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軍休家園經驗交流

時間:2022-10-23 03:58:00

導語:和諧軍休家園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軍休家園經驗交流

**軍休所位于武漢市駐軍較為集中的黃浦大街。2000年建所,設七個服務管理點,接收管理軍隊離退休干部438人,其中師職干部312人,工作人員12名。近年來,我們強化人本理念,努力營造人際和諧、庭院和諧、軍休所與周邊社區和諧的良好氛圍,全面提高服務管理質量,為支持軍隊改革和國防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先后獲得省級先進軍休所、市級文明單位稱號。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強化硬件建設,打造和諧休養環境

提高軍休干部休養質量,首要任務是為軍休干部營造一個舒適的休養環境。近年來,我們按照創建和諧軍休家園要求,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強化硬件建設,使軍休所營院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社區一道亮麗風景。一是積極爭取市、區、街道把軍休所基礎設施納入統一規劃。先后籌集資金730萬元,對水、電、燃氣按社區管理要求進行了改造;對近300米下水管網進行了翻新;統一安裝了安全監控系統,徹底解決了直接影響軍休干部居住環境、日常生活和安全管理等難題。二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把軍休所環境美化納入市創建山水園林城計劃。先后投入80多萬元,修建花壇,種植各類花卉、樹木370余種、近萬棵,綠化覆蓋率達59%,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三是完善文化、體育、娛樂設施。自籌資金130余萬元,對7個服務管理點分別設置了閱覽室、電腦室、榮譽室、棋牌室、書畫室、健身室、醫療保健室和排練場,滿足了軍休干部文體活動的需要。

二、創新服務管理方式,樹立人本和諧理念

從2005年開始,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創新服務管理方式,通過人性化服務和規范化建設,促進了服務管理質量的全面提升。

(一)依托社區,拓寬服務領域。為適應軍休服務社會化的發展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社區服務功能和優勢,推進服務管理工作向社會延伸,形成了軍休所與社區優勢互補、互助合作的服務管理新格局?,F有7個服務管理點均由所里與社區簽訂了共建協議,社區把軍休干部列為重點服務對象,建立《軍休干部需求服務登記表》,包括:水、電、氣、社會治安、環境衛生等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定期上門滅蚊鼠蟑螂、修理電器,提供家政服務,使軍休干部享受的服務項目更多、內容更細、質量更高。

(二)建立“三卡”,實施人本服務。一是《應急求助卡》。注明軍休所每個工作人員的聯系電話與定點醫院急救中心、轄區派出所、煤氣、水電公司、社區居委會等電話號碼,做到了足不出戶、聯系及時、服務到家。二是《愛心聯系卡》。注明軍休干部的姓名、地址、病史、血型及其子女的聯系方式和對口醫院的電話號碼,讓軍休干部隨身攜帶,以防意外發生。三是《結對幫扶卡》。對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分別與工作人員結對幫扶,定期到老人家里走訪,了解掌握健康狀況和需要幫助的事項,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辦實事。老人生病有工作人員陪伴,給予親情關愛。通過“三卡”服務,做到了有所呼必有所應,有所需必有所幫,既提升了服務管理質量,又促進了工休人員之間的和諧。

(三)建章立制,做到規范服務。一是根據工作需要,完善了工作人員職責、工作學習等制度共19項,并匯編成冊,發給全體工作人員和軍休干部,做到有章可循。二是根據服務內容及特點,制訂7類39項服務管理工作細則,定崗定責,分工協作,做到規范服務。三是建立政策、經費、管理“三公開”的監督機制,做到透明服務,從而有效地推動了服務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三、發展軍休文化,拓寬和諧人文底蘊

(一)創辦老年大學,提升軍休干部生活品位。2005年,我所根據軍休干部需求,籌資近100萬元,創辦了“黃浦軍休老年大學”。先后開設了時事、政治、保健、按摩、書法、繪畫、聲樂、舞蹈、電腦等課程。老年大學開辦以來,有4所大學和單位的11名專家、教授義務授課,710名軍休干部及其家屬參加了學習。

(二)開展特色活動,提升軍休干部政治品位。一是定期組織軍休干部開展“逛江城、看變化、贊改革”活動,使他們充分感受改革發展建設日新月異的新變化,堅定理想信念。二是每年組織軍休干部到革命老區學習參觀,緬懷先烈,重溫我黨我軍的光輝里程,增強政治責任感。2005年,軍休干部在革命老區陽新縣參觀后,主動捐款2萬余元,解決了54名傷殘軍人飲水難問題。三是分期分批組織軍休干部去香港、澳門、上海等地學習考察,接收新觀念,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

(三)豐富活動內容,提升軍休干部精神品位。我們根據軍休干部的不同愛好、興趣,先后組建了書畫、舞蹈、健身、拳劍、棋牌、門球等6個活動隊,做到天天有活動,月月有賽事,510名軍休干部及家屬踴躍參加。今年,我所在參加省、市軍休系統紀念建軍80周年文藝比賽中,節目精彩,倍受贊賞,獲得大獎。

四、倡導奉獻精神,回報和諧社會建設

我們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充分發掘軍休干部各種優勢,發揮他們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實現他們“老有所為”的追求和人生的價值。

(一)講感情,參與新農村建設。近年來,我們結合武漢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實施的《家園建設行動計劃》,與江夏區舒安鄉彭塘村結對共建。所領導多次帶領軍休干部入村調查,與村黨支部共商增收致富辦法。老干部利用他們的技術專長和聯系面廣的優勢,為村民提供科技信息16條,協助推銷農副產品價值20萬元,為建設新農村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講責任,服務社區事業。我所7個服務管理點,分布在7個社區。軍休干部管理經驗豐富、群眾威信高、責任感強,目前,全所有16人在社區任職,其中,有的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他們在社區做黨建、維穩、青少年幫教、殘疾人求助、校外輔導、文化宣傳等工作,協助社區義務服務,積極參與社區重要事項研究、協調,促進了社區建設發展。

(三)講奉獻,關愛下一代。我所有6名軍休干部擔任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以“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的形式,經常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榮辱觀教育。這些年來,軍休干部一直高度關注貧困學生的教育問題,先后向貧困學生捐款23萬多元。其中身患癌癥的張誠老人捐款12.5萬元,資助12名貧困學生完成了學業。

近年來,我所在服務的工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建設和諧軍休家園、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一些努力,但與上級要求和軍休干部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們將繼續努力工作,把軍休服務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更實,為爭創和諧軍休家園、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再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