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經驗交流
時間:2022-06-13 09:10:00
導語:獨家原創: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內科疾病的病因復雜,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療。因此,疾病治療的成敗與護理工作質量有密切的關系,要提高醫療護理質量,除了給病人做好基礎護理外,還要特別注重心理護理。心理護理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患者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減輕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軀體癥狀,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達到早期康復的目的。根據心內科患者的心理狀態,本文僅就如何做好心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措施進行一下探討。
一、心內科病人的心理狀態
深入地了解心內科病人的心理狀態是有的放矢地做好心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工作的重要前提,護理人員必須熟悉掌握心內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做好心理護理。經過多年的臨床護理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心內科患者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狀態。
1、從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狀態的轉變?;颊咭婚_始大都有僥幸心理,即不肯承認自己真的患了疾病,遲遲不愿進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確診,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實,不少患者此時的心態已無法正確地進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懼、焦慮的心理轉變。
2、恐懼及憂慮。由于疾病來的突然,自覺癥狀明顯,患者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因而往往產生緊張及焦慮。與此同時,患者對入院后進行的必要診斷方法和綜合治療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醫療操作中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心理。
3、喪失信心。隨著病情變化,患者的緊張、焦慮、憂愁、憤懣、急躁、煩悶等消極情緒也經常出現。他們過分關注身體感受,過分計較病情變化,一旦受到消極暗示,就迅速出現抑郁心理,有時還可產生悲觀厭世之感。
二、如何做好心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
做好心內科病人的心理護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醫生、護理人員和病人家屬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醫療和護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發揮出最佳的生理效應和心理效應。
1、要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心理護理是在護士與病人之間進行的,因此能否取得病人信任,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護患關系是一種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基礎上的平等合作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在與病人接觸過程中的言語、行動、神情、態度去影響病人而建立起來的。在與病人的交往中,護理人員應以誠相待,熱情友好。從病人入院開始,就要如對待親人般誠懇、周到的生活服務,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給病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病人產生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心理狀態用最恰當的言語,減輕和消除消極情緒或麻痹思想,清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日常護理中,要引導病人遵守醫囑,堅持治療,調動病人積極的心理因素,提高內在的自身康復能力;多關心體貼病人,經常和病人談心,掌握疾病的發生規律,減少復發,有利于早日康復。同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認真嚴肅,動作輕柔,以樂觀開朗的情緒感染病人,使病人一進病房就感到有好轉的希望,切不可松夸、懈怠、慌張,以免增加病人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
2、要促進病人間良好的人際關系。病人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盡快幫助病人幫助熟悉和適應環境并促進同室病友間的互相了解,建立起病人間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病人間彼此交流有關疾病的各種情況及感受,盡快使病人適應新角色;在生活上還可以相互關心、照顧;在精神上相互支持、鼓勵,盡快解除恐懼、焦慮心理,共同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
3、要爭取家屬、親友、領導的支持和配合。要及時與病人的家屬、親友、領導取得聯系,在主動介紹病人情況的同時,做好思想溝通,特別是要讓病人家屬正確地對待病人的疾病,必須講明他們在病人面前言談舉止要恰當,盡量避免用不良情緒去影響病人,應給病人以關心、愛護、細心照料,以利于消除病人孤獨、焦慮的心理。
4、要創造良好舒適的治療環境。良好舒適的環境對積極抵御消極心理和穩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環境因素,創造良好的醫療氛圍,盡最大努力使病室內溫濕度適宜、整潔、安靜、舒適,與病人和藹地進行語言交流,有效地調節病人的心情,最大限度地減少病人心理緊張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生活在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環境中,有利于病人安心住院治療。
5、要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內容。單調的病房生活往往使病人感到乏味、枯燥、甚至煩悶、焦慮。因此,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安排一些活動,以豐富病人生活。對手術病人要安排其早期活動,慢性病人安排散步、太極拳、欣賞音樂等,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消除病人對自身疾病的緊張、焦慮心理,能起到良好的心理調節作用。
6、要加強護理宣教。讓病人適當了解有關疾病發生、發展以及治療康復的知識,使其有正確的認識。護理人員應想方設法,盡可能地將病人消極情緒轉變成積極情緒,正確看待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在進行護理操作前應向病人說明操作的目的,步驟及在操作中可能產生的不適,這樣既可能消除顧慮,又能取的病人的合作;
7、要配合醫生采取適當的心理療法。心理療法既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常用方法,又是心理護理的主要方法。用安慰、支持、勸解、保證、疏導等方法,對病人進行適當的心理調整,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病人由于年齡、性別、所受教育、所處生活環境和心理特征以及疾病性質和病情輕重不同,其心理特點的反應差異很大。因此,護理人員要密切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活動,消除影響疾病恢復的不良因素。要經常深入病房,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根據病人病情和不同的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如有的病人對疾病的耐受性強,害怕服藥上癮,即使劇烈的疼痛也盡量克制自已,而有的病人對疾病的耐受性弱,對于疼痛無法忍受,強烈要求進行鎮痛注射。護理人員在認真了解掌握他們的病情基礎上,對前一種病人應主動關心和照顧,使病人體會到護理人員是熱情地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時,也應向病人介紹正確使用止痛劑是不會成癮的。而對后一種病人要耐心地解釋,在排除器質性疾病之后,可按醫囑試用安慰劑。當確定疼痛是屬條件反射或心理因素造成的,應向病人進行詳細說明,消除其疑慮。
使病人早日康復出院,是每一位醫護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在對心內科病人進行藥物、手術治療的基礎上,做好心內科病人在住院期間心理護理,必然在臨床實踐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