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思考

時間:2022-10-22 04:59:00

導語:東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思考

為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和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構建“一圈兩翼”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石柱、秀山、酉陽、彭水、武隆等**東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作如下決定。

一、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

(一)總體要求。經過十年發展,**東南地區已站在新的起點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東南地區廣大干部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創新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以思想大解放和觀念大更新,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要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主線,按照“加快”“率先”和“做特做優”的要求,實施大通道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合理開發優勢資源,堅持產業發展與基礎建設并重,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并行,人口轉移與扶貧開發并促,自力更生與結對幫扶并立,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并進,努力建設武陵山區經濟高地、民俗生態旅游帶和扶貧開發示范區。

(二)發展目標。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8.6∶39∶42.4。轉移人口3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達到27.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00元。烏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總體保持Ⅱ類標準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立,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水平明顯提高。到2015年,新轉移人口45萬人以上。力爭2017年總體跟上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基礎設施條件、城鎮功能、產業競爭力和社會發展水平領先于武陵山區,武陵山區經濟高地地位基本確立。

二、立足優勢資源,做特做優特色產業,建設武陵山區經濟高地

(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發展現代山地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畜牧養殖基地、綠特農產品種植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優質特色中藥材產業帶,大力發展農林畜牧產品加工業。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力度,“十一五”后三年安排約3億元資金實施一批地勘普查、詳查項目。擇優發展黑色及有色冶金等礦產資源加工業,打造煤、天然氣及鉛鋅、鋁、錳等礦物原料及加工基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重點推進水能資源開發,適度發展煤炭火電產業,積極發展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建設一批鄉鎮連鎖超市、村社放心商店,建設區內物流暢通、跨區域水陸多式聯運的現代物流體系,打造邊貿中心和武陵山區物資集散基地。

(四)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堅持產業布局與城鎮功能相銜接,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協調。**區建成**東南地區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公共服務基地。秀山縣建成輻射武陵山區腹地的邊貿中心城市、錳釩礦深加工基地以及旅游中轉集散地。石柱縣建成特色山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彭水縣建成能源生產基地、煙葉復烤基地和螢石重晶石加工基地。酉陽縣建成**東南林紙基地和青蒿種植加工基地。武隆縣建成世界級山地運動及休閑旅游基地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五)提高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繼續實施**東南少數民族科技專項。建立農副產品檢測檢疫中心,引進、選育和推廣種養殖業優良品種,推進農產品標準化、規?;a,加快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引進,推廣和轉化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成果。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建設民俗生態旅游帶

(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林權制度改革為主線,建成全市林業改革發展示范區。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啟動石漠化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推進土地開發整理。2008年底前建成秀山、酉陽、彭水縣城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加強農村面源和城鎮生活垃圾污染等綜合防治。大力發展循環型產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嚴格新上項目環保準入條件,加快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設施建設和列入國家規劃的工業污染治理項目建設,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恢復和污染整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建設與使用補償機制。

(七)保護和開發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加強民族服飾、用品、建筑等民族物質文化的研究、開發與傳承。保護和開發文化古鎮。以民俗文化挖掘整理為重點,以民俗文化體驗為主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充分發揮旅游對民俗文化的展示、傳揚作用,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八)統一規劃旅游資源的開發。按照綜合規劃、統一布局、科學開發、聯合經營的要求,建設民俗生態旅游帶。通過招商引資引入有實力的企業,開發建設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區、小南海武陵山鄉旅游區、烏江風情畫廊旅游區、黃水森林湖泊旅游區、民族文化古鎮等特色精品景區。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合作,建立**東南連接周邊景區的快速通道,協同構建大武陵山區旅游環線。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舉辦好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重慶森林旅游節、武陵山民族文化旅游節。建立**東南地區旅游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

四、結合新農村建設,創新扶貧模式,建設扶貧開發示范區

(九)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整合培訓資源,改進培訓方式,全面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對初中畢業未升入高中、高中畢業未升入大學的學生實行“直通車”技能培訓促進就業。培育勞務中介機構,壯大勞務經紀人隊伍,建設區域性勞動力市場。開展統籌城鄉信息化試點,建立健全勞務信息網絡。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以勞務移民、教育移民為重點帶動人口轉移。**年至2020年累計向外轉移115萬人。

(十)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本素質為重點,以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為目標,大力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加強資源整合,推進片區開發。完成貧困村基本農田改造4.5萬畝,新建及改建鄉村公路8000公里,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0萬口,全面解決貧困村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到2010年,基本完成616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力爭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6萬人以內。

(十一)開展多種形式的易地扶貧搬遷。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國家補助、自力更生的原則,結合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梯級轉移安置等多種形式,對缺乏基本生存發展條件區域的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到2010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萬人。

(十二)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具有相對穩定收入和合法固定住所為基本落戶條件,建立城鄉戶口合理流動制度。完善以養老保險、合作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以多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進城農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鼓勵社會資本和工商企業到農村承租土地興辦農業企業。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設施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

(十三)構建內外通暢、城鄉通達的交通網絡。建成**舟白機場。加強烏江航道整治,建設西沱、武隆、彭水等港口,提高航運能力。加快**懷鐵路沿線站場擴容和配套設施建設。開工建設重慶—利川鐵路、南涪鐵路。適時啟動**懷復線、黔石鐵路前期工作。2010年前,建成忠縣—石柱—利川、重慶—長沙等高速公路,酉陽—來鳳、彭水—酉陽、武隆—務川等縣際公路,規劃建設萬州—**高速公路。加快連接路、斷頭路、過境路和旅游公路建設。實現鄉鎮通暢率100%,行政村通達率100%和通暢率40%的目標。納入國家規劃的鄉鎮通暢公路建設資金補助標準按60萬元/公里執行;建制村通暢公路建設資金補助標準按15萬元/公里執行。

(十四)加強水利、電力建設。2010年前,建成石柱萬勝壩、彭水三江口、**城北、酉陽金家壩等水利水電樞紐,實施小南海補水工程,力爭開工建設**太極等一批中型水利工程。推進三峽庫區中部大灌區、梅江大灌區以及**諸佛江、武隆東風等中型灌區建設。建成各區縣城區防洪護岸工程和一批重點集鎮防洪堤,整治病險水庫119座。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城鎮供水工程,解決11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推廣節能灌溉技術,提高農業抗旱排澇能力。推進水務一體化改革,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和取水許可制度。加快彭水水電站、銀盤水電站等在建水電項目建設,建設石柱火電廠,推進白馬水電站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強電網改造和建設,在自備電網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實現主城大電網**東南地區全覆蓋。

(十五)加強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高起點高水平做好**東南城鄉總體規劃,加快制定覆蓋全區域、統籌城鄉的各層次城鄉規劃。支持**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步伐,支持石柱建成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市,支持秀山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支持酉陽縣城—龍潭、彭水縣城—保家一體化發展并建成市級山水園林城市,支持武隆建設成國家級生態旅游城市。建設**東南各區縣連接城市組團的道路(隧道)系統。加快城鄉統籌建設示范鎮、中心鎮、經濟強鎮和交通干線沿線重點城鎮建設。加強農村居民點的規劃、管理和村級公共設施建設。

(十六)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五大工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為中心打造**東南職業教育組團,籌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健全區(縣)、鄉(鎮)、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把**區中心醫院和**區中醫院建設成為區域性中心醫療機構。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開展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2010年建立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構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2年前實現每個區縣都有合格的文化館、圖書館、影劇場、體育運動場館和群眾文化廣場,每個鄉鎮都有文化站、影劇會場和體育鍛煉場所,每個行政村和社區都有文化室。嚴格執行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2010年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5‰以內。建立免費婚檢和貧困孕產婦住院分娩救助制度,降低出生缺陷實際發生率,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

六、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整合政府公共資源,支持**東南地區加快發展

(十七)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統籌城鄉發展的第一要務是加快發展。改革是加快發展的動力。**東南各區縣要爭取在農民工服務和管理、人口有序轉移、土地流轉、區縣鄉鎮和村社三級基本公共服務、鄉鎮債務化解、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等方面改革有重大突破,創新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

(十八)進一步下放權力。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自治條例》規定的權限依法擴大適用于**東南其他四個民族區縣;法律法規沒有特別限制的,擴大適用于武隆縣。依法授予或委托**區行使部分市級經濟管理權項。

(十九)加大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委發〔2006〕5號文件對民族地區的各項財政稅收等支持政策延長執行到2012年。全面落實少數民族增值稅增量返還政策。石柱、武隆繼續享受三峽庫區有關扶持政策。從**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安排5500萬元建立**東南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特色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支持**東南地區逐年化解鄉鎮政府性債務。

(二十)加強金融支持。進一步改善**東南地區金融環境。探索農村土地承包權和林權所產生收益的質押貸款業務。實現重慶銀行分支機構**東南區縣全覆蓋,積極組建**東南地區信用擔保機構,支持三峽擔保公司加強**東南地區業務。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成立后,在**設分行,在**東南其他區縣設支行。鼓勵各金融機構在**東南區縣設立分支機構,積極開展村鎮銀行試點。積極推動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大力開展針對失地農民、外出務工農民的各種保險業務。引導市級投資集團參與**東南地區重大項目建設。

(二十一)加強人才支持和培養。繼續實施“千村人才工程”。全面實施“**東南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計劃”。建立**東南地區和市級部門及“一圈”區縣的人才交流機制。市級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大中型企業和“一圈”區縣,每年定向選派一批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到**東南區縣掛職或任職,每年定向接受一批**東南區縣黨政干部、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掛職或任職。加大**東南地區干部培養力度。

(二十二)加大對口幫扶力度。市里原則上每年召開一次**東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專題會議。完善市級領導對口聯系區縣制度,把市級對口扶貧集團、“一圈”區縣對口幫扶**東南區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對口幫扶的合力。要從吸納勞動力就業、扶持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擴大招商引資、產業聯動發展等方面努力加大幫扶力度,著力培育**東南區縣發展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