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9 01:21:00

導語:產業轉移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轉移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大指出:“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蹦壳?,國家加工貿易新政策,提高了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的準入門檻,增加了加工貿易的經營成本,給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帶來巨大的沖擊。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新政策的出臺對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資源豐富的西部結合部、大西南東向出海的最便捷通道和泛珠三角腹地的平南縣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新機遇。平南縣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借勢“突圍”,努力培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優勢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努力促進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條件分析

平南縣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具有明顯的優勢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運優勢。平南有珠江水系黃金水道西江橫貫縣境,常年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下航可至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上行直達南寧、柳州、百色。2007年長洲水利樞紐建成后,西江可通行3000噸級的船舶,實現江海直達,水路運輸優勢更加凸顯。

2、交通區位優勢。平南位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資源豐富的西部結合部,是大西南東向出海的便捷通道。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貫穿縣境;平南至容縣二級公路(平南段)基本建成,平南至武宣二級公路(平南段)年底將竣工,平南至金秀二級公路(平南段)今年已動工建設;列入廣西“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平果—梧州、柳州—北海高速公路計劃今年年底開工建設。

3、資源優勢。全縣現有森林面積2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3.30%,野生動物200多種,有桂花魚、娃娃魚、中華鱘。植物資源1000多種,其中各類樹木300多種,藥用植物500多種。縣境內有潯江、大同江、白沙江、烏江、大鵬江、思旺河、秦川河等河流,地表水擁有量65.9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9.49萬千瓦,可開發裝機總容量7.53萬千瓦。已發現的礦藏資源有石灰石、花崗石、紅砂石、重晶石、金礦、高嶺土等共19種,其中石灰石儲量40億噸,含鈣率高達56%;紅砂石儲量20億噸;花崗巖儲量30億噸。旅游資源有“鵬山風光”、大桂山“一線天”及太平天國豫王、贊王故里等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跡。

4、產業優勢。平南縣已形成了水泥、化工、造紙、竹木編織、制藥、紡織、釀酒、食品等十幾個行業的工業體系,共有600多家工業企業,年產2000多種產品,其中30多個產品獲國優、部(省)優產品獎。初步形成了以年產600萬噸新型水泥的華潤水泥(平南)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水泥建材業、以廣西安泰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化工業、以廣西雄森酒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保健酒業、以廣西三桂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業和以平山、寺面鎮為生產基地的竹木芒編織業等五大支柱產業。

5、環境優勢。近年來,平南縣委、縣政府圍繞把平南縣建設成為桂東南著名的江濱花園城市的目標,不斷改善投資軟硬環境。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初現江濱花園城市的風貌;政府及部門都在全力營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人文環境、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高效快捷的政務環境、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讓所有在平南投資的創業者都能事業有成、創業有為、投資有利。

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現狀及特點分析

近年來,平南縣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建的機遇,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施大招商,招大商,主動承接東部省市的產業、技術和資金轉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從2001年至今年11月,全縣共承接廣東、福建、浙江等東部省市和港澳地區的產業轉移項目216個,投資總額60.04億元,到位資金35.28億元,其中從粵港澳地區就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92個,投資總額53.28億元,到位資金31.20億元。今年1—11月,我縣續建新建東部產業項目(主要是廣東地區)32個,總投資額18.07億元,到位資金2.08億元。這些項目一批批從東部發達地區轉移聚集到平南,覆蓋了基礎設施、工業、農業、城市建設和服務等行業,為促進平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縱觀幾年來的情況,平南縣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投資來源上看,項目以來自廣東省居多。落戶的216個項目中有廣東星河灣房地產有限公司等148個項目來自廣東省,占68.52%,計劃投資額21.24萬元,占35.38%;其中有華潤水泥有限公司等43個項目來自港澳,計劃投資額31.44萬元。

2、從投資規模上看,216個項目中有9個項目投資規模在億元以上,占4.17%,其中目前實際投資最大的就是華潤水泥有限公司、月亮灣城市花園、廣西匯鑫偉業房地產有限公司,其總投資為41億元。

3、從產業結構上看,主要以紡織、建材、工藝品、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為主。一是紡織行業65家,其中:棉、布類針織企業36家,塑料編織企業19家,其他企業10家。65家企業固定資產投資3900萬元,年產值6500多萬元。創利稅約600萬元。解決就業2000多人,如大新東莞世雄針織廠、思旺新華針織廠等是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二是建材行業34家,其中:水泥企業7家,紅磚、沙磚企業6家。總投資2.01億元,年產值2.05億元,創利稅1500多萬元,該行業已成為我縣的支柱產業之一。三是工藝制品企業8家。均為竹、木、芒、藤編織工藝制品,產品全部出口。固定資產投資1785萬元,年產值1.12億元以上,2007年出口創匯1350萬美元。解決就業人員1000多人。其中,出口創匯超300萬美元的是域嘉工藝公司、富藝工藝公司、寶馬工藝公司。四是農副產品加工企業35家,總投資11.09億元,年產值近1億元。主要企業有廣西三桂食品有限公司、平南縣雄森酒業有限公司、廣西金山聯紙業有限公司等。

4、從發展模式上看,園區聚集比較明顯。近幾年平南縣堅持“園區經濟”戰略,充分利用園區聚集效應,吸引外資企業特別是東部轉移產業落戶平南縣。目前我縣已形成以平山鎮外向型工業集中區、丹竹工業集中區、新橋工業集中區為主的“三園區”工業發展格局。通過園區效應,吸引和吸納了一大批東部轉移產業項目落戶?,F園區內已有華潤水泥(平南)有限公司、安泰公司等36家大中型企業及在建的洪德水泥有限公司落戶。

三、在承接東部產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平南縣在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給本地思想觀念、經濟發展和面貌改變帶來了不小的積極影響,但對比先進地區,就是與自治區、貴港市跑在前面的縣市區相比,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

1、觀念較落后。表現在思想觀念還不完全解放,有時政府的實際行為與招商引資宗旨相悖,重招商引資輕管理;員工對發達地區先進的管理接受能力和意識差;市場競爭意識不強,開放度不如沿海;辦事機制不靈活,手續較繁瑣。

2、產業配套能力較弱。我縣雖然在近幾年發展比較快,但經濟還是較落后的,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產品的配套能力不強,許多轉移企業在我縣找不到合適的配套企業,一些當地的產品或原料又常達不到轉移企業的要求,如我縣林木資源不夠理想使得北京的中野集團放棄在我縣投資年產9.8萬噸的文化紙技改項目。

3、基礎設施還不完善。我縣由于經費較緊缺,不同程度存在基礎設施落后、生活設施不完備、交通運輸成本高、信息流通也不方便等現實情況,這些都構成了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阻力。比如烏江工業園區的基建和生活配套設施因為未完全到位,使得錦富工藝公司開工至今仍無法投產,新橋工業園和平山工業園區因遲未建成,使得有意前來我縣投資的企業半途而退,廣西華都制衣有限公司因為用地問題遲遲未得到解決而轉移到桂平就是個例子。

4、人才資源相對匱乏。雖然我縣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卻出現了外來投資企業招工難的現象,如我縣的中絲公司就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原因受文化程度的制約,原因是全縣農民工整體素質依然較低,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特別是“技術型”人才的匱乏,導至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勞動力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笨重的勞動或技能較低的工作。

5、項目用地和資金緊缺問題突出。由于項目用地成為瓶頸和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不暢,制約了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

6、制度成本過高。由于我縣一些制度還不完善,市場經濟不健全,一些部門主動服務企業的意識不強,對企業重收費輕服務、重處罰輕管理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干部工作作風差,辦事拖拉,存在“三亂”、吃拿卡要等行為,無形中造成外資企業投資成本增加。

四、加快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若干思考

如何理性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必須密切聯系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通盤考慮,趨利避弊,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后發優勢,以更加節約的資源和更快的速度向先進地區看齊。因此,根據當前平南發展的狀況,在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時,應注重做好如下幾點:

(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

今后一段時期,平南縣上下必須深入開展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活動,在全縣興起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新高潮,把貫徹會議精神與解放思想緊密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市委“六靠”的工作思路結合起來,與正在開展的“轉變干部作風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活動”結合起來,在全縣上下強化危機和憂患意識、使命和責任意識、搶抓機遇和加快發展意識,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斷優化環境,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在解放思想中擴大開放,在體制、機制創新中加快發展。從縣委書記、縣長做起,通過縣四家班子領導的思想解放,帶動全縣干部和經濟能人等精英分子,進而形成全縣思想的大解放。思想解放運動重在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在每項工作中,體現在解決具體問題上。要在全縣形成埋頭實干、不尚空談、敢于負責的氛圍。通過解放思想,克服“四怕”:一是克服怕犯錯誤的思想,使全縣的干部尤其是領導,破除“前怕狼后怕虎”的畏首畏尾的想法,確立敢闖敢干的觀念;破除墨守陳規的消極無為的念頭,確立勇于改革敢干求變的觀念。二是克服怕引起社會不穩定的思想,使全縣干部敢于正視改革面臨的問題,破除不干事就沒有問題的庸人懶漢思想。三是克服怕告狀的思想,真正在工作中做到“不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四是克服怕“秋后算帳”的思想。

(二)加強基礎建設,提高競爭水平

一是聯手周邊縣市重振西江“黃金水道”,實現2000噸內河船舶直達珠江三角洲。二是完善工業集中服務區的功能,強化工業園區對廣東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吸引力。突出抓好平山鎮外向型工業集中區、丹竹工業集中區、新橋工業集中區等建設,形成生產規模,聚集生產項目,提高招商引資力度。三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平南至武宣二級路(平南段)、平南至容縣二級路(平南段)、平南至鎮隆一級路建設。開工建設平南至金秀二級路,爭取開工建設平南西江二橋、平南西江三橋、平南至丹竹一級路、下渡至武林一級路,大新至太平和西村至大乙嶺二級路,積極配合做好平果至梧州、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平南段的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路網布局,加大路網項目建設和改造力度,提高公路網的技術等級,實現鄉鎮通等級油路、行政村通等級公路(其中50%的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鼓勵和吸引東部各省區來平南建設港口碼頭倉儲設施,開辦商貿運輸,設立加工出口基地等,共同構建區域性物流平臺。四是抓緊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增強聚集能力和輻射效應。借助南梧公路橫貫縣境中部的優勢,以建設鎮隆鎮、大安鎮物流園區為重點,加快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抓緊建設以水產、畜牧、水果、蠶桑、林業等商品生產基地為依托建立相應的物流市場,把鎮隆、大安建成平南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三)調整產業結構,狠抓承接重點

從我縣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的資源和優勢,特別是結合“玉貴走廊”工業帶建設,抓住東盟經濟圈和環北部灣經濟圈的契機,狠抓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一是利用資源改造升級傳統企業。要利用我縣豐富礦產、原材料和水電資源等,集中力量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原材料產業,提高其附加值,改變傳統資源開發模式,使其資源優勢真正變成新的經濟優勢。主要是狠抓“六四”工程:“六”就是形成以水泥為龍頭的建材業、以桑蠶加工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業、以釀酒業為龍頭的食品制造業、以文化紙為龍頭的制漿造紙業、以農藥為龍頭的化工業、以出口創匯為導向的竹木藤草編織業等六個支柱產業;“四”就是精心培育水電、中藥材加工、服裝鞋帽制造和皮革制品加工等具有發展潛力的四大產業。二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針對我縣人口比重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等特點,要立足于開辟廣闊的內陸市場而發展生活消費品產業,立足于保護生態環境而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立足于打入東部地區及國際市場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立足于人文地理條件而發展國際國內旅游業,如大桂山、大鵬山等風景區的開發。主要是承接發達地區進入成熟和衰退階段的鋼鐵、紡織、食品、服裝、鞋業、玩具、家具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三是發展科技密集型產業。要把高新技術產業即科技密集型產業作為承接轉移的重點,這也是我縣的亮點和希望,惟有這方面的產業發展,才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我縣還要充分借助東部發達地區網絡、信息、技術等優勢,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技術,高起點高規劃地吸收東部發達地區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也可選擇一批已有一定基礎或創造條件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的新興產業,進行優先培養或與東部發達地區聯合做強做大。如丹竹的金環球電子公司可選擇以電子信息、水泥制造業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鎮隆的可以選擇以釀酒、制藥、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形成有生機和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四)建好工業園區,引領產業集聚

要把烏江、平山、新橋這三大工業園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平臺,統籌考慮園區工業整體布局,建好園區道路、水、電、網絡等基礎設施,積極為產業轉移修好“跑道”、打造好“載體”。一是在園區規劃布局上,要按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整合工業園區,不僅吸低層次產業轉移,更應積極引進更具比較優勢的較高層次的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走特色園區之路;二是在園區產業引進上,要根據我縣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等諸多主客觀條件把握產業引進的“度”,產業引進的數量和質量應以轉移效應最大化為標準,重視發展高關聯度的產業;三是在園區管理上,要創新園區管理體制,由縣政府主導向縣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轉變,廣泛吸納國內外資本參與園區的開發經營,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并建立健全以資金融通、信息服務、市場開拓、人才培訓為主要內容的園區服務體系。

(五)清理項目用地,建好招商載體

平南縣土地資源緊缺,加上部分引進的項目土地利用率較低,個別業主對項目用地占而不用,導致項目用地緊缺,這已成為制約平南縣招商引資的另一個“瓶頸”。用好用活土地成為當前平南工業建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為此,要在加大工業土地開發儲備力度的同時,花大力氣加大存量土地盤活力度,對占地不用或不按投資合同要求按期開發的項目進行清理,依法堅決收回土地,出讓給急需土地的新引進項目,以緩解項目用地不足的矛盾,為真正的產業轉移提供強有力的載體。

(六)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

創新招商方式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關鍵。要切實解決有人招商、有錢招商、有項目招商、有載體招商的問題。一是推行駐點招商。在東莞、廣州、深圳等產業轉移和擴張傾向比較強的城市,開展駐點招商工作,收集產業轉移的信息,摸索產業轉移的規律,真正把產業轉移的底細摸清。二是按照市場機制要求,充分發揮招商中介機構的作用,實施委托招商,使招商引資逐步走向市場化和社會化。三是注重利用網絡招商,抓好“平南招商網”的建設。四是抓好小分隊招商。繼續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對一些有利的招商信息,一些可行的招商項目,安排小分隊主動出擊,跟蹤落實。

(七)改善投資環境,構筑發展平臺

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吸引產業轉移到平南的關鍵因素。為此,必須用硬的手段來營造“五個方面”環境。一要營造好的政務環境。著力抓好健全首問負責制、全面推行限時辦結制、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等三項制度,大力整頓干部作風和機關作風,全力打造“陽光機關”和“誠信政府”,使廣大干部真正做到“清簡務本、行必責實”,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優良的政務環境。二要營造好的政策環境。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承接東部產業發展的規劃、政策和措施,凡是不利于產業發展發展的,且自治區、市沒有規定的都必須堅決取消。三要營造好的市場環境。要以建設“誠信平南”為契機,把整治環境和優化環境結合起來,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加大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投資商提供公平競爭、優惠寬松的市場環境。四要營造好的法治環境。要繼續實行依法治縣工程,積極創建平安平南,毫不動搖的堅持“嚴打”方針,要從重從快打擊“兩搶一盜”、破壞正常生產的犯罪活動以及黑惡勢力,確保平南朗朗乾坤、正義浩蕩,創造一個平安、安寧的環境。五要營造好的輿論環境。要組織力量,加強對平南承接東部產業發展工作的宣傳報道,形成一批有針對性的宣傳成果,對承接東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人物、事例,要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掀起一個人人都謀劃發展、支持發展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