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12 10:02:00
導語: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縣委統一安排,組長×同志牽頭,針對我縣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快,征用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數量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因為農業用地被國家建設征用而被動失去土地的特殊群體,我們稱其為被征地農民。如何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務之急。
一、我縣被征地農民基本情況
全縣共轄x個鄉鎮x個行政村,共有農戶×戶,×人,現有耕地×畝,人均耕地x畝。×年以來,累計被征占土地114263畝。根據×年×月各鄉鎮報表統計,人均耕地×畝以下的涉及6個鄉鎮x個行政村,×戶×人。其中,因×建設用地而產生的移民村×個,被征地農民×戶×人;因×公司建設用地而產生的被征地村×個,被征地農民×人;因近幾年小城鎮建設占用耕地而新產生的被征地村×個,被征地農民x戶×人;其它原因造成失地的被征地村×個,被征地農民×戶×人。從被征地農民的文化結構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小學文化及文盲占×%,初中文化占×%,高中及以上文化僅占×%。
二、存在問題
解決被征地農民老有所養問題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我們調研,在建立和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工作中,還有許多存在問題需認真加以解決。
(一)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經濟收入水平差異很大,現行“一刀切”的社會保障制度難以實行。如近幾年因小城鎮建設和經濟建設產生的一些被征地村,地理位置優越,非農業收入渠道較多,經濟狀況比較好;而×年代因××建設用地而產生的移民村,當初國家給付的占地補償標準較低且款項早已用盡,經濟狀況較差。
(二)農村集體經濟依然薄弱,集體補助部分不能到位?!丁寥嗣裾D發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等五部門關于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意見的通知》中規定“集體補助部分不低于籌資額的×%”。根據我縣當前實際,被征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高低不平,主要在x至x萬元之間。結合我縣城鎮最低生活水平(×元/月),男未滿×周歲、女未滿×周歲的被征地農民每人需交納保險金x元,其中村集體應補貼×元。以我縣經濟狀況較好的×村為例:×村位于我縣縣城,共有農民×人,其中男滿x周歲、女滿x周歲的農民不足×人。因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該村現有土地×畝,人均不足×畝,村集體現有積累的征地補償費等資金x多萬元。按最低繳費檔次,每人補貼x元計算(不含男滿×周歲、女滿x周歲的農民),需×多萬元,仍存在×多萬元的資金缺口。而那些村集體經濟較差的移民村,村里幾乎沒有一分錢,有的甚至還有不少外債,補貼被征地農民的保險金簡直就是一句空話。
(三)失去土地后收入不穩定,被征地農民個人經濟實力較弱。在我縣農村x歲以上的農民大多失去獲得收入的能力,并且沒有積蓄,生活上基本靠子女扶助。每人近萬元的保險金雖然為數不多,但他們卻無法籌措。尤其是一些移民村的被征地農民生活在貧困的邊緣,有的靠打零工維持生活,有的靠開山坡地或在水庫打漁為生,連固定的住房都沒有,繳納幾千元的保險費對他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他們卻恰恰是最需要養老保障的群體。即使是經濟狀況較好的青壯年農民,不僅要承擔一家人的生活、學習、醫療等費用,還要為將來的生活著想,在此基礎上要是拿出幾萬元錢來繳納全家的養老保險金,對他們仍負擔較大。政策雖然優越,對于收入較少的被征地農民也只能“望保興嘆”。
(四)被征地農民理解政策有偏差,參保意識不強。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對很多農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新事物,沒有現成的事例可供參考。讓他們拋棄過去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自己做長線投資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在幾年后甚至幾十年后享受養老保障,一時還難以接受。他們對將來享受的待遇顧慮重重,擔心未達到領取年齡就去世錢全虧了怎么辦、剛剛領取就去世領不回本金怎么辦?有的甚至認為,將這些錢交到社會保障機構,還不如自己存到銀行慢慢花。
(五)被征地農民未及時就業,造成未參加企業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勞動素質偏低,被征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后未參加過任何就業培訓、轉崗培訓或技能培訓,有一技之長的不足x%,多數農民既缺乏勞動技能又缺乏資金,無力自主創業,同時企業擔心他們難以管理而不愿意招用這部分人,致使他們處于失業狀態。即使找到工作的被征地農民,其工作狀態也極不穩定,長期作為臨時工,享受不到勞動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權利。
(六)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相關配套政策急需進一步完善。雖然現在從國家到地方都對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主要的工作日程,但這項工作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一直未能在大范圍內全面開展,制定的相關政策還不夠具體,一些配套的測算、繳費、領取軟件不能及時開發出來,在實際工作中只能依靠工作人員的手工測算和估計,有效性、科學性較低,沒有說服力,適應不了現代化辦公的需要,也影響了政策的宣傳、工作的高效開展。
三、意見和建議
加快解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的步伐,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使農民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今后一段時期,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統籌解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提高認識程度,將其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朔活櫧ㄔO需要,忽視被征地農民出路的觀念,統籌規劃解決被征地農民養老的問題,把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與經濟補償、勞動安置、失業保險制度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建立適合被征地農民的“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模式,使被征地農民充分享受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帶來的成果。
(二)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制定符合被征地農民養老特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養老保險政策。一是資金的籌集可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測算而定。對于近年或以后進行征地工作的地區,資金的來源主要應來自于征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收入。繳費要有一個下限,鼓勵多繳,可以聯合社會保障機構和土地管理部門介入土地的征用過程,以確保資金的專項專用和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利益。對于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的被征地村,調整村集體補貼的方法和比例,可以考慮按年齡段或按戶、按人口等多種方式補貼,允許資金分批次分年度到位。二是個人負擔的保險金部分應滿足各種經濟層次的被征地農民,上繳模式多樣化。政策上可以向無土地、無工作、無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特別是老年人這一弱勢群體適當傾斜,盡早將他們納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制定靈活的繳費檔次,被征地農民根據自身經濟條件自愿選擇繳費標準。實行“個人帳戶”儲存積累制,鼓勵農民躉交,也可分年度按規定基數繳納,以統一結算的辦法來參加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
(三)積極研究完善具體的配套制度,解除被征地農民的顧慮和疑問。借鑒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關規定,如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退?!薄ⅰ笆瓯WC期”等制度,增強制度的吸引力。出臺健全的詳細的工作流程,盡快完成并制定出繳費標準、養老金發放、基金運營與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宣傳資料及各種測算表格,使被征地農民最關心的一系列問題都能從中體現并解決。
(四)促進被征地農民及時就業。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廣闊的就業空間,是解決他們老有所養問題的另一條出路。一是加快項目建設。發展投資小、收益高、見效快,對技能、文化等要求不高的項目,并盡早出臺有關這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推動和引導三產的快速、健康發展。發揮x山區優勢產業,積極培育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拉長產業鏈條,為被征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二是完善勞動力市場,對有勞動能力的被征地農民給予免費職業指導、辦理就業優惠證,讓他們享受下崗失業工人同等待遇。在勞務輸出方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征地農民,幫助文化程度較高的被征地農民及時就業。三是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培訓。制定x年培訓規劃,財政部門安排專項資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基地,依托鄉鎮黨校、社會職業培訓機構,舉辦迎合市場需求且前景廣闊的各種技能培訓班,及時對被征地農民分類、分級、分產業培訓,使他們都能掌握x門實用技術,為盡快轉崗打下基礎。四是全力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權利。將其作為帶動保障監察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歧視被征地農民就業,侵害其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嚴格查處。
(五)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強征地工作的管理。嚴格控制土地征用,加強有關征地政策的宣傳,讓被征地農民充分了解征地的必要性和有關安置補償政策,提高土地征用的透明度。及時調整現行征地政策,提高土地補償標準,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以農民征地補償費全部進入社保后,能領取到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參照,適當降低稅費,調整土地出讓收益分配比例,充分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
(六)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通過開展政策咨詢、印發宣傳冊、報刊連載等形式,全方位的宣傳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使廣大被征地農民充分認識養老保險工作的重要意義,轉變他們“子女養老”的傳統觀念,樹立“保險養老”的新觀念,不斷提高他們參保的積極性。
- 上一篇:農信社穩定發展調研報告
- 下一篇:信貸營銷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