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稅源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4 04:32:00
導語:民營經濟稅源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縣民營稅源經濟特點及分析
2005年到2006年兩年間,**縣新增民營企業1239戶,總量達到4415家,民營企業注冊資金總量達30億元,分別實現稅收收入1.73億元和2.77億元,占全縣稅收收入的54.40%和59.19%,成為全縣主要的經濟稅源,占稅收收入的“半壁江山”。主要存在以下特點。
(一)民營企業集中于單一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比較明顯,但分布不均衡,特別是與群眾生產、生活關聯密切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體娛樂等行業所占比重較偏低。從地稅征管實際來看,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建筑業、房地產業二大產業。從國稅征管工作實際看,雖然在批發零售業,電力、燃汽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飲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業,食品加工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等八個重點行業及房地產業、其他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等非重點行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零售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硅加工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從民營經濟整體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工藝品、非金屬制造業,具體集中在水晶制品、石英砂加工、硅微粉等硅加工業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屬資源利用加工型企業,其發展主要依賴地方資源優勢。
(二)民營經濟對全縣經濟的支撐作用明顯,日益成為國地稅收入的主要來源。2005年和2006年,新增民營企業分別實現稅收收入1800萬元和2500萬元,分別占全縣新增企業稅收收入的56.67%和60.28%,對全縣經濟發展的突出作用日漸顯現。從2005年至2006年繳納稅收情況看,呈現兩個特點。一是稅收貢獻率較高,且穩步提高,占總收入比重均達40%以上。二是增長速度較快,2006年稅收收入比2005年收入增長率近50%。說明全縣經濟運行質量較高,民營經濟發展較快。
(三)民營經濟規模小、總量少。從**縣現實情況看,沒有支柱型產業,大中型企業少,全縣國稅年納稅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43戶;市級以上重點稅源企業(全縣2006年稅收入庫超千萬元的企業)只有4家,500萬元以上只有10家,年入庫稅收11578萬元,占整個收入總額的42.8%。2005年至2006年新辦民營經濟企業共1239戶,但新增稅源企業只有325戶企業正常開業并實現稅收,占新辦民營經濟企業總戶數的44%。通過數據分析還可以看出:近兩年新辦民營經濟企業戶數增加較快,但稅收增勢不明顯,遠遠低于期望值。主要集中在房地產企業和其他制造業,隨著國家對房地產業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和市場需求降低,房地產企業稅收增勢將明顯放緩或下降,從長遠看,房地產業稅源將呈萎縮趨勢發展,對稅收收入將產生一定影響。同時也說明新辦民營經濟企業大部分經營規模還較小,高、精、尖工業產品較少,大多數企業還處在資本積累和發展階段,部分企業尚未建成投產,同時還有部分企業屬于空殼企業,在稅收征管中屬于非正常戶的比例為36%。
(四)稅源結構單一,稅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動不足,稅收收入受外界因素影響大。全縣稅收收入速度和總量對少數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依賴性較大,一旦市場行情下滑或其它因素影響這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稅收收入也將隨之減少。突出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第二產業發展緩慢,制約了稅收收入增長和民營企業發展速度。第二產業是該縣國稅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工業新增稅源較少。另一方面,特色產業受各種因素影響,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硅加工行業是該縣特色產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但由于受資金、技術、稅收政策規定等因素影響,增長方式比較粗放,投資結構不合理,以硅產品初加工為主,消耗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較高的行業和產品的比重較低。硅加工企業多為民營企業,投資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較少,并且缺乏統一的組織和正確的市場導向,大多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加上近年來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攀升,利潤空間縮小,全縣硅加工業稅收年均在4000萬元左右,每年增速不超過10%,做大做強硅產業,還有很多的政策需求和具體工作要落實。
從稅種結構看:增值稅占主體,2005年、2006年分別入庫增值稅6318萬元、8691萬元,分別占民營經濟企業實現國稅總收入的84%、78%,2006年增值稅占比略有下降,主要是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銷售市場價格波動,國家從2006年9月起對部分產品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但增值稅稅收增長率仍然較高,達到37.5%,高于GDP增長速度,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稅收增長;消費稅兩年占比分別為1.7%、2.6%,占總收入的比重很小,但增長較快。由于該縣消費稅稅源單一,主要是酒精及酒類產品,企業戶數少,規模小,納稅數額較少,對總收入影響較??;企業所得稅兩年占比分別為14.6%、19.8%,企業所得稅所占比重穩步提高,且增收幅度較大,稅收貢獻率逐步提高,成為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般預算收入計劃的完成起到很大作用。
二、促進**縣民營經濟稅源發展的思考
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特點,應采取相應對策,促進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著眼于做大,從政策制訂、制度落實上引導民營企業理性擴張,逐步做大做強。一是要立足**縣資源優勢,引導硅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進一步細化產業鏈條,推進分工協作,形成龍頭企業搞技術研發、品牌經營,中小企業搞協作加工、貼牌生產,相關機構專業分工、自主配套的格局。二是要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落實促進科技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稅收政策,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引導民營企業向“精、專、優”的方向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要鼓勵企業在搞好主營業務的同時,利用富有的資金,嘗試多元發展,依據自身優勢,將產業鏈向上下延伸,形成產業關聯、資源匹配、適應市場需求的產業鏈,培育新稅源的增長點。同時,鼓勵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經營,安排更多的人員就業。對民營企業科技含量高、更新周期短的固定資產,實行加速折舊政策等。
(二)著力于做強、做優,增強民營企業產品的競爭力,提高民營經濟運行質量。一方面要用好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大中型民營企業向縣級經濟開發區集中,中小型民營企業向鄉鎮工業園區集聚,使企業能充分享受園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發揮產業集聚優勢,改變民營企業孤軍奮戰的狀況,形成“集團軍”作戰,增強民營經濟發展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的交流,在鞏固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的投入的力度,爭取在**縣設立硅產品研發中心,開發出更多的專利發明和自主知識產權,積極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不斷提升硅產品和農副產品競爭力。
(三)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一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稅收增長的關系,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稅收增長,實現稅收增長與經濟同步協調發展。一方面把發展民營經濟放在稅收征管的重要位置,既加強征管,又充分考慮培育民營經濟發展的后勁,保持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創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稅收環境,堅持依法治稅,清費正稅,降低民營經濟的非稅負擔,并在政策規定范圍內對新辦民營企業進行扶持。二要正確處理好企業管理與稅收管理的關系,通過加強稅收征管,規范稅收秩序,引導和促進民營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三要正確處理依法治稅與優化服務的關系,把依法治稅融入到稅收征管工作的全過程,重點加強稅收信用建設,推行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實施分類管理,激勵民營樹立信用意識,提高民營經濟運行的質量。
(四)建議調整有關稅收政策扶持民營經濟發展。一是建議完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標準和征管辦法,逐步擴大一般納稅人的范圍,拓寬增值稅抵扣覆蓋面,解決石英砂加工業無進項稅抵扣和硅工業稅負偏高的問題。二是盡早實現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使其降低生產成本,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回籠速度。三是利用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政策,大力發展出口創匯項目,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行以產業開放帶動產業升級的開放式結構調整戰略,采用高新技術引進國際環保,綠色認證體系,加快生態農業、綠色產品建設。四是用足用活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外商投資和再投資。**是農業大縣,要鼓勵民營企業從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要上規模、上檔次,民營企業利用外資要有新突破,服務領域利用外資要加快步伐。五是爭取繼續享受對于老、少、邊窮地區和下崗職工自主就業的,以及從事農副產品加工、出口產品生產等,在一定期限內減稅或免稅的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