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經濟發展報告

時間:2022-09-05 03:04:00

導語:蘇南經濟發展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南經濟發展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全省經濟總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看,江蘇經濟長期以來形成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大經濟板塊,其中蘇南經濟處于領先地位。因此,江蘇省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進一步提升蘇南經濟發展層次,爭當“兩個率先”的排頭兵。

一、制約蘇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蘇南各市以實現“兩個率先”為目標,以園區經濟為載體,以打造現代國際制造業基地為引擎,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快速發展、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互動并進,蘇南經濟繼續保持在全省乃至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年,全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8272.12億元,其中蘇南五市(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省的60%以上,是蘇中的3.5倍、蘇北的3倍,蘇南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相當于蘇中蘇北增長1.6個百分點。從去年開始,蘇南經濟出現了調整態勢,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從宏觀上看,目前存在著制約蘇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問題:(1)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主要表現為:從產業結構上看,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進程緩慢,第二產業比重過高,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從工業結構上看,傳統產業居多,而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而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企業不多。(2)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狀況尚未根本扭轉。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和資源、能源消耗的格局尚未根本轉變,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

(3)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創新人才缺乏,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機制不活,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

(4)多數企業規模偏小,制造業競爭力衰退。**年,蘇南五市營業收入超百億大企業集團僅28家。且這些大企業集團企業規模還不夠大,成長不夠快,具有高技術含量、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并不多。自進入買方市場以來,蘇南企業產品銷售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持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商品積壓增加,在省內外企業過度進入,特別是外資企業高科技產品的沖擊下,蘇南制造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急劇下降。(5)地區之間惡性競爭。不惜血本、不計成本搶外資的方式造成了區域內的無序競爭,一大批外資企業享受了超國民待遇。一方面造成大量稅收隱性損失,另一方面也打壓了本地企業,最終將形成本地企業受傷、地方政府埋單的不利局面。

二、制約蘇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稅收因素分析

(一)“生產型”增值稅制約了蘇南地區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在“生產型”增值稅下,增值稅的稅基范圍是對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價值在內的名義增值部分進行課稅,包含對固定資產進行了重復課稅因素。蘇南經濟目前正面臨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時期,“生產型”增值稅不僅對擴大投資、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有抑制作用,而且由于高新技術企業一般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更新設備中所含增值稅不能抵扣,相對加重了企業稅收負擔,影響企業投資的積極性,特別不利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適時更新改造,妨礙企業技術進步,不利于企業根據市場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

(二)現行企業所得稅政策對蘇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不明顯

一是蘇南地區是外資企業的集聚地,但惠及蘇南地區的涉外稅收優惠目前主要是“二免三減半”的定期減免。這種定期減免的稅收優惠政策更多體現的是規模刺激,而缺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引導力,“普惠式”的優惠政策,并沒有對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帶來明顯的引力作用,反而給那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投資項目帶來了大量利潤,獲得了與國內企業競爭的稅收優勢,不利于外資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是現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中產業導向性優惠明顯不足,不利于促進蘇南產業結構的調整。如對高新技術企業減低稅率征收所得稅的稅收優惠僅限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區外同類企業不能享受。又如對農口企業的優惠僅限于對國有農口企事業單位(包括農業、農墾、農牧、漁業、林業、水利、氣象、華僑農場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業取得的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而農口企事業單位與其他企事業單位組成的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從事上述各業的所得卻要照章征收企業所得稅。蘇南地區民營經濟比較發達,上述對農口企業優惠政策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間資本對農業投資的積極性,從而使得稅收政策對農業產業化的促進作用大打折扣。

(三)實行內、外資兩套稅制削弱了蘇南內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蘇南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多,內資企業數量更多,但目前內、外資企業分別執行不同的稅收政策,削弱了蘇南地區廣大內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是現行增值稅政策造成了內、外資企業的增值稅負不公。自1999年9月1日起,外商投資企業購進國產設備可以退還增值稅,但內資企業卻不能退還,從而使內資企業增值稅負擔高于外資企業,影響了內資企業的競爭力。二是兩套企業所得稅制進一步加大了內、外資的稅負差異。名義上,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均為33%,但外資企業能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外資企業實際稅負僅12%左右,而內資企業要達到22%左右。再加上外資企業稅前扣除標準明顯比內資企業寬松,還能享受再投資退稅。外商投資企業享受的不僅是國民待遇,而是超國民待遇。

(四)現行出口退稅政策給外向型經濟依存度較高的蘇南經濟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

2003年10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出口退稅機制。這次改革主要包括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建立中央、地方共同負擔的出口退稅增量機制等內容。一方面,出口退稅率結構性調整的主要內容是降低出口退稅率,下調的幅度平均為3%。根據有關機構測算,出口退稅率每下調1%,就相當于一般貿易出口成本增加約1%。就蘇南而言,外向型經濟依存度較高,機電、紡織、化工產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這些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7%降為13%,下降4%,意味著出口成本上升4%。因此,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增加了出口企業成本。另一方面,蘇南地區屬沿海經濟開放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出口聚集地,出口退稅增量財政共擔機制加大了蘇南地區的財政負擔,給商品的合理流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出口退稅率下調后,一些企業受利益驅動,重新調整經營策略,改一般貿易為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出口附加值較低,且受控于人,穩定性差,區域經濟存在安全隱患,加上缺乏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對所在地依存度低,所以外商利用各地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優惠條件不斷遷移,不利于區域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五)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蘇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大

一是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F行稅收政策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主要體現在:(1)在增值稅政策上,體現為對“變廢為寶”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支持,即對廢舊物資經營實行免稅、對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即征即退。但這些優惠政策惠及面過窄,未能充分發揮其對循環經濟應有的促進作用。如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增值稅免稅政策,僅限于廢舊物資經營企業經營的廢舊物資,但對產廢企業銷售廢料要按規定征收增值稅,也不利于鼓勵其樹立循環經濟意識;對用廢企業從廢舊物資經營企業購進的廢舊物資只能按買價的10%抵扣進項稅金,造成“高征低扣”,用廢企業并未享受到實際的稅收優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廢舊物資再生利用的積極性。又如對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即征即退優惠政策也僅限于列舉的很小范圍,并未對所有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全面的稅收優惠。(2)在企業所得稅政策上,主要體現為對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的所得實行減免,但支持的力度還不夠大,不僅減免期限局限于開始生產經營的一定時間內,而且減免對象也僅限于列舉的很小范圍。

二是現行稅制在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尚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促進稀缺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等資源節約方面,消費稅、資源稅理應發揮調節作用。但目前我國的消費稅制是建立在稅制改革中的稅負調節基礎上的。資源稅征稅范圍也極其狹窄,僅限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其它諸多資源,如森林、草原、水源、海洋資源等,都在調節范圍之外。且對礦產資源的調節,也僅限于級差收益的調節?,F行消費稅、資源稅政策并沒有把調節的重點放在合理利用的方向上來。

三、促進蘇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蘇南地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地區,應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繼續領跑。而稅收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茖W運用這一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必將有助于促進蘇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穩步進行稅制改革,增強蘇南企業的發展能力

一是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有助于刺激企業投資,促進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發展,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當前,蘇南地區正在著力推動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礎產業大多為國有企業,目前已完成了改制,正需要整合資源、調整結構,進行設備更新,實行固定資產允許抵扣的“消費型”增值稅,必將使其從中大大受益,從而有利于企業發展壯大,提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消費型”增值稅對企業技術改造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設備產銷,從而讓其從中間接收益。

二是實行統一的企業所得稅制,為蘇南地區內、外資企業間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一方面,要在統一稅制的情況下,適當降低稅率,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從國際上看,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在20%—25%之間,我國的稅率明顯偏高。另一方面,要放寬企業稅前扣除標準,在取消計稅工資標準基礎上,提高資本化金額標準,進一步降低企業稅收負擔水平,從而促進蘇南地區中小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大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

三是出口商品實行零稅率,促進蘇南外向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笆晃濉睍r期,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基本結束,且當前還面臨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對外向型經濟的負面影響,因此對出口商品實行完全的零稅率,必將有助于外向型經濟依賴度較高的蘇南地區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全面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推動蘇南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推動蘇南產業結構調整

蘇南地區經濟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已成為蘇南各市的當務之急。根據《江蘇省“十一五”規劃綱要》,蘇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調強第一產業發展能力,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調優第二產業結構,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調高第三產業比重,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現代高效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新格局。為此應盡快建立以產業技術導向為主,而不是現行的以經濟性質和區域導向為主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促進蘇南地區產業升級。

一是完善相關鼓勵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蘇南制造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應當借助高新技術及其創新,加大對制造業的改造力度,不斷提高產品工藝檔次和科技含量,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打造新的競爭優勢。為此,應逐步取消以區域性為主的稅收優惠,代之以鼓勵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和高技術風險投資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如對高新技術產品,可按低稅率征收增值稅,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應擴大到所有高新技術企業,而不應僅局限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此類企業;改進高新技術企業銷售確認標準,年度內允許高新科技企業按實際收到款項確認銷售收入,年度終了后,根據實際能夠實現銷售,并可收回的貨款計算確定其應稅銷售額;對企業因進行技術開發、技術改造而發生的資本性支出,應允許采用加速折舊或縮短攤銷年限,甚至對高端技術設備可允許一次性稅前列支;允許企業提取技術開發基金;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計稅工資政策,準予按實際發放數稅前列支;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實行投資稅收優惠等。二是完善相關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增值稅優惠政策上,可將現行對農業初級產品從生產銷售環節擴大到流通環節,將對部分農業生產資料免稅政策擴大到所有農業生產資料,對農業深加工產品實行低稅率或免稅政策。在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上,可將免稅范圍擴大到所有經濟性質的農業生產企業,從而在稅收政策上形成對農業產業化的強有力支持。

(三)完善資源合理利用和環保稅收政策,促進蘇南循環經濟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蘇南地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現實選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廣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是蘇南各市的共識和目標。為此,應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一是建立環保稅收調控體系。(1)開征環境保護稅,增強“綠色”經濟發展意識。將現行征收的超標準排污費、生態環境恢復費改為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稅的征收按照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環境污染程度的不同和污染范圍的大小確定計稅依據,根據國家環保政策和獎懲政策來確定不同的稅率檔次和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利用高新技術手段,以“三廢”綜合利用和對環保產業投資予以免征環境保護稅的優惠,并將優惠范圍擴大到環保機器設備制造、環保工程設計、施工安裝、生態工程、環保技術和新產品試制、研制等領域。(2)在現行稅制中,增加有關促進環保的稅收優惠政策。如對企業購置的用于消煙、除塵、污水處理等方面的環保設施允許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銷售此類設備、設施免征增值稅,銷售此類不動產免征營業稅,在計算折舊時允許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對有資格的環保企業給予一定的所得稅減免;對治污工程給予所得稅減免;對污染企業轉行中的財產轉讓收入免稅。

二是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調控體系,增強企業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意識。

(1)擴大現行對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范圍。如對企業生產的所有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增值稅零稅率或低稅率,并給予免征或減征所得稅的優惠;對廢舊物資經營企業銷售廢舊物資的免稅范圍限定為向居民個人收購的廢舊物資;對產廢企業銷售廢料給予增值稅、所得稅減征或免征的優惠;對生產企業購進廢舊物資,適當提高增值稅扣除率。(2)完善消費稅稅收優惠政策,擴大消費稅的征稅面,將稀缺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煤氣等納入征收范圍,充分發揮對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促進作用。(3)完善資源稅稅收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對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促進作用。蘇南地區本身雖然不是資源開發的主產區,但卻是重要的資源消耗區。通過擴大資源稅的征稅面,將礦產資源以外的其它資源,如水源、森林等都納入征稅范圍,進一步提高資源稅稅率,以增加資源利用成本,促進本地區企業樹立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