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會新農村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6 08:17:00
導語:居委會新農村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村集體經濟空白是一個普遍現象。要辦公共事業,要么借助“一事一議”伸手向農民籌款,要么等著上級支持。最近,我們到眾興鎮龍門居委會調查,卻是另番情景,所見所聞讓人耳目一新。農村的可喜變化,讓龍門人多年憧憬正在變為現實。
——投資150萬元建設的行政、教育、文化活動中心,村莊硬化路面已全面完成;
——**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高出全縣平均水平1200多元。村莊小樓林立,電話、電視、自來水全面普及。私家車、互聯網陸續入戶;
——林木(綠化)覆蓋面65%,沼氣使用戶70%,太陽能使用戶55%,成為江蘇省生態示范村。
2001年,城廂鎮將先進典型司李村與干部輪番上陣、集體負債累累的龍門村合并。**年劃為眾興鎮建立龍門居委會。轄區3900口人,人均耕地不足0.8畝,無特殊資源利用。五年時間能創造如此可觀業績,他們的成功舉措在哪?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對面上新農村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一、靠集體經濟支撐公共事業發展
該村利用廢黃河堆的粘土于十幾年前辦了兩個磚瓦廠。幾年前的產權制度改革,他們不是一哄而起全部賣光,而是根據企業運行狀況,一個實行集體經營,一個保持集體資產所有權發包。幾年來運行一直很好,仍為村集體支柱企業。尤其是集體經營的磚瓦廠,由于用人管理到位,每年為集體多創收20萬元以上。在此基礎上,近幾年又通過筑巢引鳳,招引上海、無錫老板來村興辦企業。引鳳還巢,讓本地能人租賃集體資產創辦二、三產業。加上集體水面承包經營,采取不同機制滾動發展成6個集體攤子,每年集體凈收入都在50萬元以上。幾年來不等上面支持,不籌農民一分錢,用集體收入蓋起了300平方的村辦公樓,分布著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會議室、圖書室、娛樂室、衛生室。新建了1200平方的小學教學樓,添置15臺電腦等設備,學生免費上學。解決了村內外500名學生上學難問題。幾年分步實施,鋪設了村莊硬化道路5.5公里,為農田基本建設配套大小橋梁38座、涵洞50多座、總投資40多萬元,還為全村農民交了醫療保險等,使全村公共事業健康有序發展。黨支部多予不取的施政行為受到了群眾的交口稱贊。
二、把外輸內轉作為民生之路。
龍門人多地少?,F實讓他們悟出了沒有農業不能生存,單靠農業難以富裕的道理。因而大批青年走上了外出打工掙錢的路子。幾年前,最多外出務工人員近千人。然而,家中尚有千人難以走出去。干部們意識到,就業是民生之本。外輸走不完,必須走內轉之路。他們通過老廠擴規模,招商引資新辦企業,發動黨員干部帶頭創業,引導外出能人回鄉創業,圍繞工業拓寬三產,提升村級市場等,先后新辦了7個集體和民營企業,成立兩個運輸隊,將走不出去的富余勞力一批一批安排到二、三產業就業,實行農忙務農,閑時務工?,F在全村在本地就業人數已達1000多人。加之有專長的種、養業大戶,全村富余勞力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世代種田人已把工資收入作為家庭經濟來源的主體。近幾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速近乎一般村的兩倍以上,農民的衣食住行也跟著時代的步伐不斷提升檔次。
三、新農村建設從治理環境入手
龍門是全縣首批小康村之一。小康村目標實現后,如何向富裕村、現代化新農村進發,支部一班人既不等待,也不盲從,他們從基礎工作抓起。除了緊緊抓住經濟這根主軸外,從整治人居環境入手,改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一是解決村莊道路,現已基本解決自然村莊的硬化路面;二是建設生態村。河道護堤林,村莊綠化林,全村綠化覆蓋面65%。運用上級補助、集體補貼、農戶補充辦法實施改水、改廁、改圈、改灶。目前,自來水已普及、沼氣使用戶達70%,太陽能使用戶達55%,去年順利通過省級生態村驗收。三是發動民力新挖、清理排水溝,使小溝入中溝,中溝入高松河,解決村莊小溝藏污納垢現象。四是新建垃圾池。集體出資按村莊建好垃圾池,規范居民按地點倒送,安排專人清理。五是定期打掃衛生?,F已實現村容整潔的初步目標。目前,該村正根據自然村莊分布實際,農民意愿,民力條件,作好村莊改造規劃,待審批后再分步實施。
四、建立領導班子長期行為機制。
“天下第一村”老書記吳仁寶干了48年村書記,回首以往他作出了這樣的實踐判斷:凡是哪個地方三年、兩年要換書記的,書記越多,可能貧困戶也最多。我們要把村搞好,使得農村穩定,就要有長期行為。龍門的發展變化,也正是在黨支部確立長期行為機制下才把農民的愿望變為現實的。首先是穩定干部隊伍。現今的“三大員”都在村里干了十年以上,支部書記周耀建現在雖然是鎮長助理,仍在村里工作。主任蘇儀雖然年齡四十開外,也是村里的“老干部”。他們多年情同手足,配合如一,一步一趨,讓龍門走向輝煌。其次是提升干部素質。經過幾年進修函授,村主要干部都達到大專學歷,其他干部達到中專學歷。他們靠每周安排學習自找不足,來培養干部的以身作則,帶頭奉獻精神。他們長期實行機關上班制,來考核出勤;企業崗位制,來考核工作質量,獎罰分明,寓教其中。三是發揮黨員、老干部作用,強化村民自治。全村98名黨員中,在家黨員有7人辦企業,帶動農民致富。村里成立老干部協會,將離退休干部組織起來,參政議政和監督。村里重大事項,由黨員、老干部先討論,拿方案,再交給農民代表議事會討論通過。保證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達到政令暢通。比如,村里建設工程招標、施工協調、質量監督都有老干部、黨員和農民代表直接參與,讓農民放心。再比如,計劃生育難,經黨員、干部、群眾討論,制定了獨生子女優惠政策。全村每年拿出10萬元專項資金對獨生子女戶免費入學,考取大學獎勵,醫保、住宅優待兌現。去年有61對夫婦與居委會簽訂了“終生只生一孩”協議。由于強化依法治村、民主管理,近幾年,全村沒有發生刑事案件和大的民事案件,干群關系融洽,鄰里相處和諧,去年被評為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 上一篇:培訓班學習心得體會一
- 下一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報告
精品范文
10居委會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