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穩定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12 10:02:00

導語:農信社穩定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信社穩定發展調研報告

一、****市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本充足度不夠,股金穩定性較差

一是資本充足率不達標。截止20****年3月末,****市8家農村信用社聯社(以下簡稱聯社)中賬面資本充足率達8%以上的只有七家,如果按票據考核要求,還沒有一家聯社的實際資本充足率達到8%,其中實際資本充足率達4%水平的僅1家,最低的僅為一4.****%;二是股金穩定性較差。由于對農村信用社發展前景不看好,不愿意承擔風險,導致投資股在總股金中的占比較低,僅為36.o5%;企業法人持股偏少,只有18.****%;股權過度分散,持股2000元及以下股東占總額的60%。大部分股東(社員)把入股視為高息存款的投資方式,如果分紅達不到預期,容易引發退股風潮;三是資本擴充動力不足。****市農村信用社盈利水平不高在撥備遠未提足的情況下,20****年全市農村信用社資產和資本(指資本凈額以核心資本與附屬資本之和計算)盈利率分別只有0.337%、12.79%,增資擴股的吸引力較小。為維護股金穩定,農村信用社只能盡力去滿足股東的分紅要求,全轄股金平均分紅率為6.56%,最高的股金分紅率達到10%,有的農村信用社不得不把絕大部分利潤用于分紅,風險消化和法人積累緩慢,難以形成有力的資本擴充長效機制。

(二)“三會”制度不落實,法人治理不完善

一是“三會”制度流于形式。雖然8家聯社都建立了社員(股東)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工作制度,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開會議事走過場,幾乎不曾改變過管理者會前已作出的決定,民主表決程序只是為了讓管理者或上級部門的意志在組織形式上合法化;二是投資人在管理上依然缺位。由于制度安排上存在缺陷,社員(股東)代表和理事、監事絕大部分是內部職工,經營機制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及時,加之外部投資人普遍缺乏股東意識、風險意識和金融業務知識,很難有效履行所有者職責,“內部人”控制的局面沒有真正改變;三是法人治理有名無實。法人治理結構建設還停留在班子、制度完善階段,理事會、經營層、監事會三套班子的職能職責未作嚴格區分,權限界定不明晰,決策、執行、監督互相制衡機制尚不完善,理事長一人掌控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三)存量風險化解困難,新增及潛在風險加大

一是歷史包袱仍然較重。在20****年12月31日前,全市農村信用社賬面不良貸款有41380萬元、歷年累計虧損8****4萬元,專項票據置換后尚留不良貸款30151萬元、虧損5488萬元;存量不良貸款清收難度大,由于債務人可追償的資產太少,加上訴訟時效等問題,最終實際損失率將相當高;二是資產風險未充分暴露。2003年初上報貸款形態時,不良貸款的反映不完整,僅轄內雨城區開發區農村信用社(原****市開發區城市信用社)就有2925萬元呆滯和呆賬貸款未如實上報,因此未得到人民銀行的票據資金支持。在1998年以前,轄內8家聯社分別向四川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四川省信托公司和四川省金融租賃公司拆出了大量資金,這3家省級金融公司現因經營不善造成嚴重資不抵債,不得不進行資產重組或關閉破產,據有關方面預測,****市農村信用社拆借資金的受償率將不會超過30%;三是個別聯社新生風險增大。國家建設重點項目瀑布溝電站水庫工程,在****市境內的漢源和石棉兩縣造成大面積淹沒區,由于對庫區移民賠償不足和當地政府對移民的特殊保護政策,使農村信用社在淹沒區的貸款風險大增,僅漢源縣聯社已新增不良貸款7000余萬元,在專項票據發行后,該聯社的不良貸款不降反增,增幅達到6.39%。另外,轄區農信社還存在高估抵債資產價值而虛降不良貸款、抵債資產長期掛賬不處置造成貶值、相關法律手續不完備致使債權不落實和地方政府的承諾政策不能兌現、損失補償得不到落實等問題,進一步加大了****市農村信用社的風險。

(四)激勵機制不健全,自我約束未到位

一是所有者、經營者和員工的權責利不對稱;二是自主經營管理不落實;三是內控制度執行不到位。20****年5月名山縣聯社一名職工內外勾結,利用內部匯劃憑證管理不嚴和內部往來對賬檢查間隙時間長的漏洞,采用把虛填的財政撥款委托憑證交換傳遞到基層社取款的方式,騙取了農村信用社資金30萬元。這個典型案例,反映出當地農村信用社在內部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失控問題。

二、促進****市農村信用社穩定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股本結構,健全長效擴充機制

一是按照實際需要增資擴股。通過增資、轉讓或退股等力式擴充、集中和處理不合規的小額分散股金,規范股金結構;繼續擴大股金募集,提高資本充足率,盡快達到4%的央行票據兌付條件,并在滿足股東基本分紅欲求的前提下,按照資本充足率法定要求和業務發展的需要,穩步擴充股本金總量;二是調整股東結構。結合當地實際,合理提高投資股起點,積極吸收種養殖大戶、私營業主、企業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參與農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資人人股,讓他們參與決策,實施監督,提高農村信用社的決策和管理能力;三是合理分配盈余。當年盈利須統籌安排,合理確定風險撥備、公積資本和股金分紅三者比例,在未全部彌補歷年虧損掛賬或資本充足率未達到規定要求之前,應嚴格限制分紅比例,紅利分配應更多地采用轉增股金方式,既擴充資本總額,又為建立資本長效擴充機制創造條件。

(二)落實“三會”制度,推進股東參與管理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機構。進一步完善股權設置,增加非員工股東(社員)在股東(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中的人員比例,特別是要讓理性投資者參加“三會”的具體工作,由他們代表其他非員工股東充分行使所有權,切實解決因股權過于分散而完全被內部人控制的問題;二是落實所有者的決策監管權。規范“三會”的職責和議事規程,通過制度安排,確?!叭龝币勒崭髯缘穆氊熀蜋嘞捱M行運作;三是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情況和發生的重大事項,應及時向股東社員、員工群眾如實披露,接受投資人、內部職工和社會輿論的監督。

(三)加大政策扶持,消化處置資產風險

一是實事求是地解決歷史風險問題。建議通過重新認定歷史貸款風險和資產損失,由人民銀行按改革政策重新安排資金給予農村信用社資金支持,幫助消化更多的歷史風險問題,讓這些農村信用社徹底走出困境;二是幫助達到票據兌付條件。地方政府應幫助農村信用社清收涉及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不良貸款,出臺優惠政策降低農村信用社處置不良資產的成本費用,協調司法、行政等相關部門如實為農村信用社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三是建立政策扶持長效機制??偨Y過去的成功經驗,把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支農再貸款、存款準備金率等扶持政策長期固定下來,保障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由地方財政建立支農風險基金,對農村信用社“三農”貸款提供貼息和損失補償,引導和鼓勵農村信用社立足農村、服務“三農”;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健全融資擔保、征信評級和資產評估體系,規范中介收費,溝通經濟信息,推薦融資項目。

(四)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我監督約束

以提高效率和控制風險為目標,建立激勵有效、約束嚴格、權責明晰、獎懲分明的資本約束、授權授信、市場預警、信貸審批、操作規范、財務管理、監督檢查、勞動用工、收入分配、內部審計等控制管理制度,形成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明確劃分各管理層次、部門的管理和業務工作權責,落實崗位責任,規范操作行為,強化互相制約,嚴格監督檢查,厲行責任追究;強化資本約束,加大流動性監控,嚴禁超負荷經營,實現全面覆蓋風險、全員參與風險控制以及對風險全程管理的全面風險管理,重點控制決策風險、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此外,要規范行業管理和金融監管行為。省聯社及其派出機構要在充分尊重農村信用社作為法人和市場主體的自主經營權和投資人各項權利的基礎上,全面履行好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并逐步實現履職重點由以管理為主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市場準入或退出、高管人員資格、依法合規經營、運營風險控制的監督管理,真正從對農村信用社的具體經營事項的監管中解脫出來,大力支持其業務拓展和金融創新。

(五)改進經營方式,實現高效持續發展

要大力拓展金融業務,有效培育黃金客戶和新的效益增長點。加強聯社間的業務合作,積極發展社團貸款,同時主動參加商業銀行牽頭開展的銀團貸款,以緩解農村信用社資金大量閑置卻因資本金約束不能向資金需求量大的大型企業、大型項目發放貸款的矛盾;二是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創新。著力開發適合“三農”、中小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的農業訂單、倉儲貨單、庫存貨物、應收賬款等動產抵(質)押貸款和聯保協議貸款、法定代表人抵押擔保貸款等信貸品種,以及按揭貸款、融資租賃等貸款融資業務,努力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作者:陳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