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管理信息化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28 06:34:00
導語:農村管理信息化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縣著眼于網絡陣地的占領、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工作機制的創新,探索建立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村黨務、政務、財務實施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一、工作動因
近年來,縣通過大力開展“三級聯創”活動,深化實施“雙基工程”特別是“民主議政日”活動,切實加強以村務公開為切入點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農村各項民主管理制度日趨完善。但是,當前農村村務管理整體發展還不平衡,個別村干部侵犯群眾利益,侵占集體財產,濫用職權謀取私利等腐敗行為時有發生;部分村仍然存在財務管理、公開不規范,財務開支隨意性大等問題;個別村干部辦事不公、作風粗暴、村務管理缺乏透明度,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降低了農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削弱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要求必須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努力實現村務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隨著農村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農村村務規范化管理,必將成為加強黨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另外,目前該縣有5萬互聯網用戶,占全縣總戶數的37%?;ヂ摼W的廣泛普及,也給該縣占領網絡新陣地,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和廣泛的創新空間。
二、主要做法
在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建設過程中,重點采取“試點先行、逐步推開、便于操作、穩定可靠”的指導方針,積極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一是自主研發軟件,建立工作平臺。自主研發管理軟件,建立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在博昌街道辦事處進行先期試點。該系統管理網站由系統前臺、系統后臺和觸摸屏查詢三部分構成。系統前臺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顯示、查詢、建議質詢的在線提交和重要文件的下載;后臺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錄入、審核、修改和刪除;觸摸屏查詢系統實現了數據與網站的同步。系統平臺在欄目設置上,結合鎮、村工作實際,設立提案建議、政策法規、工作動態、致富信息、遠程教育等10個欄目,下設各村財務收支明細、重大事項票決結果、“民主議政日”記錄等50多個子欄目,街道和村里所有重大決策、重要活動、重要信息,都及時錄入管理軟件,每月5日“民主議政日”后更新一次。黨員群眾在家里通過互聯網就能查看本村的黨務、村務、財務等事項,收看遠程教育節目。在博昌街道辦公樓大廳和部分村的辦公場所內,統一安裝電子觸摸屏,家里沒上網的群眾,隨時可到辦公場所查閱。
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全面推廣實施。在成功試點基礎上,及時召開現場觀摩會,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廣實施。去年以來,縣財政投入240萬元,為全縣448個村全部配備了觸摸屏查詢系統,截止2010年7月底,所有設備已全部安裝到位并投入使用。在加強硬件設施的同時,協調市、縣有關部門,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實施“黨員寬帶入網”工程,積極引導鼓勵農村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致富能手“寬帶上網”,僅2個月時間,全縣農村新增上網戶2600余戶,寬帶入戶普及率達到30%左右,為增強平臺建設工作覆蓋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加強教育培訓,提供人員保障。在平臺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除保證必要的軟件和設備投資外,注重業務操作員和系統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積極擴大管理員隊伍,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一支460余人組成的高素質信息員隊伍,定期組織他們參加信息化管理知識和業務技術培訓,重點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網絡知識和農村村務管理軟件的使用等專項業務知識,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能力。截至目前,共組織業務培訓8次,累計培訓人員1600余人次。
四是強化管理監督,確保規范運行。
將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建設作為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并納入各鎮、各村年度工作目標考核。每月5日,由縣紀委各常委、組織部副部長帶隊,深入鎮、村檢查上月信息錄入更新情況,對管理信息錄入不及時、不準確、不真實的進行通報批評。同時,為加強專業化管理,規范操作流程,確保網絡安全和數據信息的完整暢通,對系統后臺用戶采用分級管理機制,分設不同權限,錄入與審核分離,實現信息錄入的有效監督;在網站前臺采用留言評論審核機制,有效防止反動或過激言論的出現,為黨員群眾提供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另外,依照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各級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制訂下發了《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管理員管理辦法》,《平臺管理員考核和評比辦法》、《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后臺管理制度》、《機房服務器管理制度》等系列規章制度,確保了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的規范運行。
三、初步成效
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的運行,實現了村級事務管理的規范化、透明化、科學化、智能化,保障了農村黨員群眾的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有效提升了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創新了村級事務的管理模式。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的投入運行,全面規范了農村黨務、政務、財務的管理,擴大了公開面,突出了公開的及時性,創新了村級事務的管理模式。同時,黨員群眾在線提交的提案建議得到了及時滿意的答復,有效化解了因溝通不及時造成的干群黨群矛盾,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
二是搭建了民主監督的有效平臺。通過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廣大黨員群眾在網上就能快速、準確地了解鎮(街道)、村(居)的工作運行情況、財務狀況以及有關政策法規,使農村各項事務實現了透明化、公開化,從而進一步保障和擴大了基層黨員干部群眾的監督權和知情權,搭建了民主監督的有效平臺。
三是拓寬了黨員群眾的訴求渠道。通過農村管理傳遞平臺,對鎮(街道)、村重大事項的決策和運轉情況,定期進行反饋,方便了群眾監督。對于黨員干部的提案和質詢,可以通過署名或匿名的方式提出,對群眾提出的疑問,限期給予答復,拓寬群眾訴求渠道。對重大緊急事件,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第一時間予以公開公布,樹立了正確的宣傳輿論導向。
四是提高了基層組織的工作效率。通過農村管理信息傳遞平臺的文件傳輸功能,可以快速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傳輸,鎮(街道)、村兩級可以在網上實現文件傳遞,大大節省了書面文件傳遞的時間,降低了辦公成本,減少了工作差錯,提高了鎮(街道)、村兩級基層組織的工作效率。
- 上一篇:提高教育效果經驗交流
- 下一篇:私駕私用公車行為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