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交流

時間:2022-11-17 07:16:00

導語: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交流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飽滿的政治熱情,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積極、審慎地推進,從而為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一、統一認識,解決“為什么改”的問題

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就是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革與農村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與生產關系。進行這一改革,主要是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緊迫需要。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分配關系逐步規范,新的農村稅費制度初步建立。但從長遠看,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許多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突出的是財政供養人員多。如果不痛下決心,大刀闊斧地精簡機構和人員,農民負擔勢必反彈。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無法回避的“坎”,是必須闖過的“關”。

二是改革農村基層管理體制的緊迫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基層管理體制不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機構設置層次過多,部門職責交叉重復,工作效率低;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管得過多;行政執法隨意性大,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長此以往,勢必背離廣大農民的愿望和要求,危害黨的執政基礎。從體制創新入手,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制度保證,已成為勢在必行的現實選擇。

三是提高鄉鎮干部整體素質的緊迫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加快,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競爭意識和參政意識不斷增強,這對鄉鎮干部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鄉鎮干部的整體素質與農村發展的新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根本上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

二、明確內容,解決“改什么”的問題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兩減”:減輕農民負擔,減少財政支出;“兩提高”: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兩發展”: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根據這個目標,省委、省政府出臺了省委17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改革內容。

推進鄉鎮行政機關改革。一是明確鄉鎮職能。鄉鎮政府主要職能是:落實國家政策,嚴格依法行政,發展鄉村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提供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穩定。鄉鎮設黨委、人大、政府三個領導機構,不再設政協機構。二是實行領導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每個鄉鎮黨委設委員7-9名。其中,黨委書記原則上兼任鄉鎮長;黨委副書記3名,1名兼任人大主席,1名兼任紀委書記,1名兼任常務副鄉鎮長;其他黨委委員兼任副鄉鎮長、人武部長、組織宣傳委員等職務。三是從緊設置鄉鎮工作機構。將原鄉鎮的所有內設機構撤銷,按相應職能重新合并,成立黨政綜合辦公室(加掛綜治辦牌子)、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加掛計生辦牌子)3個內設機構。四是嚴格編制管理。按地域面積、人口、財政收入等因素確定鄉鎮類別,在各縣(市區)已核定的鄉鎮行政編制總額內,一、二、三類鄉鎮的行政編制分別不超過45名、40名、35名。機關干部采取考試和考評相結合的辦法,實行全員競爭上崗。

推進鄉鎮直屬事業單位改革。一是將原財政所與經管站合并,重新設立財政所(加掛經管站牌子),屬鄉鎮直屬事業單位。編制實行總量控制,以縣(市區)為單位,平均每所17人。二是引導鄉鎮直屬事業單位面向市場轉換機制。除農村中小學、衛生院外,鄉鎮以提供經營性服務為主的直屬事業單位,在清退非在編人員的基礎上逐步轉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或中介服務機構,原來承擔的行政職能分別并入“三辦”。行政執法職能由縣(市區)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承擔,公益性服務職能由財政提供經費保障,經營性服務職能走向市場。三是規范設置縣級延伸、派駐鄉鎮機構。縣級法院、公安、司法、國土資源管理、交通、林業機構可延伸、派駐到鄉鎮,原則上實行區域性設置,精簡人員,定編定崗。每個鄉鎮延伸、派駐機構加上財政所人員編制不超過40名。四是建立基本養老保險。改革后,事業單位人員全部進入社會養老保險,有條件的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置換身份。

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一是擴大鄉鎮領導干部選拔任用中的民主。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在鄉鎮領導班子換屆選舉中,逐步推行黨員群眾推薦、黨代會和人代會選舉的辦法產生鄉鎮黨委和政府班子成員,對黨委書記、副書記進一步試行鄉鎮黨代會“差額直選”。二是建立健全鄉鎮政務公開制度。規范政務公開的內容和形式,建立和完善各種制度,公開辦事依據、程序和結果,讓群眾依法享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三是依法規范鄉鎮干部行政行為,強化民主監督。

推進鄉鎮領導干部職務消費改革。嚴格規范鄉鎮干部職務消費行為,對公務交通、通訊、接待等職務消費,實行限額管理或貨幣化管理。

對以上四項改革,按照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步推進?,F在全省已開展了鄉鎮行政機關改革,省里抓的7個試點縣(市區)正在進行全面改革。

三、把握重點,解決“怎樣改”的問題

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內容多,難度大。為了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取得實效,我們重點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統一政策。一是統一機構編制政策。制定下發了《關于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機構編制工作實施意見》。二是統一鄉鎮事業單位轉制政策。鄉鎮以提供經營性服務為主的事業單位轉制后,人員退出事業編制,實行合同化用人管理制度。三是統一社保政策。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試點縣(市區)鄉鎮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實施意見》,對參保對象、保險種類、繳費標準、繳費方式作了明確規定。四是統一對具體問題的處理辦法。對人員分流問題,明確鄉鎮行政機關分流人員發基本生活費,不參加社保;對財政所、經管站全額財政撥款的分流人員發基本生活費,或鼓勵置換身份;對財政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人員,只辦理養老保險,目前原則上不搞身份置換。

規范操作。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做到:政策公開,方案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

突破難點?!糎T4F〗一是妥善搞好人員分流。堅持“以人為本”,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幫助和支持他們開拓新的就業渠道。二是加快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事業。鄉鎮事業單位轉制后,既走向市場,又承擔服務功能,實行“兩脫鉤”、“四不變”,即單位與政府脫鉤,人員供養關系與財政脫鉤;接受政府指導不變,接受行業管理不變,服務功能的性質不變,公益性事業財政扶持不變。公益性事業政府出錢,市場運作,錢隨事走,以錢養事;經營性服務全面走向市場。三是多方分擔改革成本??偟脑瓌t是,各地自力更生為主,省里適當支持為輔。改革成本以縣市為單位統籌考慮。省財政對改革的直接支持,主要是提前給予2007年以前一般轉移支付補助;對分流在編在冊人員給予一次性人均4000元獎勵補助。去年省財政對7個試點縣(市區)給予提前借用2005——2007年轉移支付1.2億元,對改革起到了激勵和推動作用。

辦好試點。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沒有現成經驗,需要在試點中探索。省里選定了有代表性的咸寧、老河口、安陸、麻城、監利、洪湖、天門7個縣(市區)進行試點,為全省改革積累經驗。省里組織了7個指導組,分赴試點縣(市區)幫助工作。監利縣是湖北省困難最多、改革難度最大的縣,通過改革,21個鄉鎮的領導機構由84個減到63個;內設機構由105個減到63個;黨政班子成員由301人減到186人;鄉鎮機關工作人員由1302人減到856人,分流437人,比例為34%;全額吃財政飯的財政所人員由773人減到357人,分流416人,比例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