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藝術精品交流
時間:2022-11-25 04:42:00
導語:舞臺藝術精品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開展至今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了,這個重點文化項目在政府的精心培育下成長、壯大,50部精品劇目孕育而生。我們如何賦予這些“精品”以生命力,如何實現其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進而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我以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精品的扶持應從原來的輸血機能向造血機能轉變,要圍繞市場做文章。如若忽視藝術產品與市場營銷之間的聯系,將會有礙精品文化的最終確立。
一、開發多元推廣渠道
如何讓精品根植于人民大眾的土壤中,使民族優秀文化品牌真真正正地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開發多元的推廣渠道是傳承和發展舞臺藝術的需要。
我建議設立電視精品展播欄目,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劇目進行展演前的宣傳和展演后與觀眾交流的宣傳,這是一部作品走向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目前50部劇目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能否在央視及各省市電視臺設立“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的專欄節目,進行每周或每天一部精品展播,帶領觀眾一同賞析精品、解讀精品。
應該下大力使精品走近尋常百姓。開展多種形式的展演活動如“精品”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進軍營、進機關、進社區,通過“精品”的大型展演和座談會,拉近“精品”與觀眾的距離,從而贏得觀眾,贏得市場。
另外,拍攝舞臺藝術片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載體,通過數字電影使廣大觀眾感受舞臺精品的藝術魅力。
二、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宣傳
精品劇目大多是全新創作,觀眾的陌生感及宣傳期不夠等因素,都影響了“精品”的傳播。舞臺藝術要學會利用媒體和市場來包裝自己,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是推廣精品的有效手段。
電視廣告是宣傳品牌的強勢手段,應拍攝國家舞臺精品公益廣告并投放到電視臺、樓宇、航空、火車公交移動電視等平臺進行滾動播出,提高人民對舞臺精品的認知度,擴大其影響力,呼喚人民走進劇場,走進舞臺藝術。
目前“舞臺藝術精品”的宣傳報道還只局限在少數幾家主流平面媒體,而面向消費群體的大眾娛樂媒體、網站的宣傳報道極少,以至于知道吳正丹、陳薪伊、沈鐵梅這樣的優秀藝術人物的觀眾少之又少,影響了舞臺藝術信息的傳播,從而導致“精品”與群眾的脫節。運用網絡渠道傳播“精品”,適時建立“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網站、論壇、視頻點擊,將對“精品”文化品牌的傳播起到不可忽視的地位。
三、重視市場營銷求擴大影響
舞臺藝術是一種直接與觀眾面對面互動的表演形式,但是令人憂慮的是,舞臺藝術表演的身影正在演出市場上淡化,各類媒體關于舞臺劇演出的信息也逐漸萎縮。演出市場不景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支專業化、正規化的營銷隊伍。劇團創作成果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他們對藝術的商品化、市場分析及規模化的經營等缺乏了解,也沒有專門的演出中介機構來操作市場策劃及宣傳推廣工作,往往是上演幾場后,便沒有了音訊,因此專業營銷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
制定合理演出票價,吸引觀眾走進劇場,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文藝演出票價標準應與我國廣大居民的收入成比例。依據國際市場的經驗,舞臺演出票價應高于電影,約占人均收入的1%-5%,這樣才能保持文藝演出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由人民網、國際在線等網站聯合舉辦的“演出票價在線調查”顯示:69.6%的網民基本不看演出,更不會自己花錢看演出;89.6%的網民認為現在的演出票價非常高,很難買得起;大多數人認為80元左右的演出票價最合適。而現在的票價動輒上百元、幾百元,居高不下的票價使原本熱愛舞臺藝術的觀眾紛紛離去,市場逐漸退化。這正是沒有深入市場進行調研,沒有認真分析消費者承受能力的表現,影響了觀眾對舞臺藝術的認知。
將藝術商品化并進行商業化運作,應向產業鏈的方向邁進,挖掘“品牌”延伸產品,使觀眾不光從演出中獲得精神上的洗禮,還可以將喜愛的故事人物帶回家,使舞臺精品具有長久價值和舞臺外的延伸價值。期待中國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目走遠、走好。
- 上一篇:文化與商業經驗交流
- 下一篇:民營劇團生存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