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30年改革發展之路
時間:2022-10-21 03:09:00
導語:教育30年改革發展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秋的河南鄉村,一片繁忙的景象。鄭州滎陽北邙山上,漫山遍野結滿了火紅的石榴,站在自家的石榴樹下,陳萬福老漢喜滋滋地對記者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要說現在村里的年輕人可了不得,他們在電腦上賣石榴,銷路可好了。畢竟讀過書的人,就是不一樣!”
“讀過書的人,就是不一樣!”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然而,讀書,受教育,這項中國人最為尊崇的事,在過去幾千年中,是大多數人不可企及的夢想。新中國的成立,尤其是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使讀書受教育這項神圣的事業離中國每一個普通民眾不再遙遠,從城市的知識分子到田間地頭的農民,教育的普及,在成就個人夢想的同時,更成就了一個國家的夢想。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是祖國騰飛的翅膀。改革開放,使中國教育迎來了明媚的春天,實現了空前的大發展。
義務教育跨越發展
雖然不太明白電腦怎么把石榴賣出去的,但生于1940年、今年68歲的陳老漢在村里稱得上是文化人,他是村里老人中少有的初中畢業生。“和我同齡的人,有很多也就認識幾個字,寫封信都要跑好幾里地去求人寫。現在年輕人可不一樣嘍,至少都是初中畢業,村里還有不少人家的孩子是大學生,有一家有兩個孩子上了清華呢。這在以前,那真是想都想不到的事?!?/p>
的確,回想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義務教育事業,真稱得上“想都想不到的”跨越式發展,有這樣兩組數字印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文盲占人口總數的80%以上,小學入學率僅有20%左右,初中入學率僅有6%,農村人幾乎都不識字,簡單的讀寫都要求人幫忙。
——截至2007年底,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99.3%,實現“普九”的縣數已占全國總縣數的98.5%。
從6%到99.3%,其中書寫了多少驕傲,又付出了多少的艱辛。
198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關于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國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學教育。
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務和措施。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要求,要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1986年,全國人大頒布《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宏偉目標。
2005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明確國家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向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助。
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頒布了《義務教育法》,明確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明確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2008年8月,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做好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工作的通知》,規定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
“從基本普及,到普及,再到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我們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最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是2000年起實施的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那可都是在中國經濟最不發達的區域普及義務教育,難度之大,付出之艱辛,難以想象。但是,我們還是做到了,現在我們還剩不多的縣正在攻堅,到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再也沒有一個縣沒有普及義務教育!”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激動地說。
僅僅30年,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已位列世界9個人口大國的前列,在中國教育史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最令人驕傲的是,伴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義務教育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惠及全國40多萬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近1.5億名農村中小學生享受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2821萬城市中小學生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近1100萬名學生還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補助。“過去到農村看學校,要看土地廟,現在去看,樓房高聳,紅旗飄飄?!薄斑^去是破舊草房,現在農村年輕人結婚要到學校去拍婚紗照。”這些來自民間的總結,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普及義務教育給農村人民帶來的快樂。
30年,伴隨義務教育走過的不凡道路,一代又一代有知識、有文化的國民成長起來。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對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對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義務教育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的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中顯現出來。
高等教育追求一流
今年6月,陳老漢的孫女參加了高考,“我聽兒子說,孫女上了一所985學校,比他那會兒還強,他當年上的大學現在是211。我也不清楚什么是985和211,就知道孫女考上名牌大學了?!?/p>
無獨有偶,1978年,陳老漢的兒子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第二年的高考,距今剛好30年?!八悄悄甏謇镂ㄒ豢忌洗髮W的高中生,我們全村人都高興得不得了?!闭f起30年來兒子的生活與事業,陳老漢說:“還是讀書好啊,見多識廣。他現在城里辦了個工廠,生意挺紅火,每次回來,還能給村里的發展出些主意,好啊。如果沒有上大學,他現在也就普普通通在這兒種地了?!?/p>
知識改變命運。改革開放以來,從1978年到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人數約5409萬,這意味著有5400多萬人和陳老漢兒子一樣,命運因知識而改變,而這一大批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高層次人才,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在實施“人才強國”與“科教興國”戰略中,高校無疑是一塊重地,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的建設,因為是否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縮小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差距,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條“重點建設,帶動整體發展”的改革發展之路,其中尤其值得一書的是“211工程”和“985工程”。
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211工程”正式啟動。“九五”和“十五”期間,“211工程”先后在99所和107所高校中實施,現在,“211工程”三期正在部署實施中。
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決定重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等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985工程”。“985工程”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建設工程,著重提高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走有中國特色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之路。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實施,為我國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通過“211”和“985”工程的實施,我國高水平大學研究生培養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經費增長了7倍,SCI數增長了近7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增加了近5倍,儀器設備總值增長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明顯縮小。
通過“211”和“985”工程的實施,我國有40多個學科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按國際可比指標SCI數統計),其中,2005年,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學科SCI數排在世界大學第2位,SCI論文被引用次數列世界大學第14位;北京大學化學學科SCI數及論文被引用次數也進入了世界前列——學科水平和學科實力明顯提高的高水平大學,成為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
“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1/2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73”項目,1/3的“863”項目,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一、二等獎的數量占全國的1/3,他們還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價值的決策咨詢報告,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高水平大學正在成為創新的源泉。
通過“211”和“985”工程的實施,越來越多發達國家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紛紛與我國高水平大學建立聯合科研機構,加強學術和技術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層次,現已有英國、法國、德國等27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簽署了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的政府間協議——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正在提高。
30年,對于有著悠久教育史的中華民族來說,非常短暫。但正是這短短的30年,中國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中,在跨越式發展和追求一流中,煥發出旺盛的生機與活力。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只是中國教育事業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發展的一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中國教育事業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精品范文
10教育重要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