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營銷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12 10:03:00
導語:信貸營銷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我們對四川省****市農村信用社在20****年信貸支農和貸款營銷市場需求方面進行了典型調查。先后共抽查好、中、差農戶28戶,涉農基地3個、新農村示范村2個,涉農龍頭企業2個、中小企業3個,城區個體工商戶30戶,社區居民17戶,企事業單位職工l5名,涉足行業20多個和不同消費層次客戶。
一、20****年全市城鄉信貸資金需求的總體趨勢
(一)傳統種養業信貸需求仍處萎縮之勢
據調查統計,20****年****市有農業人口675000人,其中外出務工人數22萬人,占比32.6%。目前經濟條件差、交通不暢,農村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少、病、殘人群,他們靠僅有的土地耕種,維持日常生活、修房、治病、子女上學等大宗消費絕大部分靠外出務工收入解決。據對白塔、河溪、文成三鎮按好、中、差抽取28戶農戶調查,統計人口108人,其中外出務工人數48人,占調查人口的44.4%,有信貸需求的僅有13戶,金額14.7萬元,呈面窄額小之勢,貸款主要集中用于購房、經商、務工、子女上學和其他支出,除個別種養專業戶外(種養貸款僅有3.3萬元),其余的種養業不需要信貸投入。因此,在農村主要勞動力缺失,又無農村產業經濟項目的情況下,農戶對傳統種養業的信貸需求非常少,而對修房、子女上學、務工、治病等方面有一定信貸需求。
(二)基地農戶信貸需求因投資項目不同呈現強弱之別
我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三個基地農戶進行調查發現,對特色種植業農戶,如合豐鄉藥材基地10戶農戶,種植藥材每畝投入成本約1500元,平均每戶農戶種植面積在3畝以內,其投入成本靠自己歷年積累就能解決,無信貸需求;而方山雪洞村生姜種植基地農戶,生姜種植每畝投入成本也僅為800多元,最大戶種植面積為5畝,他們在生姜種植投入方面也不需要信貸支持。但對特色養殖業農戶來說,由于一次性投入成本高,貸款需求就強烈。
(三)新農村建設信貸需求明顯
據對江南鎮奎星村和二龍鎮倉房溝村的兩個市級示范村調查顯示,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隨著政府對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的不斷加大投入,農戶自身對“五通五改”和產業投入的熱情高漲,信貸需求有增無減。江南奎星村在20****年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有167戶,當年信用社新增貸款戶76戶,占規劃戶的45.5%,累計發放貸款250萬元。其中用于建房和房屋維修的有45戶,金額145萬元,經商7戶,金額60萬元,養豬、種植菇類24戶,金額45萬元。
(四)個體工商業和城鎮居民消費貸款需求日趨旺盛
我們抽樣調查了30戶城區個體工商戶,行業涉及建材、13化、服裝鞋類、電器、賓館、旅游產品等10多個行業。20****年有信貸需求的26戶,占調查戶數的86.7%,需求金額980萬元,戶平需求貸款約38萬元。有信貸需求的個體戶將貸款主要用于擴大經營規模、流動資金周轉和購置營業用房,因此表現出面寬量大之勢。
(五)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強勁,信貸需求異常強烈
一是要使涉農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必須有信貸資金的有效投入。四川****煜群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系2002年市府的招商引資企業,在它的帶動下,老觀、方山、土埡、千佛等10多個鄉鎮的生姜種植面積、畝產數量和市場價格均得到了大幅提升,農民已從中得到了實惠。今年,該企業為了發揮龍頭企業的更大帶動效應,亟需添置生姜精深加工生產線,大致需啟動資金500萬元。二是中小企業信貸營銷空間較大。部分中小企業經營效益好,又能提供合法、足值的擔保,信用社應積極上門營銷。
二、當前信貸支農及貸款營銷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鄉鎮信用社存款快速增長與貸款增速較緩矛盾明顯
近幾年,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加之農行分支機構從農村部分鄉鎮撤銷,使得大量資金流入到鄉鎮信用社,信用社存款增長較快。但鄉鎮信用社貸款增長緩慢。20****年,全市鄉鎮信用社存款增長13142萬元,貸款凈投入8970萬元,貸款占存款增長68.3%。而鄉鎮信用社的貸款凈投放有很大部分屬于以息轉本。其原因:一是農村外出務工人數與13俱增,信用社失去了承貸主體,務工收入彌補了農民大量的資金需求。據統計,20****年全市外出務工人數達22萬元,占農村總人口32.6%,在家的農村人口大部分是老、少、病、殘。缺項目,缺技術。二是大部分農民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缺乏熱情,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因而信貸需求較小。三是農村信用社貸款手續相對繁瑣,制約了部分農民的信貸需求。部分有產業項目、頭腦靈活,投資需求較大的農戶,因信用社手續相對繁瑣,而選擇了手續簡單的民間借貸。四是鄉鎮信用社缺乏貸款營銷人員,導致信用社貸款增速緩慢。經調查,全市農村鄉鎮46個,有行政村770個,鄉鎮農村信用社有68個營業機構,僅有專職信貸營銷人員8O人,即一個信貸人員將負責管轄9.6個行政村的農戶,按照信貸人員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的“四包”責任制,信貸人員為責任片區的農戶提供信貸服務的質量、時間得不到保證,農民的信貸需求很難得到充分滿足,制約了支農貸款的發放。
(二)城區信用社貸款市場營銷面臨的困難
一是農村信用社信貸品種單一。目前城區信用社開辦的信貸品種僅有信用貸款、擔保貸款、住房按揭貸款等12種,與商業銀行相比,尚沒有汽車消費貸款、汽車按揭貸款、二手房按揭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等貸款品種,導致信貸客戶流失。二是信用社自身信貸體制不完善抑制了信貸投入。省聯社成立后,實行貸款主責任人制度和貸款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影響了貸款營銷人員的放款積極性,存在“畏貸”、“惜貸”思想。三是信用社貸款利率缺少彈性。四是人力資源不足妨礙了貸款營銷。
三、信貸支農及貸款營銷策略
(一)立足服務“三農”,全力支持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村信貸市場
1.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信貸服務。一是支持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以產業帶動農民增收。二是積極支持生姜、藥材、優質水果、無公害蔬菜等特色種植。三是積極支持肉豬、肉牛、肉兔、山羊等養殖業,尤其要重點支持那些成規模、懂技術、干實事的種、養業專業大戶,以他們的示范效應帶動農民致富增收,以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作為依托和支撐,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健康發展。
2.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農村信用社可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農民自愿自籌的原則,大力支持農民修建公路、鄉村道路、塘、庫、堰、渠、農田改造、通訊、廣播電視、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
3.改進信貸支農方式,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特級信用戶貸款作用。去年,信用社在支持奎星村新農村建設的信貸試點上,增大了信用社對農戶的授信額度(從最高授信2萬到10萬),使那些有項目、有市場、效益好的農民的信貸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信用社自身效益,從農村發展前景看,這部分貸款總體風險較小。今年,可以根據需要擴大試點面,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真正感受到農村信用社是他們自己的銀行。
(二)依托城區,培育優質客戶,實現“多贏”目標
1.重點支持城區個體工商業發展,拓寬個人信貸領域。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作為“社區銀行、零售銀行”的服務功能,把社區居民和個體工商戶作為拓展城區信貸業務的基本客戶群,充分滿足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消費、購房、房屋裝修、購車、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信貸需求,充分滿足城鎮居民、個體工商戶在購買住房、商業鋪面、商品訂購、運輸、擴大經營規模、流動資金短缺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2.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培育優質客戶群。一是繼續把中小企業作為信用社拓展城區信貸業務的重點,支持培育一批生產有技術、產品有市場、經營有效益、管理規范、信用等級較高的中小企業。繼續開展動產、權益、存貨等貸款方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為降低中小企業客戶融資成本,簡便貸款手續,繼續推行“最高限額抵押擔保貸款”,采取“一次抵押擔保,余額控制,隨用隨貸,周轉使用”辦法予以支持。二是應積極與煜群公司、鴻宇公司等涉農龍頭企業密切合作,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今年,信用社應積極支持和參與與鴻宇公司、保險公司、畜牧局、協會、農戶簽訂“五方合作協議”。信用社可根據存人基金的額度,由鴻宇公司提供提保,向協會養殖戶發放貸款,擔保貸款的額度可放大到擔?;痤~度的1—4倍。信用社可根據農戶在擴展圈舍、購買飼料和引進良種等方面予以信貸支持,幫助龍頭企業和養殖戶適度擴大養殖規模,發揮規模效應。同時支持煜群公司發展生姜種植面積、種植基地和生姜精深加工生產線,力爭實現政府提出的打造“川東北生姜產業第一市”目標,促進龍頭企業、農戶和信用社多方共贏。
3.積極支持優勢行業,發展優勢項目。應將水、電、氣、通訊、醫療衛生、保寧醋、張飛牛肉等優勢企業納入信用社的信貸支持目標客戶,把優勢產業做大,把大的產業做強。對有特色的批發市場、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建設項目和有市場需求、風險較低的經濟適用房開發項目,可適度予以信貸支持。對古城旅游開發項目的拆遷、安置、打造、重建工程、旅游產品、手工作坊、休閑娛樂等予以重點支持。
(三)適應經濟發展要求,轉變觀念,提高營銷能力
1.信用社必須切實轉變思想觀念,跟上現代金融發展步代。要轉換經營機制,制定一套切實有效的貸款營銷、資產管理措施辦法,實施營銷人員等級管理辦法,建立貸款營銷激勵機制,從而激發信貸營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全社職工都成為信用社業務品種的推銷員,使客戶經理成為營銷的高手,成為客戶理財的專家。
2.加強信貸營銷隊伍建設,提高綜合營銷能力。目前,****市農村信用社信貸營銷隊伍人員嚴重缺乏,整體營銷素質低,已嚴重制約了農村信用社信貸營銷的綜合效應。因此,要加強貸款市場營銷,必須鍛造一支能拼善打的營銷隊伍。(作者:陳貴遠黃明輝陳磊,
- 上一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調研報告
- 下一篇:市農信社改革績效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