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新農村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6 02:33:00
導語:集體經濟新農村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新農村建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從源頭上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離不開農村集體經濟,所謂“大河滿,小河平”就是這個道理。集體經濟壯大了才有能力興辦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素質、帶動農民共同富裕。同志曾強調指出:“要通過多種形式逐步壯大集體經濟,這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集體服務功能,增強黨在農民群眾中的凝聚力的需要”。筆者最近就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這個課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并就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發表一點拙見,僅供參考。
一、發展集體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
1、集體經濟是村級財力的主要來源。村委會屬于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開支不在政府財政預算之內,因而無固定的經費來源。村干部的補助,村里一些必要的建設和開支,僅靠財政少量的轉移支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村級組織才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財力。
2、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級組織統一支配的財力雄厚,才有能力為全村人辦大事、辦好事,提升全村的整體經濟實力和水平,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3、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基層組織的根本保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有錢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村興民富,村黨支部就會得到村民的擁護和愛戴,基層黨組織的形象和威信才會得到鞏固和提高。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衰民窮,不但不能為民謀利,而且事事要向農民伸手要錢,從而增加農民負擔,影響干群關系和黨群關系。
4、集體經濟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堅強支柱。要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關鍵在于發展現代農業,而標準化,規?;s化農業首先要靠集體經濟來示范引導。目前我縣經濟建設起步良好、達到小康標準并向現代化邁進的村,基本上都是集體經濟搞得比較好的村,如零陽鎮的永安村、石馬村、金花村,零溪鎮的象鼻嘴村等。
二、當前我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1、村一級領導班子素質不高。我縣農村黨支部領導班子的年齡、文化結構不合理,有的長期處于軟弱渙散狀態,不能很好的帶領群眾發展集體經濟。大多數村干部年齡偏大,思想僵化,觀念守舊,沒有開拓創新精神,過多強調客觀困難,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發展經濟的能力較低。
2、鼓勵支持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優惠政策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對鄉村發展的總體規劃、生產布局、發展思路、資源優勢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足夠的重視。現在從上到下政府對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缺乏必要的引導,缺乏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一些扶貧措施沒有起到“造血”作用,無法引導村集體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3、集體積累來源渠道單一。調查發現,目前對農村發展集體經濟乏術,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路狹窄,有的村干部一提及發展,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資源優勢求發展,資源沒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
4、生產基礎條件差。原來政府部門延伸到農村的服務體系站垮人散;水利等基礎設施荒廢;通暢工程進展緩慢、農村道路路況差,運輸不方便,導致豐富的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措施及建議
1、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首先著眼于農村黨支部班子的加強和干部隊伍素質的提高。選好村領導班子,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意識、開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辦事的人選進班子。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干部的培養教育,村領導要逐步實行年輕化,有計劃地培養和選拔一批熱愛家鄉,扎根家鄉,立志于改變家鄉面貌,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大學生回村當干部。
2、提高認識,積極引導,防止出現新債和問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要嚴格掌握政策,采取穩妥的做法,防止出現集體經濟沒發展,問題一大堆的現象。一是不可急于求成。發展集體經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步積累,由少到多,由弱到強。一口吃成個胖子的想法往往適得其反。二是方法要正確。因地制宜,選擇能夠發揮當地優勢的項目作為起點,走“以資源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之路,依靠生產的發展和自身的積累使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切不可平調農民的財產,反對攤派投資上項目,侵犯農民權益,走“歸大堆”的老路。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三是給予必要的扶持。對于那些債務重、基礎差、底子薄的貧困村,除了其自身需要樹立信心、艱苦奮斗外,扶貧時注重在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要給予必要的支持,使之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四是要有激勵與約束機制。采取綜合措施,調動農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對集體經濟發展快、實力強、帶動農民致富快的村組干部,要在評先樹模、工資獎金、福利待遇上優待,條件成熟的,可優先選拔為鄉鎮領導干部;對那些集體經濟長期發展慢、農民負擔重的地方的村組干部,在政治和經濟利益上要受到制衡。五是要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理財,管好用好集體資產,防止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3、發揮資源優勢,找準發展路子。探索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堅持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多空間、多層次、多門類、多途徑發展的路子。就我縣來說大體上有以下七種發展模式:一是資源開發型。一種是集體投資開發山林、水面與河灘,建設林果種植業、水產養殖業基地,建立農業企業,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定額上交;或拍賣、出租,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租金。另一種是堅持集體投資開發種植林果,實行集體所有,常年承包農戶管理受益,按畝或分株確定上交基數,走集體、農民互利之路。另外,對那些生產比較簡單、技術性不強的項目,可以集體開發,集體直接經營管理和受益。二是產業龍頭型。圍繞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在現有加工業的基礎上改造擴大或新發展加工企業,興辦交易市場或流通公司,建成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產銷合同,開展產、購、加、銷一條龍服務,在服務中適當贏利。如象鼻嘴村的開源集團帶村,形成優勢和規模。民和村發展優質水果,農民以土地入股,實行產業化經營,統一規劃,統一供苗,統一技術操作,統一銷售。由村級經濟組織發展產業化經營,應作為當前和今后發展集體經濟的主要方式。三是產權經營型。實行農村資源、資產使用權的合理流動,將集體現有經營不善的果茶場、林場、畜牧場和魚場(水庫、大堰塘),進行拍賣和租賃,實行競爭投標,擇優成交,一次性賣斷使用權若干年,收取拍賣、租賃費,并從中拿出部分資金用于滾動開發,開發后再進行拍賣或租賃,使集體經濟象“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四是調整發展型。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集體調出連片土地,招商引資開發高效種植業和特種養殖業,建設高科技農業園區,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有的可實行“兩田”制。將農民棄耕田由集體統一經營,開發高效種養業項目。五是工礦企業主導型。適應農村工業化趨勢,有條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資源,人才和技術優勢,開發自有資源進行加工,在企業開展配套加工,興辦工礦企業,以工補農,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六是“三產”服務型。位于“三邊”(集鎮邊、公路邊、行政區域周邊)的村組,可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采取出租土地、投資建成房產、興辦農產品交易市場等方式,面向社會招租出租,發展商業、修理業、餐飲業、旅游業。七是綜合經營型。堅持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多空間開發,如開發利用資源辦加工企業、綠色企業、水產養殖企業、進入城鎮辦“三產”服務企業等。
4、增強政策扶持力度,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發展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特別是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營經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繼續放寬政策,放開領域,放手發展。鄉鎮黨委政府要強化服務意識,切實轉變觀念和職能。積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政策制定、項目引進、信貸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從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對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應在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大力改善農民基本的生活和生產條件,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之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對種植(養殖)大戶要進行適當的扶持,讓一部分農戶取得效益,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影響周圍的農戶,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安牛業公司養殖經營模式調查思考
- 下一篇:蔬菜產業發展建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