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改革發展30年征文

時間:2022-10-21 03:08:00

導語:我國農業改革發展30年征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業改革發展30年征文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載變化萬千。

三十年櫛風沐雨,三十載闊步向前。

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從農村稅費改革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鄉鎮企業的興起到農業現代化步伐大大加快——彈指一揮間,30年光陰過去,我國農業和農村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78年中國農村大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始,中國的農業經濟逐漸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推動了中國的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產權:從“大鍋飯”到“包產到戶”的根本變革

已經年過60的河南省滑縣城關鎮賈固村村民李計堂剛從玉米地里收獲回來,就激動地和記者聊起了自己親歷的農業與農村改革。說起他經歷的農業30年的變化,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在他的眼里,農業的改革切切實實地從糧食的收成和農民生活上反映出來。

1978年,從安徽小崗村發起“大包干”開始,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在中國波瀾壯闊地推開。1980年,李計堂家承包到5畝土地,開始自己播種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感覺土地一下成了自己的一樣,種田的積極性提高了。尤其是近兩年通過農業技術培訓,農產品產量一年一個新臺階,今年家里的玉米長勢喜人,畝產達到700公斤以上”。

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村的改革又是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端?!?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普遍推行后,打破了農村‘一大二公’吃大鍋飯的局面,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1985年我國首次出現賣糧難的現象,這可以說是農村生產力解放,農民積極性極大提高的一個有力的證明。”中國社科院農村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指出,30年來農村的土地基本制度建立了家庭經營制度,最本質的就是農戶的家庭承包農民集體的土地,使農民的收益和土地及自己的勞動有直接的聯系,對于解放農村的生產力,豐富農產品的供給起到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生產快速發展。1979年,我國糧食總產為6642億斤,2007年則突破一萬億斤大關,達到10030億斤的水平;肉、禽、蛋、奶、菜等主要農產品生產也越過了長期短缺階段,呈現出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新格局,為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的穩步提高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農業基礎地位大大增強,農業對國民經濟的保障和支撐力得到了穩步提升。

2003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率先推進,山林逐漸成為農民的“綠色森林”,這是對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延伸和完善。截至目前,全國已完成承包的集體林地約8.78億畝,占總面積的34.5%。

經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思想解放

1964年,17歲的郭鳳蓮是全國聞名的“鐵姑娘”,她和山西晉中大寨村人在“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荒山溝里造出了800畝“海綿田”,創下畝產500多斤的奇跡?!啊苯Y束后,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紅色樣板”陷入低谷長達10年之久。上世紀90年代,郭鳳蓮重回大寨,帶領村民先后興辦了制衣、水泥、煤炭運輸、貿易、飲品等企業,并用“大寨”這個金字招牌與外地企業聯手發展,并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生產燃料乙醇的工廠以及沼氣發電、屠宰等新項目。

從單純的種糧村,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農村。大寨村的發展歷程,從一個側面映襯出我國農村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逐步完善農業農村經營體制的發展過程。

1979年,國家逐步減少了農副產品的統派購種類。到1985年,國家對農產品的統派購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取消了糧食、棉花的統購,將其改為合同定購,定購以外的糧食可以自由上市。對于其他各類農產品,實行價格放開,由市場供求調節。由國家合同訂購的指令性計劃形式到種什么、養什么、賣什么由農民自己決定,中國農民的生產經營發生了重大變化。

李國祥指出,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推動了中國新一輪的經濟高速增長。在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后,農村改革進入了一個全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時期。通過這個階段的改革,農產品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市場機制逐步取代了計劃手段,在調節農產品供求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

與此同時,農村產業結構逐漸調整,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非農產業在廣闊的農村取得了長足發展。統計顯示,1978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為209億元,而2007年則躍升至0.96萬億元;農、林、牧、漁產業比重從1978年的80:3.4:15:1.6變為2007年的52.3:4.0:34.2:9.5,我國農村經濟從單一的農業生產為主,變為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協調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為農村經濟騰飛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模式: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

湖南省臨湘市坦渡鄉賀家組村民賀秒新只要談起西瓜致富,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三年前,賀秒新種植了12畝西瓜,凈賺1萬元,初嘗甜頭后,去年他加種兩畝西瓜。

尤其讓賀秒新感到踏實的是,外地駐扎在鄉里的“西瓜經紀人”,讓村里的西瓜銷路順暢,2007年,坦渡鄉在百萬、永和、聯合、前進等11個村種植西瓜8000多畝,按畝產8000斤預算,西瓜產值突破20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1200多萬元。西瓜種植在當地已經成為一種有組織、有科學、有管理的致富產業。

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各地注重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經營方式,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發展壯大。農業部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為171608個,帶動農戶9511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8.4%。各地還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圍繞本地優勢產品、特色產品和市場需求,引導各類龍頭企業將基地建設和加工項目向優勢區域轉移,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帶建設水平。全國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帶,內蒙古的乳品、肉類和羊絨加工,河南、河北的小麥和肉類加工,吉林的玉米和肉牛加工,黑龍江、湖南的水稻加工,江蘇、浙江、福建的茶葉加工,新疆的葡萄和番茄加工,山東、山西的果品加工,沿海各省的水產品加工,京津滬等大城市郊區的畜禽、果蔬、乳品的精深加工等發展勢頭旺盛。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為10.7萬個,比上年增加9000多個;實現增加值24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5%。

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產業化……隨著生產經營方式改革的深入推進和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逐步完善,通過農業科技在農村的普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農業合作社、農業協會、農戶+公司+基地模式的創造,我國農業逐漸改變了過去極貧積弱的落后面貌,走上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