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災害應急救助經驗交流
時間:2022-04-11 03:22:00
導語:民政局災害應急救助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位于東部,轄11個縣(區),總人口380萬,其中農村人口270萬。是一個多災易災地區,僅2012年全市就多次發生風雹、洪澇、臺風、病蟲害、干旱等自然災害,特別是4月上旬的風雹災、6月份的洪澇災和8月份的超強臺風,給災區群眾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市委、市政府及各級黨政對救災工作高度重視,尤其是對災情信息十分關注,每次災害發生后,要求民政部門在第一時間內向黨政領導報告災情及救災工作情況。各級民政部門負責統計、核查、上報災情,負責災情信息,負責協助當地政府抗災救災,因此對災情信息管理更為重視。通過加強領導、部門配合、健全制度、嚴格核查等多項措施,努力做好災情信息管理,不斷提升災害救助水平,切實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
一、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災情信息管理是救災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市政府出臺了《市救災應急預案》,設立了救災應急機構,明確了災情信息管理等責任。市民政局制定了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緊急救助工作預案,成立了救災應急指揮部,局長親自負責,副局長和有關科室具體抓落實。在災情信息管理中,我們堅持做到三個不準和三個必須,三個不準是:不準瞞報、虛報、漏報、遲報災情;不準擅自災情信息,按照有關規定、經相關程序核實后方可對外災情信息;不準未經核查就匯總上報災情。三個必須是:必須及時報災,凡發生突發性特重大自然災害,縣級民政部門應在第一時間了解掌握災情,并在災害發生后2小時內上報快報表,市民政局接到報表后2小時內完成災情數據的審核匯總工作,并向省民政廳報災;必須保證災情信息暢通,各級民政部門在汛期,特別是在洪澇、臺風等災害發生期間,堅持24小時值班,確保通訊和災害信息系統24小時開通,救災工作人員24小時待命;必須在第一時間深入災區,災情發生后,各級民政部門在第一時間深入災區一線,查核災情,慰問災民,指導災區做好救災工作。各縣(區)、鄉鎮也相應成立了救災指揮部,指定專人負責災情信息的收集、統計、核查、上報工作。
二、部門配合,信息共享。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信息共享,是做好災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保證。我市民政、農業、水利、氣象等部門,保持緊密聯系,遇到大災和突發性災害,及時溝通,共同會商評估災情。由于民政部門災情信息資料詳實,檔案齊全,管理比較規范,所以有關部門經常到民政部門收集災情損失情況,以便作為向上級匯報和爭取資助的依據。氣象、水利等部門也及時預測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并通過多種方式傳遞山洪、泥石流、滑坡和臺風災害預警信息,預先轉移安置危險地區群眾。2012年6月上旬,黎川縣連續暴雨,導致熊村鄉邱源村五指峰自然村發生山體滑坡,整個村莊被沖毀,但因密切關注災情發展,及時轉移群眾,沒有造成一個人員傷亡。
三、健全制度,規范管理。為了規范災情信息管理,夯實救災工作基礎,我市制定了以下制度。一是災情檔案管理制度。各級民政部門對災情信息,無論是影象資料還是文字材料,分門別類,整理歸檔,以便日后調檔核查。二是災情評估和會商制度。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的專家成立災情評估組,開展災情評估和會商核定工作,提高災情信息的準確性,并及時向當地黨委政府和上級民政部門報告會商結果,為救災決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災情信息收集、核實、匯總、上報制度。建立市、縣、鄉三級救災人員責任制,要求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災情統計要求,及時通過民政災情管理信息系統上報災情。四是災情信息制度。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和互聯網等媒體,及時災情信息,使社會公眾了解災情信息和救災工作情況,避免引起對災情的誤傳和不必要的恐慌,維持災區社會穩定。
四、嚴格核查,如實報災。無論是突發性自然災害救助,還是春荒、冬令困難群眾生活安排,都必須依靠災情信息的及時采集、認真核實、準確統計、如實報送。在災情未穩定之前,我們要求各地及時商定災情初報情況,遇有人員傷亡和房屋倒塌等重大災情,則迅速報告災情信息,同時以最快速度趕赴災區,與基層一同查災核災。災情穩定后,組織人員挨家挨戶進行調查,將人員傷亡、房屋倒塌、農作物受損等情況,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在深入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形成災情統計報告,逐級審核上報??h級民政部門留有原始的災情核定調查資料,從而做到不虛報,不瞞報,有力保證災情信息的及時、準確和客觀公正。
五、注重培訓,完善裝備。近幾年來,我市通過組織人員參加上級培訓和以會代訓等多種辦法,加強對災情信息統計員的培訓,著力提高救災一線人員業務技能。通過培訓,使其掌握如何收集、匯總、報送災情信息,如何搞好災情信息資料整理、歸檔和存儲,如何開展災民倒房、春荒和冬令災民生活困難調查等。為保證及時準確報災,我市各級特別是多災易災地區,進一步加大對災情信息報送裝備的投入,配備必要的通訊器材、攝錄像器材、計算機、打印機和傳真機等設備,加強網絡系統建設,為搞好災情信息管理工作創造了條件。
- 上一篇:鐵路林業綠化研討
- 下一篇:財務收支情況審計匯報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