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建設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25 03:59:00
導語:農村文化建設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文化建設被擺上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其實質“生產發展”是根本,“鄉風文明”是靈魂,而文化建設是實現“鄉風文明”的關鍵。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農村的文化建設發展則較為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由于農村文化建設底子薄、欠賬多、任務重,該做的事很多。為提高效率,少走彎路,筆者認為,以創建達標為載體,是加快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
一、文化創建達標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
縱觀中國大地目前的文化建設,發展是極不平衡的。以江蘇為例,由于經濟發展、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歷來蘇南要好于蘇北,但是據近年來的發展態勢,蘇北一些欠發達地區在文化建設上大有趕超蘇南之勢。究其原因,農村文化的發展提升除了經濟條件等客觀原因之外,關鍵的還是在于各級領導層面對文化建設的認知問題和重視程度。
下級服從上級是我們的組織原則之一,為了實現-某個目標,上級部門往往要對下一級的政府和部門下達某些剛性的指標。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業內人士現在上下都形成了一致的共識,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去用剛性的指標去催生農村文化的茁壯呢?這里所說的剛性指標即是目前我國時興的創建達標,依托文化創建達標來全面推動農村文化建設,讓各級地方政府領導變無意為有意,變被動為主動,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政治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逐步提高農民素質,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提高認識加深領會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蓖?005年4月在山東考察時強調指出:要充分認識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把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進程,國家出臺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最近,又以科學發展觀的眼光出臺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規劃綱要》。兩個文件都從高度提出了農村文化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并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和目標進行了亮化、細化??涩F在問題的關鍵是,上面雷聲大,下面雨點小,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在各地還不具備普遍性。有報道:《兩辦意見》出臺以后,連基層的文化站長都不詳內容,鄉鎮的主要領導更是何從談起,看來中央的有些文件的確成了束之高閣的空文,既然文件的精神都不知,那何以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我們政務的“脈絡”里確實有“高血脂癥”,管道不暢,流速緩慢。文化創建達標是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領導了解領會中央文化建設的有效捷徑。通過創建達標的各個環節和要求,使基層領導更能了解掌握目前農村文化所面臨的現狀,進一步認識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著名學者英格爾說過:“無論哪個國家,只有它的人民從心理、態度和行為上,都能與各種現代化形成的現代化同步前進,相互配合,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才真正能夠得以實現。”我們地方上的一些領導也深諳“今后城市的競爭即是文化的競爭”,但在實際的工作中恰恰是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不能齊頭并進、相得益彰,往往只以經濟發展的尺子來衡量文化,加強文化建設只能駐留于“場面話、口水話”。通過創建達標可以讓地方領導深刻領會到文化也是生產力,進一步認識文化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認識先進文化對推動實現“鄉風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切實地去完成明令需要達到的各項指標,避免“空話、套話”,使農村的文化建設迅速有序規范地向前推進。
(二)縮少工作環節提高辦事效率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關系到社會的全面進步和農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該是全社會都來關心的事。而目前文化工作的動態是,上面開會多,下面傳達少;上面調子高,下面熱情低。就是在蘇南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為了達標,文化(廣)局長親自不厭其煩地趕赴鄉鎮,和鎮黨委書記談,和政府鎮長談,談文化建設如何重要,談上級領導如何要求,書記鎮長態度誠懇,其實際的心理就是認為文化建設是文化條線的事,既然要我達標你就得拿錢來,跑穿腳底、磨破嘴皮,結果收效甚微,“牛牽馬背”即使勉強搞上去了,其質量可想而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一定程度上成了文化部門自個兒的事。與文化建設形成鮮明對比的一些創建,諸如全國衛生城市、生態城市等等,各個地方政府為什么會出大錢、化大力氣呢?究其原因,除了實實在在改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之外,最根本的還是因為這類創建是持上而下的硬性創建,是和地方領導政治命運掛鉤起來的,地方領導只得處心積慮動用財政資金或硬性攤派,列出大筆專項資金,沒有做出有來,黨政一把手親自操作的實事,其結果自然也相對比較圓滿。由此看來,類似上述的創建達標值得借鑒。既然黨和國家領導人從戰略的高度這么重視文化建設,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都離不開文化建設,那么,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們何不以硬性的創建活動來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呢?這樣做的益處是地方黨政領導親自掛帥,減少了許多工作環節,有利于文化部門在工作的開展上上通下達、左右逢源,避免單干現象和勞而少效。
二、注重創建實效分類整體提高
農村文化建設的創建達標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設施建設、隊伍建設、文化活動、投入力度等等,因此,我們在創建的過程中一方面一定要實事實辦,確保文化創建每個環節的有效到位,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分類達標。
(一)加強載體建設——實事實辦
新農村文化建設千頭萬緒,但首要的任務是要盡快構建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這方面首先是要發揮市(縣)、鎮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而后輻射到各村、社區。有信息顯示,經濟發達的蘇南某市的政府所在地至今無一所像樣的影劇院,俗話說:“蒔秧看上行”,如此這般又如何去帶動農村文化的繁榮?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化設施是文化建設的基礎性載體,是農村文化構成的重要因素,農民群眾進行演藝活動、休閑健身、讀書學習、培訓交流等,就必須有一定的場地、房舍、設備器械,沒有這些物質載體,農村文化工作就成了空中樓閣,只能是紙上談兵。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也曾出現過兩次高潮,當時也是依于創建的前提下實現的。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鄉鎮文化中心的建立,另一次是90年代創建文化先進縣市活動,那時,一批鄉鎮文化設施因陋就簡相繼建成,有的還頗具規模。時過境遷,沒過多久文化陣地又逐步萎縮,文化人才嚴重流失,“一年建,兩年荒,三年沒了蹤”。產生反復無常的現象有多種原因,如體制、經費、管理等,但總的來說是形式主義在作怪,實事沒有實辦,一些地方領導偏面追求創建達標,只為應付上級檢查,搞花架子,缺乏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根本認識,缺乏長效的投入機制和管理機制,如此的文化建設工程孰有不垮之理?前車之鑒,后車之轍,當今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應一步一個腳印,在創建達標的基礎上,要抓長效管理、抓鞏固發展。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經濟狀況、人文環境、風俗習慣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農村文化的建設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地區制定創建指標,也就是說按各個地區的實際狀況分別制定市(縣)、鎮、村(社區)的分類達標。處在新時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的快車道上,對農村文化建設我們要正確定位,一方面對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當高起點的進行規劃建設,另一方面對有些經濟較薄弱的地區,也應考慮到均衡發展,政府部門應設立專項基金,通過以獎代撥等形式加以扶持,逐步縮小地區性差距。對于村級的文化設施建設不在貪大求全,更不在擺闊,,切莫再流于形式,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又耽誤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二)壯大文化隊伍——人才興文
事業興旺,關鍵在人,文化事業尤為如此,人才興則文化興。因此,農村文化建設的創建除了設施建設達標外,文化隊伍建設的達標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一篇文化建設的調查報告報道:江蘇沭陽37個鄉鎮,只有5、6個文化站是文化業務干部,不少文化站工作人員不懂文化工作,更無文化水平,連個美術字也不會寫。似這樣的文化隊伍人才匱乏現象很是普遍,經濟發達的江蘇省太倉市,在市文廣局的大力爭取下,市編委對全市文化站落實了18個編制,可至今在編在崗的僅為8人,7個鎮級文化站中2位站長是兼職的,作為市府所在地的首鎮——城廂鎮文化站僅剩站長1人。文化隊伍的青黃不接是當今擺在我們面前尤為突出的問題。當前,文化建設正是用人之際,公共文化事業日益擴展,文化人才隊伍完全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較好思想素質和業務技能的文化隊伍。在這個問題上,核心是做好人與事的結合,一方面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選拔任用合適的人才;一方面通過適當的人事管理方式滿足人才的合理使用,實現人才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要突破目前用人機制的瓶頸,改進人事工作的框框,充實和壯大文化人才隊伍。一是想辦法讓能做事、想做事的文化人才的聚集“回歸”;二是通過人才市場招收在各類藝術院校畢業的具有一定專長的大中專畢業生;三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人員的掛靠上可設立人才管理站統一管理,或者基層文化單位直接成立類似“文化發展公司”模式的下屬機構??傊灰欣谌瞬偶?、事業發展的做法,我們都可以嘗試。
三、政府引導強化考核
在創建達標的同時,包括今后,上級政府部門也應對地方政府作出相應的規定,促動地方政府建立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機制,強化考核機制,從而使農村文化建設具有實在性和長效性。
今年以來,在中央有關文件的推動下,有些地方已開始規劃農村文化建設工程,有的已列入了政府實事。山東青島市委、市政府實施“新農村文化家園”12項工程,打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浙江紹興縣堅持政府投入主導作用,加大對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在農村,一大批活動中心(室)、休閑公園等相繼建成;江蘇太倉市建立了《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引導資金》和《文化活動獎勵基金》,引導、鼓勵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這些好的做法值得各地學習和借鑒。
文化建設作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軟實力,應當長抓不懈,為什么以前我們化九牛二虎之力建立起來的文化陣地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步解體?講實在的和某些政府領導對文化建設“時冷時熱”的病態心理也不無關系。打一個比方,文化工作猶如農事的一把鐵耙,心血來潮想到用時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使勁用幾下,不想用時就扔在邊上哪怕生銹。多年來全國上下都推行了文明城市、文明鄉鎮、文明村的創建活動,可遺憾的是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這塊應當列入考核的重要內容卻被忽視了,或在考核明細上占了很小的份額,不可思議!為激勵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各地都要對鄉鎮進行類似的“杯兵”考核,可據了解,在蘇南某些發達地區,在實行千分制考核的過程中,文化工作僅占8分,以百分制考核為計僅占0.8分,文化工作其實成了可有可無的項目??磥恚刮幕ㄔO能夠持之以恒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對各級政府建立長效的考核機制,強化對文化建設這一塊的考核份額和力度。要將文化建設列入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期目標的重要內容,甚至與其政績有機的掛鉤起來。如果做到了這些,文化建設不興旺也難!
“眾人拾柴火焰高”。農村文化建設需要的是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領導的重視。創建達標僅僅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創建達標來實實在在地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讓農村的文化建設和活動的開展具有曠日持久的強大生命力,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興旺和繁榮才是真正目的。通過加強對農村文化的建設,涉惠于千家萬戶,讓農村文化陣地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提高綜合素質的集散地,從而促進鄉風文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 上一篇:農民增收機制建立交流
- 下一篇:服務意識本領提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