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開發新模式經驗交流

時間:2022-04-10 02:54:00

導語:農業開發新模式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開發新模式經驗交流

市是農業大市,全市現轄3區9縣、180個鄉鎮(街道),總面積17184平方公里,總人口1027.5萬,其中耕地面積1088萬畝,鄉村人口868.5萬,做好“三農”工作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個率先發展”的目標要求,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12年,全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206.6億元,增長4.5%,農民人均純入4722元,增長15.6%,糧食生產連續四年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的可喜局面,總產達到412.9萬噸。特別是我們針對“三農”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密切聯系實際,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大膽改革,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在“三農”中的作用,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一、創新“三農”工作思路,積極探討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穩定增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仍然是困擾我市農業發展的三大難題。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高度重視,認真落實上級的扶持政策,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解決了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從目前看,“三農”工作仍然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為有效破解“三農”難題,我們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和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實現途徑,著力做好上級指示精神同我市實際相結合的文章,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生產企業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并進行積極實踐。

農業生產企業化,是在現有農村土地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將土地經營權向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集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按照企業管理方式,對農業生產實行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控制、統一協調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建立適度經營規模,以企業為經營主體并按企業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實行農業生產企業化,能夠為應用現代物質技術提供基礎條件;能夠有效改造傳統分散經營模式,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能夠為工商資本、金融資本進入“三農”搭建平臺,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程;能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較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能夠有效縮減農村勞動力數量,加快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步伐,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能夠確保農產品質量、標準的統一,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推行農業生產企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我市農業資源豐富,有數量眾多的名、優、特農產品,有6個縣被國家以產品名稱命名為特色農產品之鄉。同時,我市農業產業化已有較大發展,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700多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群體大、單體壯、外向度高,對實現農業生產企業化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隨著市場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企業建立自控生產基地已成為必然選擇。據我們調查,我市僅農產品出口企業就需要建立自控生產基地200多萬畝。因此,推行農業生產企業化在我市具有十分有利的條件。

二、以農業綜合開發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

農業綜合開發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資金具有投資規模大,持續性強,逐年增長的特點,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改造的骨干力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省開發辦、財政廳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主力軍作用,創新開發模式,實行土地治理、產業化經營項目與企業化基地建設相結合,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發展,取得可喜效果。目前,全市已有23家龍頭企業和12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規?;藴驶钥剞r產品生產基地8萬畝,轉移農民5.5萬人,年增加農民收入8億多元。

一是堅持做到土地治理項目與企業生產基地建設相結合。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的主體。我們在制定土地治理項目規劃時,把項目開發與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生產基地緊密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對自愿申請結合的企業,由開發和財政部門一起深入企業實地考察,優先選擇帶動能力大、綜合實力強、經濟效益高、成長性好、誠信度高的企業,并嚴格開發程序與標準,確保項目開發建設的成功率。2008年,全市已落實土地治理與基地結合面積4.5萬畝。區金鑼集團8000畝茶山海棠基地建設項目、河東區同德有機農業合作社5000畝有機蔬菜、糧食建設項目被列為國家級試點。金鑼集團茶山海棠基地項目流轉農民土地租賃費每畝每年1000斤小麥(最低折現金800元),有效轉移農民5000人,農戶人均年可增收5000-10000元;同德有機農業合作社,計劃種植有機高效水稻4000畝,畝均產值20000元,即保證了糧食生產又提高了農民收入。

二是充分利用開發成果,引導龍頭企業建立企業化生產基地。自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以來,我市已投資11億元對260萬畝中低產田進行了改造。在已建成的項目區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影響了效益的發揮。對此,我們把引導龍頭企業在建成項目區內流轉集約土地,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要求各縣區加大招商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果。蒼山縣在已建成的1.3萬畝項目區的基礎上建立2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目前,已吸引13家龍頭企業進入,計劃投資2億多元。羅莊區引進龍頭企業建立有機稻生產基地5000畝。沂水縣萬德食品有限公司建立有機花生基地2萬畝,充分發揮了開發成果的作用。

三是積極扶持項目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生產企業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組織形式,能夠較好解決分散經營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的諸多弊端。我們在土地治理項目區內,利用治理后的有利條件,積極扶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目前,全市已在項目區內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家。莒南縣在“世行”項目區內建立的莒南縣潤盛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05戶。合作社社員嚴格按照合作社制定的《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做到了統一標準、統一操作、統一檢測、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社員每畝單季收入由800元增加到5000元。蒼山縣會寶山生態產業合作社,在項目區內已發展社員11600人,其中農戶3169戶,涉及16個村,開發治理小流域6.7平方公里,栽植各種名優干鮮果30余萬株。果樹進入盛果期后,可實現年收入2000多萬元。

四是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企業化基地發展。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是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推進企業化基地建設,提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我們對建立和擴大規?;氐凝堫^企業給予優先扶持。工作中,我們改變以往的做法,在選項中力爭做到“扶優、扶大、扶強”。首先,公告。市開發辦、財政局在新聞媒體公布扶持的對象及相關政策和條件,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供平等競爭機會;其次,嚴格審查。由市開發辦、財政局對申報企業擇優進行篩選,對初步確定的扶持企業,委托中介機構進點評審。重點圍繞企業資產和財務狀況、對當地優勢產業帶動能力、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等情況進行;第三,確定扶持企業。由開發、財政和有關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聽取評審匯報,公開打分,按得分多少,確定扶持企業報省。2005年,我們對郯城縣勝亞蔬菜公司進行扶持,投入開發資金300萬元。目前,該公司已在2004年的項目區內發展自控綠色優質蔬菜基地10000畝,年生產優質蔬菜7000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元、利潤400萬元,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700多元。

三、嚴格把握政策,建立健全制度,為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提供保障

一是堅持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動搖。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關鍵是流轉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工作中,我們嚴格堅持國家土地政策,要求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我們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廣泛發動,提高農民、企業、合作組織流轉土地的積極性,采取租賃、入股等形式集約土地經營權。同時,嚴格規范土地流轉合同,明確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要求企業優先吸納轉讓土地經營權的農民進入企業或基地務工,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與切身利益。

二是科學制定扶持政策。首先,在制訂土地治理項目計劃時,優先選擇與生產基地建設相結合的項目。其次,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建立生產基地的龍頭企業。第三,在嚴格執行上級規定的基礎上,合理整合支農資金,形成資金的整體合力,實行集中扶持,重點突破。第四,積極引導金融部門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實行重點傾斜,并出臺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企業化生產基地建設。

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我們在嚴格遵循農業綜合開發政策的基礎上,按照農業生產企業化的要求,制訂農業生產企業化基地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對項目建設、管護和項目利益主體作了具體規定。要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項目規劃設計、工程建設、使用管護中的主體作用,提高項目規劃建設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確保項目建設的質量和使用效益。明確了農民是開發項目的收益主體,要求開發、財政部門積極探討財政投資作為農民的股份參與企業利潤分紅的具體辦法,使農民與企業、合作組織等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形成農民長期受益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