的力量,還無法對現有農村社區的資源進行較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農村社區的居民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飯"的經濟非自主的邊緣水平。一些農村社區的居民居住環境較差,有的在偏僻山區,山高路遠,雖然在扶貧過程中進行了基礎性的設施建設,但是農村社區的居民生產能力還是受到一定的影響,使農業生產不能完全擺脫"等、靠、要"的非自主經營環境當中,居民的內在生產活力沒有全部激活,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非常微弱。因此,農村社區要生存與發展,就必須用足用活國家和各級政府給予的政策,走"自我開發、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道路,比如殘疾居民經商、辦廠、享受費稅減免;農村優撫對象和部分特困戶進入社區服務減免義務工等。就必須制定一些優惠政策,給農村社區的居民提供一定的人、財、物、資金、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確保農村社區的經濟效益,以調動農村社區居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大社區設施建設投入,比如新建一些文娛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影劇院等;設立文化服務、社區管理、敬老愛幼、紅白理事、咨詢服務、生活服務、計生服務中心等,為農村社區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切實突出重點,提高農村社區服務質量和檔次

農村社區服務是農村社區建設的基礎和龍頭,是農村社區建設的永恒主題。搞好農村社區服務,要堅持服務為先,讓農村社區居民真正得實惠,讓農村社區跨越式發展;要緊緊圍繞農村社區居民的需求,深化和拓展農村社區服務,不斷推進農村社區服務投入社會化、運作市場化、管理規范化、發展產業化;要構筑面向農村社區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服務網,面向農村社區孤、老、殘等特殊人群的社會福利服務網,面向全體農村社區成員的信息化服務網,形成農村社區福利服務、社區救助服務和市場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多類型、多層次、廣覆蓋的社區服務網絡。其實,農村社區服務的網點就像一個載體,或者說就像一個支撐點,一方面它能為農村社區困難戶解決從業問題,使他們的生活有保障。另一個方面能夠解決農村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及文化生活所需,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穩定社會的作用。比如,從事農村社區服務的人員要無償地對社區居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和介紹,低償銷售農藥、化肥、種子、農具等生產資料,并保證貨真價實。同時要拓展農村社區服務項目,擴大農村社區服務覆蓋面,實現農村社區服務的良性發展。可見,開展農村社區服務,能夠為農村社區建設開辟一條的成功之路,滿足農村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

(五)加大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農村社區資源效益

農村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農村社區力量,利用農村社區資源,強化農村社區功能,解決農村社區問題,促進農村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因此,加強農村社區建設,農村社區資源整合至關重要。農村社區資源整合既是手段也是目標。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優勢互補,促進農村社區各項工作。但是,目前農村社區的管理體制不順,是制約農村社區服務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整合農村社區資源、實現農村社區資源共享,必須往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合理配置和利用農村社區資源,加快農村社區整合,理順農村社區的各種關系,探索農村社區工作權隨責走的新途徑,積極為政府當好參謀。二是要切實強化農村示范社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拓寬農村社區服務領域,把拓寬崗位,促進就業,加強就業培訓和指導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工作。三是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社區工作人員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農村社區居民自治,開展創建農村示范社區活動,構建現代文明農村社區,提高農村社區的整體水平。四是要立足農村社區的實際,建立農村社區服務的有效制度。要通過有效地整合農村社區各種資源,讓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居民從中受益,從而調動他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對農村社區的認同感。

總之,社區服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化服務模式。搞好農村社區服務,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依靠基層,依靠群眾,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必須確立正確的經濟觀,積極探索農村社區服務的有效途徑,切實推動農村社區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