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心理狀態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21 03:41:00

導語:老干部心理狀態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干部心理狀態調研報告

離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人一旦退了休,隨著周圍環境及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發生的變化,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容易產生變化。尤其是新的歷史時期社會進步加快,新知識,新技術,新興產業層出不窮,一些退休老人更加感到自己越來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了。

其實仔細想想,這些變化的產生并不奇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長”,自古就是這個道理。這里邊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問題,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從這么幾個方面來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一、順應角色的變化。不管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里,由于角色的變化,說話辦事甚至考慮問題都應與過去有所不同。這樣并不是說,退休了就低人一等了。這里不存在高低的問題,只是角色變了,地位不同了,個人的心理活動應該與之相適應。比如,過去你是處長,廠長什么的,既然離開了那崗位,已經退下來了,還是用原來處長,廠長的態度說話,顯然就沒人聽了,還用原來的態度去辦事,也會碰壁行不通。這就如一個演員,戲演完了,卸了裝,下了臺,就不能還像原來戲中的角色舉手抬足還是戲像,如果那樣就會被人恥笑,說你不正常。所以順應角色的改變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關健。

二、跟上時展的變化?,F在已進入21世紀,如果還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陳腐觀念和思維模式去看待新事物、新世界,那自然會格格不入,心里就會感到別扭。在新形勢下,為了迅速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總書記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天津市也制定出跨越式發展,率先進入現代化大都市的宏偉發展藍圖。所以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要與時代同步,與時俱進,要使我們適應時代,而不是要時代適應我們。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發展進步的一個不爭事實,僅此而已。

三、努力克服老年人個性變遷。發展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要比青年人小心謹慎些,也固執刻板些。有些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個性發生了變化,或是脾氣急噪,或是剛愎自用,或是喜怒無常,或是沉默寡言,往往跟人家和不來,自己心情感到苦悶。所以,離退休老同志要努力克服這些老年人的個性變遷,虛心向青年人學習,不要對他們什么都看不慣,要學會寬容,把自己融入現實社會中去,融于家庭生活中,揚長避短、稍安勿躁,用一個平常心、平靜的情趣,過一個輕松愉快、和諧安康的幸福晚年。

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幸福,是社會文明的體現,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霸趰彶痪蠢希皇呛妙I導”,這不是一句口頭禪,而是要有一步一個腳印的切實表現。要在想問題、定政策幫助老同志解決合理需求上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

眼下有的人認為,人老了就應該無所求了,這是不公平的,老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也與社會發展同步。據調查,現實生活中,大多數老同志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心理需求,需要得到幫助解決。

1、健康長壽需求:幾乎所有的老年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希望社會健全和完善老年醫療保健,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保障晚年身心健康。

2、依存需求:除生活中的物質需求外,老年人還希望得到原工作單位和社區的關心、照顧;子女的孝順、撫養以及其他人的幫助。希望和家人保持思想上的溝通和增進感情上的聯系,否則,老年人就會產生失望情緒,孤獨感或被遺棄感。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3、工作需求:離退休人員在離退休五到十年之中,一般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和能力,希望發揮余熱,為國家、社會再做貢獻。這種愿望如得不到滿足,則易誘發變態心理或加速衰老,對健康不利。

4、變異需求:離退休后,生活規律和方式都有所變化,往往產生一種追求新的、過輕松愉快生活的愿望,比如種花養鳥,觀光旅游,會親交友等。

5、尊重要求:老年人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過去在家中,一般都占有支配地位,現在子女都已張大成人這種支配地位有了變化,老人一下子難以適應,以致往往發生家庭矛盾。

6、娛樂需求:多數老人希望就近能有個娛樂場所,幾個老伙伴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撲克,下下象棋,搓搓麻將,以消磨時間。

7、求偶需求:有些孤寡老人希望晚年能找個老伴,找一個身邊“能說說話的人”,以解除晚年孤獨寂寞。

8、知識需求:隨著電子產品和一些信息設備,家用電器不斷進入家庭生活,老年人對這方面的電器大都不甚了解,不敢摸,不會用,渴望能夠學習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9、家政服務需求:一些體衰多病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在身邊,或無子女,大都希望能夠得到家政服務,給予生活方面的幫助。

10、信息需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正在不斷與世界接軌,國外的信息不斷傳進來;國內的改革發展,地區和單位發展的變化,老人們希望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更多的的信息,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

人是一個統一的生命體,它不只是由物質的,生理的,化學的,神經的因素所組成,而且也包含著精神的,思維的和情緒的因素。這兩個方面有著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辨證關系。人體生物、生化的改變,即可引起心理和精神上的改變;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改變,更可以影響人體生理、生化的改變,甚至導致死亡。人到老年,精神上,身體上的功能總有不同程度上的降低,和成年人相比,精神上的不安很容易在身體上表現出障礙;身體上的微小障礙也更容易引起精神上的波動。因此,治療老年人的疾病,心理調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醫學上還證明,某些心理品質,對某些疾病有易感性。比如,好激動,易發怒,好競爭,缺耐心,不易滿足,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患高血壓或冠心病,經常生氣、恐懼、抑郁、悲傷、失望的人,易患胃潰瘍;心理上的壓抑,精神上憂郁,容易誘發癌癥。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城市老人前三位的死因是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這都是和細菌等病原體無關的疾病,其致病原因多與社會和心理因素有關。凡此種種,都說明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只須夕陽無限好,何必惆悵怨黃昏”。相信今后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將會更好地得到滿意的解決。眼下一些單位和社區都在加緊建設和完善為老年人活動與服務的設施和規劃。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全社會都關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熱情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構筑起一個健康,長壽,祥和愉快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