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抓好新時期區扶貧工作的探索與思考

時間:2022-01-04 05:25:00

導語:對抓好新時期區扶貧工作的探索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抓好新時期區扶貧工作的探索與思考

扶貧開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全國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如何彰顯扶貧開發的實效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認為應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環節。

一、瞄準對象扶真貧

高坪區既非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市、區),也非省扶貧工作重點縣(市、區),因此,落戶高坪的扶貧項目很少,扶貧專項資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財力緊張,區級財政匹配投入困難,群眾溫而不飽、饑而復寒的現象仍較突出,如遭遇大的自然災害,極易返貧,造成貧困人口驟增,扶貧開發面臨全區貧困人口密度大與扶貧資金少的突出矛盾。鑒于此,一方面要發揚“四千”精神,積極主動向上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不能守株待兔,坐地等花開,一味的“等”下去;另一方面要瞄準扶貧對象用好有限的資金,要圍繞發展定輕重,促進和諧分緩急,科學確定扶貧對象的重點和先后,只有貧困優先,將有限的扶貧資金使在“刀刃上”,方能最大限度發揮扶貧效能,彰顯扶貧效益。在瞄準對象上應該重點向有強烈脫貧意識和致富愿望的困難群眾,尤其向其中因病致(返)貧、因災致(返)貧的困難群眾傾斜。要本著“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原則,突出體現“先干先支持,大干大支持”的思想,給主動挑戰貧困、積極苦干大干的貧困戶在資金、技術和政策、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優先的、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引領自強不息的弱勢群體脫困,助推前進中的貧困地區發展。

二、選準項目重實效

資金跟著項目走,如果項目選擇失敗,等于“將錢丟在水里”,既勞民又傷財。確定扶貧項目不能草率,需要作大量細致和科學客觀的論證。既要考慮當地群眾的意愿和習慣,又要研究鄉情和資源,還要研究市場和政策。第一,遴選項目要“上下結合”。既要聽取群眾建議和各方建言,又要經過專家論證和評估。第二,要重實效不搞花架子。堅持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和積極挖掘自身潛力相結合,以重實效為出發點,杜絕“貪大求洋、求全”、“擺攤子”,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不搞為官一任,致“負”一方,杜絕“前任政績后任債”,“一任政績幾屆包袱”的現象發生。第三,要圍繞產業建基礎。不僅要改善生存條件,更要改善生產條件,要圍繞產業發展的需要,抓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第四,堅持以產業發展為重點,只有通過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才能徹底改變貧窮面貌,從“根”上脫貧,實現可持續發展。扶持弱小產業做大做強,要更新觀念和思維方法,跳出傳統思維定勢,借鑒外地發展產業經驗,如學習南部縣老鴉鎮花園村針對山高、地薄、水缺的村情,因地制宜調結構,將掃帚這一“冷門產業”做成村民增收支柱“熱門產業”的發展思路,為貧困村尋找脫貧致富產業項目,加大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第五,要將“短、平、快”項目與長效項目相結合。困難群眾普遍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非常注重發展的實際效果。他們最盼望發展一些投入小回報大和當年投入當年見效的“短、平、快”項目,以解燃眉之急。將“短、平、快”項目與長效項目項結合,既有利于激發農民發展的積極性,又有利于當地經濟的長遠發展,應鼓勵困難群眾發展小家禽、小牲畜、栽桑養蠶等群眾樂于接受的傳統項目,引導他們先脫貧再致富。

三、培育產業促增收

我區扶貧開發前幾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基礎建設輕產業培育傾向,今后五年應進行重點轉移,將培育產業促增收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

1、加大投入發展循環經濟。應重點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會龍“養豬、蠶桑、釀酒、沼氣”模式、小龍“種菜、養豬、沼氣”模式、浸水“山羊、牧草、沼氣”模式、搽耳“果樹、小家禽、小牲畜、沼氣”模式等,出臺積極優惠政策,廣泛發動群眾以沼氣建設為紐帶,發展庭院經濟、循環經濟,結合改圈、改廁、改廚、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技術,在基本解決農村生活能源的同時,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推動我區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邁進。

2、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著力探索五種勞動力轉移新模式:一是以產業為鏈接的“職業學校+龍頭企業”的校企結合模式。以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高坪成人技校等職業技術學院(學校)為依托,為區內的富達竹業、維多利紡織、六合集團等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培訓熟練的產業工人。二是以項目為技撐的“培訓基地+就業基地”政府推動模式。建立勞務培訓基地,多種渠道獲取用工信息,多途徑開辟新的輸出渠道,建立相對穩定的勞務合作基地,積極組織跨省、市輸出。三是以勞務網絡為載體的“職介機構+農民擇業”的市場導向模式。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類勞務洽談會,對外輸出勞務。四是以培訓基地為支柱的“中介+培訓+就業”的一條龍服務模式。根據中介提供的信息,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前培訓,提高勞動力就業率。五是以全程服務為宗旨的“接出農門+送上崗位”的保姆式輸出模式。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集中進行就業前培訓,并通過再就業工程、推薦就業、勞務輸出等方式幫助就業。

3、啟動實施信貸扶貧。爭取國家低息扶貧貸款,幫助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解決發展資金缺口,打通資金制約“瓶頸”,幫助現有富達竹業、蘭天化工、寶利食品、會龍食品、宏亞食品五戶國家(省級)扶貧龍頭企業落實享受優惠政策待遇,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力,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條,帶動群眾發展相關產業脫貧致富。

四、扶危濟困促和諧

一是新村扶貧整村推進,通過新村扶貧項目實施,實現一村一村脫貧,一片一片致富,改變偏遠落后貧困村發展滯后現狀,縮小發展差距,使區域發展不平衡得到緩解;二是通過實施勞務扶貧,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尋找出路,實現農村勞動力“人盡其才”;三是移民扶貧解“?!?,實施移民扶貧工程,幫助無(危)房戶、山體易垮塌地區、地勢低洼易淹沒江河庫區、高山雷擊多發區以及其它存在安全隱患居住地的群眾實現移民搬遷建新房,讓他們遠離危險,消除隱患,安居樂業;四是獻愛心助“殘”。通過社會獻愛心捐助,實施殘疾人扶貧項目,讓全區貧困殘疾人得到教育和培養,實現殘疾人就業,使他們殘有所養、殘有所為、殘而不廢,讓殘疾人融入社會有所作為;五是通過衛生扶貧,援建一批鄉衛生院(所),改變偏遠落后鄉村缺醫少藥現狀,解決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減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六是滾動使用現有城市扶貧資金100萬元,幫助城鎮下崗職工興辦實業,實現再就業;七是社會幫扶解“困”,廣泛開展“1+1”結對子,對口幫扶獻愛心,部門聯系貧困村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幫扶活動,實施社會扶貧,讓因災、因故、因病等處于困境的群眾得到及時的救助和扶持,使他們在黨和政府的幫助和社會的關愛下,盡早擺脫困境。

五、完善機制求創新

堅持按照“省負總責,縣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扶貧工作程序,把黨的溫暖傳送到最基層的貧困群眾心中。一是創新工作機制。結合高坪區情貫徹執行國家扶貧大政方針,把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激發到扶貧開發上來。建立領導責任制,對扶貧開發工作實行“首問”,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二是完善監督機制。全面執行扶貧項目公示制,落實貧困農戶知情權,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引入激勵競爭機制。實行競爭啟動和立項,改變過去政府指定為群眾主動競爭,干部決定為群眾民主決策,干部管理為群眾自己管理。貧困優先,群眾參與,獎勤罰懶,推廣儀隴縣九灣村“百人議事”制度。四是創新投入機制。將扶貧村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改變扶貧款建扶貧村的單一投入格局,以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子”,整合以工代賑資金、信貸資金、幫扶資金、農、林、水等涉農資金、農戶“一事一議”集資和其它社會資金,與農村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相結合,集中財力,捆綁投入,力爭扶貧開發一片,發展致富一片,新風尚興起一片,實現從扶貧村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亮點村的跨越。五是建立“龍頭”帶動扶貧機制。通過扶持大戶帶散戶,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大力培育“支部+協會”和“公司+農戶”的模式,學習推廣“支部+竹業協會+農戶”、“支部+果業協會+農戶”、“支部+養豬協會(釀酒協會)+農戶”等扶貧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