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物質文明探索交流
時間:2022-11-29 05:17:00
導語:政治物質文明探索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大報告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明確提了出來。這是十六大報告的一個重要思想,不僅豐富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內涵,也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正確認識和把握“三個文明”的本質關系,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類社會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的有機統一體,人類文明也是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構成的統一體。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偉大成果。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主觀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創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質財富,也不斷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推動政治生活的進步,促進科學、藝術和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的進步即物質文明;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政治生活的進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精神生活的進步即精神文明。一方面,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三個文明”從來是互為條件、互為目的、互相促進的,這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歷史繼承性,有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簡單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屬品,而應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自身的發展規律,自覺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歸根到底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偉大實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在政治方面,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實現這一目標,不僅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項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我們必須堅持全面的發展觀,“三個文明”一起抓。物質文明處于基礎和中心的地位。“三個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就有失去基礎的危險。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包括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內容。政治文明的發展受一定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不僅是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杠桿,而且決定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是滿足和提高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要求,而且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經濟、政治建設的同時,能否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協調、和諧與穩定,而且關系到能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關系到經濟、政治發展能否獲得持續的后勁和擴張力。正如十六大報告指出的,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上一篇:德法兼濟廉政建設交流
- 下一篇:三個代表世界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