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26 06:33: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認清新時期**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是更好地發揮先進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有鑒于此,我們就當前**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F就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縣下轄6鄉3鎮,共73個行政村,其中56個農業村,17個牧業村,鄉村人口58636人,鄉村勞動力24112人,鄉村從業人員22524人。全縣總面積5.43萬平方公里,**年總播面積273650畝,其中糧食作物129425畝,經濟作物75372畝,其它作物68854畝,農村人均收入4017元,較上年增長425元,增長率11.83%。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縣委、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發展農牧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牧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農牧民收入逐步提高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縣完成總播面積273650畝,較上年增加39800畝,糧、經、草比例調整優化為47:28:25。糧食總產量達到4.85萬噸,較上年增加0.38萬噸。畜牧業穩步發展,牲畜最高飼養量達到130萬頭(只),較上年增長3.93%;年末存欄78萬頭(只),較上年增長2.6%;牲畜良種化程度提高。農業產業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初步形成了肉食品加工、阿葦菇種植、鵝鴨養殖、獺兔養殖四大產業體系。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全年共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5437人次,實現勞務創收1057萬元,人均增收103元。完成土地開發3萬畝,農村防病改水解決了9個村4000多人的飲水問題。扶貧攻堅實現56戶403人脫貧。深入貫徹落實農村減負增收措施,全年共為農牧民減負186萬余元,人均減負28元。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道路建設、鄉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新農村建設大規模實施,建設農村公益用房4000余平方米,建成農牧民抗震安居住房1331戶;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鄉村醫療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完成2個鄉級衛生院和5個村級衛生室的改建、新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4%??h農業局、畜牧局、科技局、文體局等部門組織的科技、文化下鄉活動,提高了廣大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逐步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科技入戶、學歷教育等科教工程,通過“點題式培訓”、“菜單式培訓”,每年培訓農牧民達2000人次以上,培養了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牧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縣村“兩委”班子成員492名,50歲以下占總數的8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17名,初中、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共464名,建立了一支213人的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綜上所述,可見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較大變化,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縣的農牧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牧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不足

免征農業稅后,各鄉(鎮)、村的基礎財力大幅度減少,財政“缺口”大,自治區、地區、縣下撥的專項資金和轉移支付難以維持鄉(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不足,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導致農牧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農牧民思想還比較保守,有的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缺乏誠信意識,在生產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大部分農牧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制約了農牧民的增收。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后

我縣農村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總體水平較低。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牧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完全開展,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系非常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一些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牧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干部沿襲于傳統工作思路。二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一些農村干部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牧民群眾的感情。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三、對**縣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結合實際,現對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農牧業產業化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牧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栽培全力啟動“15萬只出口肉羊基地建設工程”、“百萬羽草原飛鵝基地建設工程”、“百萬只獺兔養殖及產業化工程”、“設施蔬菜栽培基地建設和珍稀食菌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建設工程”等四大富民工程,積極引導企業與農戶、牧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牧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牧民增收空間,增加農牧民收入。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牧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牧業附加值。

(二)加大對農牧民的培訓力度

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牧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1-2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牧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提高農牧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加強對農牧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牧民。

(三)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鄉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采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戶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加快建立鄉村社會保障體系

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建立健全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牧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通過建立有效的制度和監督機制,切實減輕農牧民的負擔,同時要增加農牧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