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牛業公司養殖經營模式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26 02:33:00
導語:安牛業公司養殖經營模式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力發展養殖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確保市場穩定的重要途徑。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養殖業又好又快發展?是擺在各級各部門面前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縣民安牛業有限責任公司從抓科技推廣入手,狠抓品種改良,實行“訂單”收購,發展循環經濟,探索出了一條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規模養殖的新路子,我們稱之為“民安養殖經營模式”。
一、“民安養殖經營模式”的主要做法
**縣是全省的35個草食動物基地縣之一,縣域總面積3480平方公里,下轄31個鄉鎮,總人口68萬,其中農業人口57萬,有可利用草山面積20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9.7%,年產農作物秸桿30萬噸。由于擁有豐富的牧草資源,養殖業在全縣農業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優良品種——湘西黃牛的養殖更是歷史悠久,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由于缺乏龍頭帶動,科技含量低、投入周期長、產出效益差,湘西黃牛的發展近年來呈逐年萎縮趨勢: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縣湘西黃牛僅有7.8萬頭,其中能繁母牛2.3萬頭,不到全盛時期的60%。**民安牛業有限責任公司加盟后,使全縣的牛業生產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該公司成立于年初,現有員工200余人,擁有各類資產6195萬元。一年多來,該公司以現代農業科技為依托,采取“公司+技術服務部門+基地+農戶”發展模式,走“分散養殖、集中育肥、統一屠宰加工”的產業化經營路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通過運作,已繁育雜交牛3851頭,受胎率達80%以上。該公司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專業部門,科學編制規劃。公司以國家大力扶持草食動物產業政策為契機,通過對全縣草食動物資源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市場進行科學分析,并在畜牧部門的引導扶持下,最終吃定了肉牛產業這顆“定心丸”,以創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部門發展的新局面。在縣畜牧局的直接領導和具體指導下,該公司將規劃編制工作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科學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年,公司建立完善品改技術服務網絡,與牛農簽定品改及代育合同書,計劃到2010年,合同增加至10萬份左右,冷配達10萬胎次。2007年在縣育肥場建立一個每批次育肥1萬頭肉牛的標準化育肥場,并在規模較大的鄉鎮建立1-4個每批次育肥200頭的小型育肥場。2008年,公司建成一個年屠宰量達1萬頭的屠宰加工廠,年銷售牛肉達800萬公斤,年產值過億元。
(二)狠抓宣傳發動,力促觀念轉變?!梆B牛耕田,養羊過年”是我國農民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將養殖作為致富門路來對待,無論從思想認識、傳統習俗上都是一場“革命”。公司深刻認識到要讓草食動物養殖迅速發展,首先就是要幫助農民徹底轉變這一觀念,讓群眾認識到草食動物不僅能發家致富,而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為此該公司采取了三大手段:一是借助多種媒體進行宣傳。通過電視、會議等多種形式,營造社會氛圍,通過宣傳發動,讓人們認識到綠色牛羊產品市場需求大,品種改良雜交優勢大,種草圈養規模效益大,產生了很大的振動效應。二是編發宣傳資料進行宣傳。為指導大面積生產,該公司共印發了《新湘西黃牛保種、品改、代育宣傳資料》、《優良品種牛介紹》、《犢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等技術實用宣傳資料6萬余份,全縣養牛戶戶平1份。三是采取典型引路進行宣傳。公司在全縣適宜發展黃牛養殖的每一個鄉村精心選擇15到20個有影響力的農戶帶頭進行品改試點,通過他們的成功進行現身說法。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發動,轉變了群眾的傳統觀念,激發了種草養畜的熱情,迄今為止,該公司已與牛農簽訂品改和代育合同12000余份。
(三)堅持科技先導,狠抓品種改良。公司堅持走“科技興牧”的路子,以畜牧部門技術服務力量為依托,積極推行品種改良,向科技要效益。一是建立健全品改網絡。針對當時全縣設施簡陋,覆蓋面窄的的品改機構現狀,從健全網絡,提升服務功能入手。通過努力,公司建立了包括1個縣級中心品改站、30個鄉級品改站、50個村級品改點在內的三級品改網絡體系,投入資金200多萬元,配置了現代化的品改設備和器械。目前,該公司共有52名品改員,各類先進的冷配器械近在300臺套,其服務能力涵蓋了全縣31個鄉鎮645個行政村(居委會)。二是大力推廣先進技術。該公司堅持“冷配與本交”相結合的品改方針,從外地引進了德國黃、西門塔爾外血凍精冷配,到目前為止,已累計冷配7620胎次,冷配受胎率達80%;同時引進德國黃牛、西門塔爾、利木贊種公牛5頭,推廣良種公牛本配,已累計本配3500胎次。三是切實加強跟蹤管理。對所有品改的黃牛,搞好建檔造冊,實行微機管理,使全縣黃牛品改情況能及時在中心站微機上反映出來。通過公司介入,全縣品改服務功能提升很快,基本上清除了品改死角。
(四)強化科技培訓,培育養殖大戶。一是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全面提升業務素質。為了有效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公司每年都要請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專家到縣里舉辦1-3期養殖技術培訓班,一年多來,累計450余人次參加。年9月省專家在南山坪鄉犀牛村的一次講課中,參加人員竟然破例超過了100余人,講課的當月,全村100多頭母牛就有53頭配上,反響很好,效果頗佳。二是分項進行技術指導,提高品改科技含量。公司自成立以來,組織技術骨干到各鄉鎮對養殖戶及品改員巡回授課65堂,給他們講授黃牛品改、飼養管理、種草養畜、秸桿微(青)貯等方面的知識,并實地指導養殖生產,累計發放技術資料23000余份,共計800余人次參加。共推介了桂牧1號、矮象草、黑麥草、墨西哥玉米等10多個優良草種。全縣累計人工種草2.7萬畝,改良草場30萬畝。三是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努力壯大養殖規模。公司在通津鋪、金巖、苗市等鄉鎮選擇了30個養牛10頭以上的農戶,為他們提供特殊的技術服務,指導他們微貯秸桿近3萬噸,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對周邊養殖戶影響較大。在這些大戶的帶動下,全縣已涌現出草畜科技示范大戶492戶,存欄能繁母牛30頭以上且年內已產雜交牛20頭以上的大戶就有34戶。
(五)推行“訂單牛業”,實現“雙贏”目標。為了提升廣大養牛戶參與品改工作的積極性,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公司專門與牛農簽定了《品改及代育協議》,凡與公司簽定合同的牛農除享受下列優惠政策外,公司還設有增重獎。一是公司承擔該牛的配種費50元;二是公司承擔犢牛春秋兩季防疫費20元;三是公司預支雜交犢牛種牛費100元;四是犢牛在牛滿6月齡時上交公司,由公司統一支付700元飼養費(其中抵扣100元種牛費)。此外,在上述代育措施不變的情況下,公司另給代育仔牛增重獎勵即牛農代育仔牛時間滿6個月,重量達115公斤,另獎100元;重量達130公斤,另獎200元;重量達150公斤,另獎300元。仔牛重量按肉役測算公式測算。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給牛農吃了一顆“定心丸”,牛農飼養1頭雜交牛,只需6個月就可出欄,重量在200斤左右(是本地牛的2倍),公司按市場價收購,按目前行情,每斤不少于5元,那么1頭雜交牛收入在1000元左右,比本地牛增值40%以上。公司收購育肥后銷售,按每頭850斤計,每斤5元,則為4250元,成本2600元,利潤1650元,減去購牛費,每頭可賺650元,按年銷售1.5萬頭計,則可賺900萬元左右,公司“訂單牛業”措施的實施,實現了公司與牛農的“雙贏”目標。
二、“民安養殖經營模式”的幾點啟示
(一)創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推廣的思路。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主要依靠政府主導來推動。這種推廣模式由于技術推廣部門與自己的利益脫節,積極性不高,效果也不盡人意。民安公司在黃牛養殖先進技術前期推廣費用方面的投入,使冷配、快速育肥、人工種草、秸桿微(青)貯等先進養殖技術得以快速推廣,成為牛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也使得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產生了全新的變化。
(二)破解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推廣的難題。農業科技推廣需要較大的經費投入。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繼續采取傳統的以政府為主導的投入模式,已不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而依靠養殖戶也是很不現實。養殖戶受分散養殖和自身經濟基礎的制約,加上由于市場信息掌握不夠,由此產生的對市場的擔憂,在先進農業科技應用方面不可能主動去投入。這種情況下,讓龍頭企業的適度介入,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科技推廣模式。
(三)找到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科技推廣的支點。在農民經濟基礎和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龍頭企業前期投入科技推廣成本,與養殖戶簽訂購銷合同,減輕了養殖戶的投入成本負擔,消除了養殖戶對市場的擔憂。龍頭企業作為一個平衡支點,在市場與養殖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使養殖業發展走上了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
三、對“民安養殖經營模式”幾點思考
(一)發展現代養殖業必須堅持規模經營。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然而中部地區發展草食性牲畜,由于草場不集中,只能走千家萬戶分散養殖的路子,這就為發展規模養殖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將分散養殖變為相對集中,發展成為規模經營?唯一的選擇就是由龍頭企業架起溝通農戶和市場的橋梁,實行產業化經營。
(二)發展現代養殖業必須依托科技增效。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是推動市場主體的源動力。從養殖業產業化經營主體來看,主要有龍頭企業、農戶和技術服務部門。這三大主體之間的利益來自哪里?如何分配和保障?從現有的來源渠道看,只有依托推廣科技,來達到增效的目的。只有增效部分得到合理分配,各方利益得到較好保證,才能促進產業化經營的順利進行?!懊癜拆B殖經營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時期內取得很大成效,其關鍵的一點就是依托科技抓好品改,通過品改增加養殖效益,將增加的效益向農戶傾斜,使參加產業化經營的各個主體均得到比較合理的利益。如果失去了科技應用創造的價值,產業化經營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一句空話。
(三)發展現代養殖業必須從政策上扶持。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的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養殖業作為一個需要較大投入并承擔一定風險的產業。比如在湘西黃牛品改的關鍵環節——冷配環節,每品改一頭雜交牛成本需要120元左右,單純依靠企業和農戶投入遠遠不夠,政府應該實行“綠箱”政策,給予一定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是促進其發展壯大的必要措施。為此,建議:一是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對養殖業冷配環節和種植人工草實施資金補貼。二是給予信貸方面的扶持??梢詫堫^企業以及養牛小區、養牛專業戶實行貸款優先、建欄用地優先、用材優先的“三優先”政策,增加能繁母牛引導資金和貸款支持等。
- 上一篇:農村公路建設與管理思考
- 下一篇:集體經濟新農村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