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文化網絡建設的做法及成效

時間:2022-06-08 11:27:33

導語:基層文化網絡建設的做法及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文化網絡建設的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我們搶抓三峽庫區移民搬遷補償機遇和國家、省、市出臺的相關政策機遇,圍繞“五強化五促進”,逐步構建了以縣直文化單位為龍頭,鄉鎮綜合文化站為紐帶,村和社區文化活動室為基礎,文化科技中心戶、農家書屋、文藝宣傳隊以及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四級公共文化網絡體系,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極大滿足。

一、強化解放思想,力促“文化強縣”形成共識

(一)戰略謀劃,高點定位。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縣第十二次黨代會中,把“文化開發”戰略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明確了“十一五”期間以重點文化工程帶動縣域文化整體發展、以公益性文化單位建設帶動全社會大文化發展的思路,并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事業繁榮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劃,把建設具有獨特魅力、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大縣和文化強縣作為今后的奮斗目標。成立基層文化網絡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縣的文化網絡建設進行專題研究,將文化工作納入鄉鎮政府年度目標考核之中,2009年,又將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建設、民間文藝調演直接納入全縣宣傳文化工作考核目標,作為縣委考核鄉鎮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依據。全縣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文化工作會和專題辦公會,研究解決文化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2010年,制訂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對全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

(二)創新體制,激活機制。一是實行文旅融合。2001年全縣行政單位體制改革,將文化局與旅游局合并,同時加掛了新聞出版局牌子。全縣堅持“旅游搭臺,文化唱戲”和“文化支撐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整合了資源,強化了職能,提升了地位,有效實現了優勢互補。2005年,在保留縣博物館、屈原紀念館的同時,成立了縣文物事業管理局,明確為縣文化旅游局直屬的副科級事業單位,強化了對全縣文物事業的管理。二是探索專業藝術團體改革。我縣在全省率先對專業藝術團體—屈原藝術團推行以“人事制、全員聘用制、崗位工資制”為重點的人事制度改革,并獲得成功,被省委宣傳部作為藝術表演團體改革典型向全省推廣。2009年,該團商業演出收入超過100萬元,演員人均年收入達2.8萬元。2009年,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管理劃轉到縣廣播電視局,增強了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工作的監管力度。三是大力推行鄉鎮文化“以錢養事”改革。針對鄉鎮文化站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鄉鎮財政困難的實際,我們將鄉鎮廣播站和文化站進行合并,成立了鄉鎮文(化)體(育)廣(播)中心,即綜合文化站,對文化站人員實行全員買斷,建立“以錢養事”新機制,縣財政按所在鄉鎮人平5.2元的標準對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足額預算,建立和完善考評機制,使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經費、陣地、活動實現“四落實”。

(三)加大投入,增強后勁。一是保證經常性文化投入。按照國家要求,對圖、博、文以及專業藝術團體的事業費進行足額預算,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文化遺產普查、文物普查、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給予必要的配套政策,確保把國家實施的“文化工程”真正變成“惠民工程”。全縣設立了10余個縣直文化企事業單位,其中縣圖書館、縣文化館分獲“國家一級館”、“國家二級館”稱號,成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示范縣。廣播電視事業加速發展,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7.8%,有線電視入戶率達43%,46%的行政村建有村廣播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進行了新建或維修改造,站房面積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建設農家書屋147個,文化科技中心戶513戶,科技示范戶1360戶,組建了農村數字電影院線。二是保證文化活動開展的經費支出??h政府每年出資舉辦端午文化活動,每三年舉辦一屆全縣民間文藝調演,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精品文藝節目的打造,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投入春晚、群眾文化、非遺申報與保護、端午文化節、體育、廣電事業等各種文化活動經費超過2000萬元。三是保證重點文化項目的投入??h政府將面對三峽大壩、緊鄰縣城的鳳凰山500畝土地無償劃撥給文化部門,用于庫區24處地面文物的集中搬遷復建,在文物復建的基礎上,又多方籌資1.5億元,用于文物復建區的配套工程建設。近10年來,全縣縣鄉文化體育設施、廣播電視設施、文化產業等硬件投入達2.73億元。

二、強化服務意識,力促“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一)創新載體,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我縣連續舉辦了六屆以紀念屈原、傳承端午習俗為主要內容的端午文化節。節慶期間,舉辦屈原祭祀、端午詩會、龍舟競賽等系列活動。2010年6月16日,首屆中國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在成功舉辦,端午文化品牌由此叫響全國、走向世界。每三年開展一次全縣民間文藝調演,2009年國慶期間來自全縣各個鄉鎮的30多個節目,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登臺,展現了當代農民的風采。近年來,全縣舉辦了三屆“唱響移動•樂在新農村”歌舞樂電視大賽,三屆青年形象展示大賽,兩屆“屈原杯”全國詩歌大賽以及勤廉歌會、迎奧運火炬到縣城傳遞、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等大規模的文化活動。文藝團體空前活躍,屈原文化研究會、美術家、攝影家、書畫家協會和騷壇詩社等文藝團體活動不斷,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屈原文化研究會每年例行召開學會和培訓班,舉辦四屆屈原文化論文大賽。全國唯一一個農民詩社—騷壇詩社現有社員70人,共出版詩集20多本。《屈原文學》獲“全國十佳文學內刊獎”。

(二)挖掘資源,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全縣以參加各類文化賽事為契機,先后投入數百萬元用于文化精品打造。2004年,縣文化旅游局編排選送了由“峽江號子王”胡振浩擔綱主演的《峽江船工號子》,獲得第十三屆全國群星獎和“省楚天群星獎”大賽金獎,實現了文化歷史性的突破。另外,《花鼓舞》喜獲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屈原藝術團與九畹溪旅游公司聯合打造的反映屈原愛國情懷的水上實景劇《禮魂》,一經演出就受到游客青睞;表演唱《三只燕子》、舞蹈《巴楚村鼓•生》和《楚音》等一批文藝精品先后在省市比賽、調演中獲獎;今年10月,一部展現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原創歌舞《多彩》獲全市第六屆專業文藝匯演一等獎。文學作品同樣精彩紛呈,先后出版了一大批題材各異、影響力強的優秀文學作品,如《屈原》、《屈原傳》、《屈學問題綜述》、《風物傳說》等,一批作品在省市專業評比中獲獎。

(三)部門聯動,文化內涵更加豐盈。充分發揮教育、體育、衛生、科技、廣電等部門的自身優勢,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中豐富先進的文化內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大力開展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開展走訪宣傳活動,確保學生入學率。今秋,全縣義務教育實際入學23740人,鞏固率為100%。開展以屈原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建設。全縣師生開展了“傳承端午習俗,弘揚屈原愛國精神”的系列活動。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實現周邊200米無網吧、無歌舞廳、無電子游戲廳目標。積極發展群眾性體育運動。全縣常年堅持參加體育鍛煉者10萬人左右,占全縣體育人口數的30%以上。扎實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全縣鄉村醫療機構覆蓋率達到95%。全年開展送醫送藥送衛生知識下鄉60多次,接診群眾1萬多人次。新農合參合率達95%以上。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農業和科技部門以做大做強柑橘、茶葉、畜牧和水產養殖、蔬菜等六大支柱產業為重點,開展“科普之春”和“科技活動周”等送科技下鄉活動,先后舉辦兩屆青少年科技節,萬名青少年參加活動,全面普及了青少年科技創新知識。

三、強化保護傳承,力促“文化遺產”重放異彩

文物保護成績斐然。全縣文物主要采取發掘性保護和搬遷保護相結合的措施,重點加強了以鳳凰山地面文物集中搬遷復建為主的文物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2006年,鳳凰山古建筑群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群搬遷復建地面文物達24處,累計投資達3億多元。全縣現有1處國家級、1處省級、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地下出土文物1萬多件,在我縣保存并登記的有1300多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扎實有效。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了全縣非遺資源普查、名錄體系申報等工作,建立了非遺數據庫,共收錄文字資料50余萬字,音頻資料3500多分鐘,視頻資料8000多分鐘。2009年又成功申報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列入世界級非遺保護名錄1個、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3個、省級5個、市級7個、縣9大類43項。我縣非遺工作成為全國典范,多次受到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好評。2006年,我縣被評為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單位”,央視《焦點訪談》作了專題報道。屈原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9年,我縣榮膺“全國文化先進單位”和“全國文物保護先進縣”。

四、強化文化內涵,力促“文化產業”特色鮮明

多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群眾文化需求多樣性、豐富性的特點,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鼓勵和支持民間力量發展現代娛樂業、文化網絡、電子圖書、印刷、書刊銷售、文化傳媒廣告等,通過創作廣場舞蹈精品、舞臺藝術精品、書法美術精品,提高了的知名度。鼓勵和引導民間文藝宣傳隊、文化中心戶、文藝社團、民間藝人走向市場,支持社會各界人士利用文化資源開發產業。目前,全縣文化產業已涉及演出業、文化娛樂業、印刷業、文化旅游業、文化體育業等眾多領域。文化旅游商品開發上臺階、上規模。以經營酒店業為主的海立公司,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信息,深挖屈原文化、峽江文化,自主研發了屈原、昭君工藝品、屈姑風味小吃等3個系列的50多個單品,其開發的銀質屈原塑像獲“武當杯”旅游商品設計大賽工藝品類銀獎。近三年銷售收入達5000余萬元,實現利稅200多萬元。

五、強化規范管理,力促“文化市場”繁榮發展

多年來,我們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不斷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和文化市場監管力度,引導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嚴格實行網吧“零點斷線”和“一次性死亡法”,徹底解決了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夜不歸宿的問題。定期開展“黑網吧”專項整治行動,今年在城區共取締“黑網吧”2家,現場查扣電腦主機14臺。大力開展“掃黃打非”活動,加強音像制品、出版物、印刷品市場管理,推行使用正版光盤。在“堵”的同時,我們還加大了“疏”的渠道和力度。全縣聘請了79名“五老”義務監督員,對城區網吧進行日常巡查。大力開展文明執法活動,堅持把事后處罰與事前教育、引導、告知相結合,切實做到政務公開,陽光操作,塑造文化執法新形象。全縣現有娛樂、演出、音像、電影、新聞出版、圖書、網吧、文藝培訓、文化旅游等9大文化市場,經營網點發展到300多家,文化工作者和經營者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