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農村文化調查匯報

時間:2022-11-06 10:55:18

導語:縣委農村文化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農村文化調查匯報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省委、省政府自2005年起實施農村文化三項活動,打造“政府買單、農民看戲”的惠民模式,為切實落實好中央、省、市文化惠民政策,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我縣嚴格執行《農村文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認真實施農村文化三項活動,農民文化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文化“新貌”

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體現。近年來,中央、省、市對農村文化工作日益重視,我們縣委、縣政府也十分關注農村文化建設,關心農民文化生活,全縣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出新出彩。一是農村集體文化活動“興”起來了。農民作為農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受惠者,富足起來的物質生活,使農民逐漸注重生活的質量,參與社會群眾文化生活。現在有相當部分的村活躍著農民集體健身、跳舞的身影。陳營鎮郊區村的"健身秧歌"既健身又娛樂,群眾很喜歡,從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如今的10余支隊伍幾百人??h城錦湖公園,每天早晚時節,出現了幾百人共跳健身舞、共練健身劍、共唱健身歌、共做健身操的多彩的景象。壯觀的場面,優美的舞姿,甜美的舞曲,使居民和農民群眾心曠神怡。二是農村節慶文化活動“鬧”起來了。過去農民總是在過年節時舞龍舞獅,現如今不僅過年過節,就是星期六、星期日,乃至村里鄰里喜事都或舞龍舞獅、或扭秧歌、或敲鑼打鼓慶賀,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鄉村的文化生活,已成為農民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目前,全縣共有鄉村腰鼓隊60多支、舞龍舞獅隊30多支、秧歌隊80多支。三是農村群眾藝術“活”起來了。隨著農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農民不僅把勞動作為一種健身的方法,而且注重“身動”和“心動”、“智動”的結合。珠田鄉珠田村成立了村農民書畫協會、農民書法研究會,長年組織本村及鄰村農民開展書法和繪畫比賽,展覽書法和繪畫作品,進行書法和繪畫交流,陶冶了農民書法和繪畫的藝術情操。目前,在縣文化部門和文聯的指導下,全縣有攝影、音樂、書法、舞蹈、吟誦、曲藝、繪畫、作家等各類組織和協會30余個,培養了一批藝術新人,他們長年活躍在城鄉大街小巷和鄉村田間地頭,給廣大群眾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成為我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因為如此,所以當下在我縣廣大老年農民中流行這么一組口頭啴:“清茶淡飯水當先,看書寫字亦悠閑,散步成習不可改,心歡體健樂晚年”。四是農村民俗文化“新”起來了。是世界稻作起源地,歷史悠久,民俗文化遺存豐富,農耕習俗、節慶習俗、飲食習俗等民俗源遠流長,為弘揚傳統的民俗文化,農村“古習新做”,樂此不彼。蘇橋鄉跳腳龍燈逢節必舞,為蘇橋山村帶來無窮歡樂。青云抬閣每當豐收時節,穿街過巷、進村入戶,為農民生產生活增添吉祥。石鎮上丁村“打連廂”總是農閑、過節時集體“鬧”村。陳營社里村“尊賢人”,大力宣揚品高、貢獻大的村人事跡,鼓勵全村村民向“賢人”學習,積極營造新農村、新農家、新農民氛圍,使民俗文化得到傳承。目前,我縣稻米習俗及貢米生產技術、蘇橋跳腳龍燈、串堂班、張思能傷燙療法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是農村休閑文化“旺”起來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好起來了,山綠起來了,水清起來了,路暢起來了,農民“路徑健身”活動也熱起來了。陳營鎮正大西路、石洋西路、建安西路和“一河兩岸”,每天早晚“路徑休閑”和“路徑健身”的人絡繹不絕,或三五成群談笑而行,或成雙成對牽手漫步,或單人健步而走,如今這里已成為陳營鎮居民和農民休閑健身的最好去處。同時,還有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自己建造的小洋樓里辟出健身房,購置了健身器材,進行健身鍛煉。所有這些都為我縣居民和農村群眾“康樂壽”提供了便利條件。六是農村網絡文化“酷”起來了。隨著信息產業飛速發展,互聯網上網越來越便捷,網絡文化在城鄉日漸壯大。在城鄉結合部的一些農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村,電腦也已進入部分農家,部分農民在網上學知識、做生意,享受網絡帶來的全新的文化享受。七是農村民生文化“熱”起來了。文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在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基礎上,已完成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其余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正在緊張建設之中;新建45個農家書屋,統一為每家農家書屋統一配送了圖書1268種、報刊41種及《管理人員工作細則》、《村民借閱須知》制度牌、100本借書證、《農家書屋管理須知》和《圖書資料入庫登記表》;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步伐得到加快,數字有線電視越來越普及,數字電視用戶在我縣已達2萬余戶,全縣有線、無線電視覆蓋率達99%,電視已成為廣大城鄉居民和農民了解黨的政策主要渠道;農村文化三項活動深入開展,僅2010年共送文藝節目下鄉432場次,觀眾達51萬人次;送電影下鄉2429場次,觀眾達83萬人次;開展綜合性文體活動221場次,參與活動人員達5多萬人次。通過努力,我縣農村過去流傳的“早晨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和“一日三件事,干活睡覺看電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新農村、新農家、新農民時代已經到了。

二、農村文化“新招”

1、領導重視,黨和政府始終心中裝著農民文化生活。我縣始終把文化建設尤其是農村文化建設擺在重要議事日程,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經常研究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基層調研、了解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情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全縣總體建設之中,確立了“弘揚稻作文化,加速工業崛起,建設中國貢米之鄉,全面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思路。在具體工作中,近兩年來共召開全縣性的文化工作會議10余次,每次縣委、縣政府領導都參加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即使是全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會、全縣古籍普查工作會和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工作會,分管領導都親臨大會指導,給了我們從事農村文化工作者以極大鼓舞。尤其是在2007年數字電影放映首映式上,縣四套班子領導均親臨首映式,縣委書記作重要講話,縣長親自為首映式開機,這等高規格、隆重的首映式在農村文化發展史上記上了厚重的一筆,在全市、全省都產生極大的凡響。2005年省農村文化三項活動政策實施后,我縣根據省、市關于《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結合實際制定了《縣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并適時根據調整的相關文件及時修訂我縣實施細則,成立了由分管領導為組長,文廣局、財政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使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工作有序地進行,較好地緩解了農民看戲難、看電影難、開展文體活動難的問題,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擁護和喜愛。

2、精心組織,文化主管部門始終服務農村農民文化。精心服務是開展農村文化、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環節,我縣文化主管部門努力做到:一是培訓好農村文化骨干,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加強農村文化組織人才隊伍建設,采取以會代訓、集中辦班的形式,經常性對鄉鎮分管領導、文化站長進行政策理論、業務知識培訓,提高他們文化活動組織能力;加強業余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每年舉辦書法、美術、聲樂、舞蹈等多門類藝術培訓班10多期,三年來培訓學員12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我縣業余文化人才素質;加強民間藝術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機制,確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0多名,促進我縣非物資文化遺產有效的傳承和協調健康的發展。二是教育好部門文化骨干,變“粗服務”為“精服務”。在實踐中,我縣廣大文化骨干始終展現“三種精神”:首先,以“德藝雙馨”的服務精神,為廣大農民精心演出。尤其是在“農村文化三項活動”中,縣文工團在工作安排上做到“年初有計劃、月月有布置、場場有主題”,演出中戰嚴寒斗酷暑,為農民送去精美的文化節目;他們還不失時機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基層群眾既掌握了政策,又享受了文藝節目帶來的快樂。其次,以“板車精神”的事業情結,為基層群眾放映??h電影公司認真落實上級精神,堅持做到每個行政村每月放一場電影。裴梅鎮放映員葉騰寶年逾花甲,在電影放映行業工作四十一個春秋,與電影放映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他硬是用兩條腿推著板車步行放映累計行程繞地球兩圈之多。他就象愛護自己生命一樣愛護電影機,他用舊棉被墊著板車,裝著數字放映機,徒步拉車,而電影機從未出現過任何機損故障。他執著的精神被基層群眾稱為“板車精神”。所有的放映員都以葉騰寶為榜樣,嚴格工作紀律,受到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贊揚。第三,以“農民所樂”的創新精神,為農民群眾搞好活動。結合農村生活習俗,創新活動方式,組織全縣各鄉(鎮)、村(居)委會開展農民競技賽、農民運動會等各種活動,收到了實際效果。我縣青云鎮李山塢村、梓埠鎮椒源村開展了有巧婦烹飪、家庭接力、獨輪車運輸、夫妻水上運輸等趣味賽事,通過比賽營造了團結氣氛,使農村鄰里關系更加融洽了,干群關系更加和諧了,從而促進了全社會和諧文化建設。

3、精心組織,文化文藝骨干始終創新農民文化生活作品。近年來,我縣文藝專干和廣大業余文藝愛好者潛心創作,在戲劇、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曲藝、舞蹈等領域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現代贛?。骸兜溉碎L久》;話劇小品:《分爹》;音樂及歌曲:《相聚》;舞蹈:《慶豐收》;民間藝術:《長工耘禾歌》、《勸嫁歌》;書畫:《魚米之鄉》、《行書》;攝影:《農民運動會》等一批優秀作品獲國家省市獎。尤其是反腐倡廉現代贛劇《但愿人長久》在省藝術劇院、市會議中心進行了公演,并在全市十二縣(市、區)巡回演出,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并在全省“玉茗花”戲劇節上獲獎;在市第二屆農民藝術節上,我縣選送的節目和作品獲得5金5銀7銅的喜人成績,金牌數位居全市第一。

三、農村文化“新難”

主要是:一是村級文化基礎設施仍很落后。在上級領導的關心重視下,我縣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得到批準,并正在建設之中,大大提高了我縣文化基礎設施水平,但村級文化基礎設施仍很落后,基本沒有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室之類的場所。建議上級加大對村級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二是農村文化三項活動日常經費的緊缺。我縣嚴格按照省《農村文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但在推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開展時,缺少會議、下鄉檢查等日常經費。建議上級部門在農村文化專項資金中劃出一塊作為推動活動開展的日常經費。三是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力度。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面臨著經費緊缺等困難。建議以省、市政府名義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意見,并將傳承人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四、農村文化“新想”

1、加快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文化陣地建設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上級部門要求,加快鄉鎮文化站,盡快實現“鄉鄉鎮鎮有文化站”的目標;切實抓好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惠農工程建設,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全面提高文化基礎設施水平。

2、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文化站(室)的陣地作用,有計劃、有組織、經常性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堅持貼近農村、貼近實際,按照“業余自愿、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廣泛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深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使大型、示范性活動與平時的小型、分散性群眾文化活動結合起來,讓群眾就近、方便地參加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多層次、多形式地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3、培育鄉村文化特色。加強對鄉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護,精心培育竹根雕、剪紙、農民畫等傳統民間藝術,促進“一鄉(鎮)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設;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立傳承人保護機制,促進“非遺”名錄項目可持續發展。

4、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在抓好“送文化”活動同時,更加注重“種”文化工作。一方面,繼續認真組織好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確保每個鄉鎮每年有10場以上文藝演出,有4場以上大型綜合性文體活動;確保每個行政村每年放映電影12場以上,每個學校放映電影4場以上,縣城社區每周放映數字電影4場以上。另一方面,加快對農村文藝人才發掘培養與教育,積極開展鄉村文化人才資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藝骨干。將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才充實到鄉村文化干部隊伍中,穩定鄉村兩級文化隊伍,為基層文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通過努力,使縣農民文化生活在現有的基礎上更熱、更火,農民的笑臉更美、更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