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交流先進參考
時間:2022-08-29 11:02:00
導語:文化工作交流先進參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作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上是縣近年來創建文化先進縣的主要作法。相比之下。距兄弟縣(市)區的經驗,距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這次縣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三講”集中教育中,認真學習了總書記關于“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重要論述,更覺任重道遠。市委、市政府召開這次全市文化工作會議,貫徹江總書記講話精神,再創全市文化工作新局面的重大舉措。一定認真貫徹好這次會議的精神,學習先進縣(市)區的寶貴經驗,把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搞得更好。
現將我縣近年來抓好文化工作的一些作法向各位領導與同志們作一簡要匯報,根據會議的統一安排。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近年來。上級宣傳文化部門的具體指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以創建文化先進縣為目標,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實,使我縣的文化工作年年邁大步,年年上臺階,取得了長足發展。年,縣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1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全省唯一的書法藝術之鄉”年,縣城中心文化廣場被評為“省模范文化廣場”今年2月,又作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代表,出席了全國文化工作先進代表表彰大會,受到朱镕基總理、李嵐清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最近,縣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第一家“書法藝術之鄉”主要做法是
理思路
一、抓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
故鄉。勤勞智慧的人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黨的屆中全會以來,縣是一個具有4000多年文明史的歷史文化名縣。曾是之處、之所、之地。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工作,切實加強文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文化工作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何適應新形勢,開辟新途徑,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必須認真解決的重要課題。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應該有繁榮的經濟,而且應該有繁榮的文化,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凝聚和激勵全縣人民的重要力量,提高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一項有力措施,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創建文化先進縣為目標,努力建設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以文化促經濟,以經濟帶文化,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促進全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工作的整體安排上,提出了文化創建“三步走”工作思路,即年,開展創建農村文化大院活動,爭創省級文化建設先進縣;1年,鞏固發展農村文化大院的基礎上,廣泛開展全民性文化藝術活動爭創全省“書法藝術之鄉”年,實施城鄉聯動,全面發展,爭創“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文化建設先進縣的具體內容上,始終做到五個突出”即突出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群眾文化陣地和文化網絡;突出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用健康向上的活動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突出創作文化精品,繁榮文化事業;突出地方特色,發展民間藝術;突出大文化格局,著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促進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為加強領導。提出“不重視文化工作的領導不是好領導,抓不好文化工作的領導不是稱職的領導”要求黨政一把手要堅持經濟、文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政工副書記和文化副縣長要親自掛帥,抽調宣傳、文化、教育等相關部門的骨干力量參加,成立了縣創建文化建設先進縣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創建文化先進縣的組織協調工作。同時,把文化工作作為全年縣委、縣政府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列入責任目標考核體系,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把文化工作的好壞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與經濟工作一起統一安排,統一部署,統一檢查,統一考核。從思想認識、工作措施和領導力量上為創建文化先進縣提供了堅強的保證。
建陣地
二、抓基礎。切實加大對文化工作的投入
物質是保證,經濟是基礎。搞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樣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必要的物質條件。沒有工作的陣地,沒有基本的工作設施,開展文化活動,營造文化環境,提高文明程度都是一句空話。因此,近幾年來,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多渠道籌集資金,千方百計加大投入,努力完善基礎設施,建好文化陣地。
鞏固農村文化陣地。為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1以建設農村文化大院為突破口。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用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占領農村的思想文化陣地,年,提出了全縣建設100個文化大院的工作目標。為了抓好文化大院建設,縣四大班子一齊上陣,分包鄉鎮,深入到村,典型示范,解決困難;縣文化局抽調12名業務骨干進駐鄉村,調查研究,現場指導;各鄉鎮按照目標責任書要求,連續召開會議,充分發動群眾,加壓緊逼,促進工作;各村組之間,明爭暗賽,追我趕,爭先恐后;各廠礦企業、機關團體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全縣形成了建設文化大院的熱潮。不到年底,全縣共建成文化大院110個,截止目前,全縣已建成農村文化大院156個,占全縣總村數的70%市政府召開的農村文化大院現場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的文化大院建設建出了特色,適應了需要,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促進了基層組織建設,增強了農村黨支部的凝聚力,為群眾辦了一件大好事。如今,全縣156個農村文化大院已經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計劃生育的學校,科技培訓的陣地,學法普法的課堂和文化娛樂的場所。由于文化大院建設成績突出,年月,縣作為先進代表,出席了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暨農村文化工作會議,并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加強縣城文化基礎設施。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2以建設縣城中心文化廣場為重點。帶活了農村文化一盤棋。那么,縣城文化怎么辦?1年,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排除種種阻力,克服許多困難,拆除縣城中心大街40多間臨街商店,投資300萬元,建成了縣中心文化廣場”這一中心文化廣場占地18000平方米,內植草坪5400平方米,廣場四周栽植了花帶、常青樹,設置了不銹鋼護欄,樹起了閱報欄、大型宣傳欄和書畫櫥窗。年10月,成功地舉辦了省百日文化廣場藝術節活動日”并被評為省三個“模范文化廣場”之一。建好文化廣場的同時,又投資110多萬元,建起了縣第二座新華書店營業大樓;投資100多萬,建成了縣文化活動中心和縣老干部文化活動中心。這些大型的文化活動場所,為縣城居民開展文化活動、豐富業余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著力弘揚書法藝術。豐富的古文化中,3以創建書法藝術之鄉為載體。書法藝術更是源遠流長,得天獨厚。明朝時就有“四知書院”漢陵書社”等書法學校,曾經培育出了王鐸、王無咎等書法名家。為發揮這一優勢,提出了創建“書法藝術之鄉”工作目標。一是把原隸屬于土地部門的王鐸書法館”收歸文化部門管理,使之能夠在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與國家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聯系,投資40多萬元,建成了沈鵬藝術陳列館”三是投資700多萬元,王鐸故鄉會盟鎮,建起了占地150畝的王鐸故居擬山園;四是全縣各文化大院設立書法活動室,全縣近300所中小學校開設了書法課,先后組織100多次書法展覽、書法筆會和書法研討會。目前,全縣的書法組織已達36個,書法協會會員達2400余名,其中國家及省、市級會員和理事58名,全縣書法愛好者近6萬人,農民書畫家郭泰安等人的作品先后在國內國際展出,并獲得多項大獎。
辦活動
三、抓服務。全面繁榮文化事業
搞好服務是文化工作者的天職。近年來,開展活動是文化陣地的生命。始終把抓服務、辦活動作為繁榮全縣文化事業的關鍵,先后實施了四大工程”
堅持開展以重大節慶為活動背景,1實施文化繁榮工程。近年來。以部門、鄉鎮廣泛參與為活動形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為活動要求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走出了一條“縣委政府牽頭、文化部門組織、鄉鎮委局承辦、相關單位參與、城鄉居民同樂”文化活動新路子,做到群眾性大型文化活動常年搞,小型文體活動月月抓,陣地活動天天有。如農村文化大院建成后,堅持了一月一場電影,一月一期科技培訓班,一周一次集中文化娛樂活動,圖書達到500冊以上”工作標準,僅年,全縣文化大院即舉辦不同類型培訓班2521期,放映電影1719場,集中開展文化娛樂活動3764場(次)圖書總數已達25萬冊。又如縣城中心文化廣場建成后,堅持了一天一次群眾健身活動,一周一次電影晚會,一月一次文藝匯演”使整個廣場文化活動既轟轟烈烈,又豐富多彩。廣場建起至今,已舉辦文藝匯演和周末電影晚會100余場(次)其中每年的五·一晚會”七·一晚會”八·一晚會”國慶晚會”等更是異彩紛呈,高潮迭起。目前,中心文化廣場已經成了縣直各單位宣傳各項政策法規和廣大群眾健身娛樂的大舞臺。發揮文化大院和中心廣場的作用的同時,多姿多彩的鄉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也開展得豐富多彩,蓬蓬勃勃。文化繁榮工程的實施,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發生了可喜變化。
十分重視發揮文化藝術服務經濟建設的功能,2實施文化服務工程。近年來。努力實現創建文化先進縣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全縣農村文化站、農技站、文化科技服務中心,結合創建活動,開展了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科技信息服務等活動,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致富能力。全縣文化工作者堅持為經濟建設服務,為基層群眾服務的方向,常年開展以送書、送戲、送電影為重點的文化下鄉活動,僅縣以上劇團每年送戲下鄉即達300多場,縣電影公司每年送電影下鄉即達4000場以上。1年,全縣實施了百村書架工程”目前,全縣“百村書架工程”村已達96個;年,又在全縣開展了以“讀科技書,走致富路”為主要內容的全民讀書活動,縣宣傳文化部門先后向廣大農村和廠礦企業送書上門1000余次數十萬冊。文化下鄉活動既為農民群眾送去了精神食糧,也送去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鑰匙。文化服務工程建設使文化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開辟新途徑,實施文化開發工程。搞好文化開發是適應新形勢。爭創文化先進縣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圍繞文化開發作文章,先后辦了三件事:一是狠抓文化精品的開發。重點抓了戲劇、文學和書畫創作。戲劇創作上,縣曲劇團創作了反映反腐倡廉的大型現代戲《情系法網》和以移民為題材的家住》恢復排演了包公辭朝》青蛇傳》和《柜中緣》三部古裝戲,其中《家住》公演后一炮打響,獲得了市新劇目評選“二等獎”文學創作上,全縣先后成立各類文學社團30多個,文學愛好者達1000多人,其中市以上作協會員達30多人,這支創作隊伍近年來先后在國家及省、市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0多篇。書畫創作上,依托王鐸書法館,成立了王鐸書法研究會和縣書畫協會,發展民間書畫協會20多個,發展各級書協會員8000多人,這些會員每年都在市以上報刊發表大量作品,許多作品還在國家和國際上獲得大獎,成為書法界的知名人士。其中,鎮平樂村農民書畫隊伍現已有100多人,作品暢銷豫西和陜西等地,有的還被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書法組織和個人所收藏。二是狠抓旅游文化的開發??h經濟發展的諸多優勢中,古文化和旅游優勢尤為突出,潛力巨大。豐富的文物古跡與水利工程所形成的自然景觀相結合,為我縣旅游業發展帶來了光明的前景。為充分發揮古文化優勢,促進旅游業發展,叫響了以黃河文化為中心的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北線旅游區,創辦了日報·版》出版發行了中州名縣—河圖之源—寺》古文化》黃河頌》投資指南》旅游指南》等外宣書籍,拍攝了黃河岸邊的一顆名珠—文物與旅游》和《古津涌動文化潮》等電視專題片。旅游文化的開發,提高了知名度,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年,全縣各旅游景點接待游客達3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經濟收入達1050萬元。今年“五·一”節前后,旅游區、帝陵、故居、圖寺、書法館、沈鵬藝術館等地賓客盈門,車水馬龍,應接不暇,北線旅游區已經形成。三是狠抓民間藝術的開發。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曲藝、獅舞、排鼓、高蹺、龍燈、竹馬、旱船等多姿多彩。為了充分挖掘和豐富這一特色文化,增強其藝術魅力,加大支持和服務力度,鄉村分別建立了一大批民間藝術團隊。目前,全縣12個鄉鎮鄉鄉有管樂隊,鄉鄉有農民“新風劇團”有100多個村建起了排鼓隊和秧歌隊。其中,鄉民間藝術團已達100多個,常年在全國各地進行巡回演出。與些同時,又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先后舉辦了民間嗩吶、舞蹈、歌詠等各類大賽,組織了農村“新風劇團”匯演,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這些民間藝術的開發,極大地豐富了文化內容,提高了知名度。
以創建文化先進縣為契機,4實施大文化建設工程。努力抓好專業文化發展的同時。強化政府行為,加大協調力度,形成了整體合力,使大文化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文化建設的帶動下,縣的各項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近年來,縣的科技工作跨入了全國科技先進縣行列;教育工作成為全國100個素質教育試點縣之一,普通高招上線人數連年位居市九縣(市)之首;計劃生育工作,連續三年保持了全省一類縣位次;體育工作、雙擁工作等都位居省市先進行列。
- 上一篇:透析閱讀材料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 下一篇:大綜治先進交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