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17 06:00:00
導語:旅游業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各種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工作。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源頭,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融獨特的人文奇觀與神奇的自然景觀為一體,境內有“中國水都—亞洲天池,武當仙山—世界遺產”舉世矚目的旅游品牌,構成了山水相依、珠聯璧合,風格獨特、景色迷人的自然景觀與豐厚的文化賦存。但是,全市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體制創新、綜合旅游環境、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還相對滯后,整合旅游資源任重道遠。
一、強化旅游資源整體策劃
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是涉及到區域經濟發展、旅游城鎮建設、道路、通訊、環保等多方面的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注重對旅游資源的整體策劃。通常情況下,旅游資源主要分為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兩大方面。旅游類型的劃分為就比較具體,包括休閑度假旅游、商務會展旅游、探險旅游、康體療養旅游等不同類型。依托我市山水資源、民風民俗、人文景觀和古均州文化的現狀,在旅游資源整體策劃中,既要尊重一般規律,又要結合具體實際。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搶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施工機遇,充分發揮我市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進一步加快旅游項目開發,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大力開拓客源市場,不斷提高旅游行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竟爭力,加速培育旅游支柱產業的步伐,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爭取把旅游業培育建設成為我市國民經濟體系中重要的新興支柱產業。
第一、在自然資源整合策劃方面。堅持山水一體化策劃思路,通過旅游目的地總體策劃或規劃,開展旅游資源的整合工作,把武當山、丹江口水庫等景點整體串點,對自然資源加以包裝和功能劃分,使丹江水體旅游與武當山交相輝映,形成整個旅游目的地內部的不同特色旅游功能服務區,把一山一水一城建設成為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形成“山水一體”的旅游發展態勢。使名山秀水珠聯璧合,成為華中區域旅游圈和湖北“一江兩山”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門。
第二、在文化資源整合策劃方面。重點對歷史文化、民俗、傳說故事等當地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旅游項目或游憩方式,從而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首先,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丹江口市,春秋戰國史稱均陵,秦滅楚國置縣武當,漢承秦制,隋唐改稱均州,宋、元、明、清歷代皆為重鎮,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均州歷史文化。其次,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武當武術享譽世界,成為武當文化的發源地。同時,境內還有全國著名的“民間文化活化石”——伍家溝故事村,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民歌村。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策劃,有利于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
第三、在革命歷史資源整合策劃方面。針對我市紅色旅游起步較晚,開發力度不夠的現狀,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對全市紅色旅游景區進行規劃,編排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在江南片,重點是對武當山均房蘇區第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江南片紅三軍司令部,官山鎮均縣蘇維埃政府遺址等進行規劃開發;江北片主要是對石鼓鎮紅軍團長紀大綱烈士墓等紅色旅游遺址進行規劃開發。借助參加國家、省級舉辦的各類旅游宣傳促銷活動,擴大對我市紅色旅游的宣傳推介。通過舉辦地方民俗文化節慶活動等方式,積極向游客宣傳紅色旅游資源。同時,對現有的紅色旅游參與性項目進行挖掘,對具有開發價值和潛力的紅色旅游項目進行整理包裝,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方式對外進行信息。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鼓勵一切有實力和誠信的客商參與到紅色旅游項目開發中。力爭把我市建設成為鄂西北紅色旅游的核心區,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強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工作,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在制定規劃、完善政策、整合資源、優化環境、宣傳推介等方面的主導作用,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為重點,帶動全面突破,協調推進旅游交通、飯店賓館、旅游購物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設,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旅游交通方面。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道路交通的建設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景區的可進入性、區域旅游交通環線的建設等是決定景區發展和旅游目的地建設必備的硬件基礎設施。甚至火車站、機場、碼頭等都會對旅游目的地建設起到關鍵性的影響,因此,旅游交通設施的建設是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結合我市現狀,旅游交通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旅游干線的通行能力,建設市區至景區、景點至景點的道路網絡。重點規劃建設好景區旅游干線與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火車站、飛機場的道路連接;全面提高丹土路全線、靈習路、浪河到銀夢湖、呂家河到南神道、六里坪到伍家溝、涼水河到百喜島小太平洋、丹鄖路到玉皇頂果園場、蔡家渡果園場道路等級;認真規劃建設好旅游碼頭、游船公司,確保水上旅游安全快捷。
第二、飯店賓館方面。旅游目的地建設中,滿足游客“食”和“住”兩個旅游要素的飯店、賓館建設是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基礎條件。根據市場需求和游客量預測合理規劃布局,分期建設能滿足工薪族、青少年、旅行社團隊、高端消費等不同游客群體的各種檔次的飯店、賓館是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重要工作。同時,要對從業人員進行充分的窗口行業的教育工作,保證服務的質量和衛生條件。結合我市實際,要積極發展中、低檔飯店,適度發展星級飯店,到“十一五”末,我市星級飯店的數量逐步從目前的17家擴大到30家左右,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務檔次。
第三、旅游購物方面。一般情況下,游客對旅游購物有較大的需求,但普遍對提籃叫賣,甚至糾纏游客購物的旅游商品售賣方式表示不愿接受。結合我市的實際,除土特產外,其他旅游商品的特色性明顯不足,反映丹江口市特色的產品不多。因此,對于旅游目的地建設來說,旅游商品超市、旅游購物一條街等購物環境的建設非常重要。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特色旅游商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并強化相關產品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把“中國水都、調水源頭”旅游品牌,開發成系列產品,精心策劃,整體包裝,打響品牌。
第四、建設游客集散中心。目前,很多旅游發達城市和地區紛紛建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可以方便的在集散中心乘車到達區域內任何旅游景區;游客可以了解區域內各旅游景區的游覽線路、門票價格、食宿條件、文化特色等相關信息;游客也可以在集散中心對旅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舉報或投訴。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設,在規范旅游市場的同時,為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對于旅游目的地建設具有非常大的意義。目前,我市也應及時把旅游集散中心建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同時,城市風貌建設對發展旅游業也很重要,通過對主要道路兩側的建筑設計包裝、對大街小巷的文化名人雕塑建設、反映地方特色的景觀設計等,塑造濃郁的地方歷史文化氛圍,展現旅游城市的文化特色,將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設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強化綜合旅游環境創新
旅游業是朝陽產業,需要不斷地創新。通過改革創新,在完善旅游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在旅游環境治理上下功夫,在加強旅游專業人才隊伍素質上下功夫,切實解決制約旅游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推動我市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在旅游體制創新方面。要建成一流的區域旅游目的地,就必須在創新體制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創新旅游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務體制和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的模式,完善旅游部門協調會議制度;其次,要加快推進旅游企業改革,組建旅游發展集團,成立在市場化機制下運作的旅游開發總公司。由旅游開發總公司來整合區域旅游景區,打造區域旅游業的航母。組建旅行社的龍頭企業,到“十一五”期末,旅行社總量從現有的19家達到30家,其中,骨干旅行社達到10家以上。同時,主動引進外地大型旅游企業參與我市旅游集團重組、并購、參股、控股、合作、合資、獨資經營,通過一系列的資源和資產的整合,在較期內培養出具有較強自身造血和發展能力的旅游龍頭企業,加速旅游目的地的建設。
第二、在旅游環境治理方面。旅游目的地旅游環境治理是旅游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目前我市旅游市場還存在私拉亂帶現象、攔截游客車輛導致游客投訴現象、各景區在旅游宣傳時各自為政現象,影響到了我市旅游品牌創建,也制約了景區的客源市場和游客數量。因此,旅游大環境的治理將直接影響到旅游目的地的建設工作,必須進一步規范治理,為廣大游客營造和諧的旅游環境。旅游環境治理的重點應該放在旅游景區周邊環境的整治與改造、旅游道路的改造和建設、旅游市場秩序的整頓等方面。
第三、在旅游人才培養方面。當前,旅游目的地建設缺乏大量的各類旅游專業人才,這是旅游景區和旅游主管部門普遍困擾的問題。一方面,多數景區景點遠離城區,工作環境、待遇無法和城區相比,很難吸引和留住旅游專業人才,部分景區甚至沒有一名旅游專業畢業的人才,人才的匱乏嚴重影響了各景區的發展。另一方面,很多旅游專業畢業的學生不愿意到偏遠的景區景點,或者改行作了與旅游不相干的其它工作,存在人才的浪費現象。旅游目的地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應該采取吸引和自身培養的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崗位吸引人才,以職位、待遇、機制留住人才。同時,各景區內部的員工要加強培訓,并把優秀員工選送到各旅游大專院校進修,學習旅游基礎知識,提高專業水平,通過各種渠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到“十一五”末使全市旅游從業人員達到150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達到2000人以上。
通過旅游資源的整合、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體制創新,不斷優化旅游環境,全面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真正把我市建設成“旅游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