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隊伍管理問題經驗交流

時間:2022-07-19 07:03:59

導語:村官隊伍管理問題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官隊伍管理問題經驗交流

按照中組部、省委組織部的統一部署,自2011年以來,市共選聘3批大學生“村官”138人到農村任職。載止目前共有6人考取公務員、1人考取金融單位工作人員,實有131名在崗。這131名大學生“村官

”均在縣、縣、縣農村工作,其中有2人任村黨總支副書記、73人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56人任村(居、社區)主任助理,有19名人正在開展創業活動。

為深入了解全市大學生“村官”現狀,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2012年,按照省委組織部部署要求,我們采取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走訪大學生“村官”等形式就大學生“村官”管理

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基層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選聘工作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大學生“

村官”在信息、技術、思路等方面優勢得到有效發揮,自身能力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初步實現了“加強組織、服務農民、促進和諧、歷煉人生”的工作目標要求。同時,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一些不容忽

視的問題,如大學生“村官”普遍基層經驗不足,部分大學生“村官”缺乏創業動力,少數大學生“村官”對扎根農村缺乏信心等。今后工作中,對這些問題必須重視并要逐步加以解決。

一、市選聘工作主要做法

2011年以來,市委堅持把選聘工作放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鍛煉年輕干部的大局中來思考和謀劃,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工作制度,強化工作措施,

全市選聘工作始終保持健康有序、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勢。

1、高度重視,著力優化工作體制機。一是成立了專門工作機構。市委專門成立了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聯席會議,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召集人,市委組織部牽頭抓總,縣、鄉均成立了相應

組織。二是建立健全管理服務機制。各縣結合實際,制定了大學生“村官”日常管理、教育培訓、聯系幫帶、目標考核等工作制度,明確了縣、鄉、村三級工作具體職責。三是做到保障有力。按照“六

個一”的標準,即一間房、一張床、一套辦公桌椅、一套炊具、一輛自行車、一臺電視機,安排好大學生“村官”的食宿。按照新錄用公務員試用期滿后的工資標準,及時兌現了他們的工作、生活補貼

和一次性安置費以及社會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費用。據我們調查結果,大學生村官目前月收入均超過3000元,并安排有獨立住房,做到了食宿無憂。

2、注重幫帶,努力促進適崗融崗。一是加強多層次培訓。針對大學生“村官”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工作辦法不多等問題,市將其納入全市農村黨員干部年度培訓計劃,通過定期不定期舉辦專題培訓班,

傳授工作方法,豐富工作經驗。各縣還采取實地參觀、交流研討、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致富創業等知識培訓,力圖增強大學生“村官”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

能力和水平。目前,任職一年以上的絕大部分“村官”能夠“獨當一面”,甚至還能獨立處理一些“棘手”問題。二是開展手把手幫帶。各縣建立了“2+1”結對幫帶大學生“村官”機制,即鄉鎮黨委組

織委員和村居選派干部為大學生“村官”的幫帶培養人,定期與其進行交流談心,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動態、工作情況;不定期帶其到一線“碰壁”,面對面地釋疑解惑;手把手地傳、幫、帶,幫助“村

官”盡快進行角色轉換、進入工作狀態。

3、強化管理,積極搭建干事創業平臺。一是壓擔子。各縣按照“6+1”崗位職責要求,根據大學生“村官”的專業特長、工作實際需要,安排他們參與宣傳教育、事務管理、協助工作、參與決策、聯系

包片、加強組織等崗位職責任務,使他們工作有重點、奮斗有目標、努力有方向??h讓大學生“村官”參與包片分工,每個人至少分工一個村民組,有意識地安排些“硬任務”、“頭痛事”,使其在謀

“小事”過程中提高才能、積累經驗。二是搭平臺。市、縣充分整合選聘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資源和力量,為大學生“村官”提供項目選擇、政策咨詢、技術培訓、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促進

他們創業??h采取“四個一”辦法,即從縣人才工作專項經費中撥一點、縣管黨費中拿一點、鄉鎮補助一點、村自籌一點的辦法,為有創業欲望、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村官”提供創業資金??h14名

大學生“村官”在縣選聘辦指導下,創辦了“縣大學生村官創業園”,自籌資金22萬元,注冊了縣大學生村官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從事綠色蔬菜生產,發展態勢良好??h造甲鄉宋崗村選聘生唐亮和

村“兩委”班子一道,圍繞林間大棚大力發展養殖業,為了協助養殖專業合作社做好工作,唐亮主動給縣扶貧辦寫申請,成立養殖互助資金會,并成為互助資金會的秘書。通過互助資金會積極向上爭取

,獲得了31萬元的專項發展資金,一年來,宋崗村養雞大棚增加了60多個,總數已達152個。三是重使用。各鄉鎮黨委對工作實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堅持“三個優先”,即優先發展黨員、優先評先

樹優、優先提拔重用。對群眾公認、表現突出的,適時提拔擔任村級黨組織副書記,讓其在更高的位置上磨礪、錘煉,積累工作經驗。目前,有2名大學生“村官”已被提拔為村級黨組織副書記,有7名

同志被發展為黨員,其余全部納入鄉、村后備干部管理庫。

由于機制健全,措施得力,市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呈現良好局面。一是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對大學生“村官”高看一眼,有關選聘政策正在日趨完善;二是大家普遍對自己現在的工作、生活環境和

工資待遇感到滿意,認為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提升素質、增長才干、完善自我、歷練人生,對自己的前途較有信心;三是大學生“村官”思想總體穩定,各方面的素質得到提高,眼界得以開闊,動手、動

口尤其是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市大學生“村官”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選聘大學生“村官”工作開展只有兩年多時間,到村任職的大學生普遍是“三門”型年輕學子,也由于基層干部對選聘大學生“村官”工作理解不深,甚至有偏差,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大學生“

村官”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專業和自身能力與農村需要不相適應。從目前的大學生“村官”構成來看,約62.7%的大學生“村官”來自城市且剛剛離開學校,對農村的環境、現狀了解不深,對市場經濟了解不夠。84.2%的人所學

知識為非涉農、非社會管理專業,這些都直接制約了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工作開展。一是大學生“村官”掌握“三農”政策的能力較弱。鄉村干部盼望大學生“村官”有一定的政策運用能力,而與之

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多數大學生對“三農”政策知之甚少,與農村工作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大學生“村官”專業狀況和村民期望差距較大。干部群眾大都希望上級能把專業對口(如:農業種植、養

殖,企業經營管理,電子信息)、綜合素質較高、能帶領大家致富創業的優秀大學生派到村里。而從我市大學生“村官”專業結構來看,與村民期盼相距甚遠,對經濟發展直接促進作用有限。三是大學

生“村官”對農村工作困難的認識不足。多數大學生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對到村任職的困難估計不足,出現與農村工作要求不相適應等問題,加之部分群眾對大學生“村官”的能力持懷疑態度,導致部

分“村官”產生消極厭倦情緒,影響了作用發揮。

2、職務和處境制約工作作為。大學生“村官”到村一般擔任書記助理或主任助理,在法律政策上處于“非官、非農”的尷尬處境,既不屬于鄉鎮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大多數又不是村委會成員

,使很多有思想有作為的“村官”難以進入村里的決策層,無法真正發揮自己的長處,相當一部分村官充當著村級文件的起草、檔案的整理、村級衛生清潔等輔助性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大學生“村官

”經常被鄉鎮以各種名義“借用”,脫離了村級工作崗位,對村里發展“無所作為”,有違黨的政策初衷。調研中,我們還發現極個別“村官”工作中存在怕苦畏難、作風漂浮、融入群眾不夠的現象,

等等。這些問題影響了大學生“村官”政策的有效落實,造成了人力、財力資源的浪費。

3、自主創業動力不足。大學生創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涉及創業資金、創業項目選擇、創業組織形式、創業階段扶持、創業能力培養等。目前,市三縣組織部門聯系發改、財政、工商、稅務、銀行

、團委等部門,制定了大學生“村官”創業相關扶持政策,縣、縣還分別在該縣牌坊鄉、三河鎮建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有19名大學生“村官”自籌資金近39萬元創業,主要從事蔬菜種植、養

殖。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市大學生村官創業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談不上帶領、引領農民致富。主要存在問題有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創業幫扶機制不完善,大學生“村官”的種養技術、信息

捕捉能力、市場研判能力、市場風險意識缺乏等,這些都削弱了大學生“村官”創業的熱情。

4、就業取向困惑。目前,國家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提供保留城市戶口、公務員錄取優先、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從調查問卷和交流談心情況來看,有近2/5學生到村任職,往往是在就業壓力和

優惠政策吸引下作出的選擇,一些大學生剛被考錄為“村官”,就“不安現狀”,開始為考公務員、事業單位干部以及考研究生作準備,沒有把心思用在農村工作上。

三、對加強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的建議

選聘大學生“村官”是黨中央著眼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而做出的一項戰略決策,做好大學生“村官”管理,加強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意義重大。根據我們調研中發

現問題和不足以及大學生“村官”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們對今后開展這項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建立形式靈活的教育培訓機制,進一步堅定其做好“村官”的信心。進一步建立健全縣領導聯系、局領導幫扶、鄉(鎮)領導幫教、村黨支部書記幫帶制度,幫助大學生“村官”解決工作和創業中遇

到的疑難問題。建立定期約談制度、大學生“村官”QQ群等,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心里疏導、工作指導。堅持把大學生“村官”培訓工作納入各級基層干部培訓計劃之中,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切實

提高大學生“村官”的農村政策運用水平、創業致富能力、市場風險防范意識。同時,還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每年安排大學生“村官”1至2次走出市外、省外接受學習培訓,開闊眼界、

拓寬思路,提高綜合分析農村社會問題的能力、應急反應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處理與村干、村民人際關系的能力,增強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信心和決心。

2、建立扶持干事創業機制,促進其才干作用發揮。大學生“村官”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骨干力量,政府必須為他們搭建各種施展才華的干事創業平臺。創業富民實踐,是促進到大學生“村官”

增長才干、發揮作用、開闊眼界、磨練意志的重要途徑。市、縣組織部門要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專家,成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咨詢服務中心,及時受理創業咨詢。通過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有關經濟部門

選擇推薦、企業家協會選送等方式,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優選創業項目,建立科技、法律、投資、創業項目等方面的數據庫。以縣為單位,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基金,完善“大學生村官”創業園的

基礎設施,對大學生“村官”創業進行必要的項目、資金傾斜。安排專人對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進行跟蹤服務,幫助協調解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鼓勵支持大學生“村官”以技術

承包或技術入股的形式,與農民結成產業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帶動農民增收。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鼓勵銀行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小額創業貸款,支持服務期滿、立志農村的大學生“村官”在農

村干事創業。

3、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其進退留轉途徑。一是建立大學生“村官”日常考評積分制管理。按照“6+1”職責要求,制定日常工作共性責任目標考評,增加“三農”發展實績、實效的考核

比重,對突破性、創新性工作實行加分制;二是建立“雙述雙評”績效考核辦法,即大學生“村官”年中、年度考核時,要向村黨組織、鄉鎮黨委述職,并進行民主測評、綜合考評,考核結果與任期考

核掛鉤;三是探索建立“無為”退出機制,讓不適合在農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及早退出,既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浪費,又可有效緩解“流得動”出口的堵塞。

4、建立健全的培養選拔機制,加大其使用力度。樹立“能者上、庸者讓、過者下”的正確用人導向,對優秀的,尤其是聘期考核優秀的,在干部選拔、招錄公務員、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確定鄉鎮后

備干部時要優先考慮。把大學生“村官”作為干部培養鏈上的重要源頭,對立志扎根基層、群眾認可的大學生“村官”進行重點培養,按程序選任為村“兩委”班子成員直至“兩委”主要負責人;市、

縣、鄉鎮機關事業單位補充人員時,主要從具有三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大學生“村官”中招聘;對能力強、成績突出、特別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優先納入鄉鎮黨政領導班子后備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