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生態調查報告
時間:2022-02-10 10:50:00
導語:民俗文化生態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蠶絲生產民俗是指在整個蠶絲生產過程中蠶農們世代相傳的生產技藝和知識,以及圍繞這一生產過程在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所產生的帶有鮮明地域蠶絲特色的民俗事象。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個特定區域的集中體現,又形成了這個區域獨特的文化生態。
為了進一步做好對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的保護工作,弘揚我們悠久的絲綢文化,經支部黨員豐國需提議,農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組成了調研組,對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的文化生態保護進行調研。此外,我們的調研還得到了省民俗專家、杭州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副主任顧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經過近半年的走訪,我們基本完成了對塘棲鎮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文化生態狀況的調研,現將成果報告如下:
一、塘北村蠶桑生產及相關民俗概況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區塘棲鎮的北部,是塘棲鎮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棲鎮三個大村——姚家壩、龍光橋、鄭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戶農戶,總人口約為5160人。全村土地總面積為7422畝,有耕地5013畝,桑地1600畝,果地647畝,魚塘162畝。該村主要經濟構成有蠶桑、枇杷、果木、家禽、水產等。其中,蠶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約有90%以上的農戶還在從事蠶桑生產,每年蠶桑生產占農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個余杭區的第一養蠶大村。
塘棲鎮作為余杭“絲綢之府”的主要代表區域,曾擁有極其悠久的蠶桑生產歷史。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鄉鎮工業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蠶桑生產下滑嚴重。目前,塘棲鎮的蠶桑生產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帶。據2007年統計,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養殖蠶種1714張,占全鎮90.4%(不含塘棲辦事處),全年蠶繭總產量高達1501.7擔,占全鎮年蠶繭產量的90.4%(不含塘棲辦事處)。按全年平均繭價980元/擔計算,全村一年蠶繭收入達147.3萬余元。其中春期蠶蠶種1165張,總產量達到1067.1擔,占全年產量的71%。
蠶桑生產作為塘北村一種傳統技藝,與當地村落社區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長期的蠶桑生產過程中,當地已形成了包括口頭文學、民間信仰、人生禮儀、節日慶典、民間工藝等各方面內容的一系列傳統民俗。
但同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塘北村的蠶桑生產也面臨著效益比較低下,蠶農經營規模小,生產和市場風險大、絲綢價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難,極大地影響了農戶種桑養蠶的積極性。調查發現目前尚在養蠶的均是一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由于養蠶經濟效益不佳,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那些年紀大了的老人,打工無人要,在家無事可做,只能靠養蠶賺幾個小錢。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傳統生產技藝以及與之相關民俗活動瀕臨消失的命運。
二、建議在塘北村建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
目前在杭州地區,像塘北村這樣大規模養蠶的已絕無僅有,而當地與蠶桑生產相結合的民俗事象、蠶桑文化則更是彌足珍貴。如果現在再不加以保護,這些傳統和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無從恢復。因此,從保護自身文化傳承的迫切性來說,從保護“絲綢之府”的文化空間來說,塘北村這個杭嘉湖蠶桑文化代表性空間的保護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當前塘棲正在進行運河綜合保護工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可以結合塘棲的運河綜保工程,來保護我們歷史悠久的蠶桑文化。至于具體的保護形式,我們建議可在塘北村設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通過開發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反過來促進相關民俗事象、蠶桑文化的保護,并最終實現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雙贏。
三、在塘北村開發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的優勢分析
塘北村作為余杭塘棲鎮蠶桑養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蠶桑經濟文化積淀,開發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具有眾多優勢:
1.地理位置優勢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區塘棲鎮的北部,北面與德清新安鎮相臨,東面與運河鎮杭興村交界,西面是京杭大運河,距塘棲集鎮約三公里,塘五公路穿過該村,可直達運河鎮的五杭,臨平、塘棲也有公路可直達該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十分適合開發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緊靠著京杭大運河,運河塘棲段的開發也給它的發展帶來機遇。可以依托運河改造,打造一個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蠶桑生產民俗的生態空間。
2.蠶桑生產優勢
塘北村的蠶桑生產規模大,多采用蠶農分散養殖的方式,絕大多數農戶家庭都有參與,較多的養殖蠶種5張,一般的也有2至3張。其中龍光橋廿四度自然村是塘北村中養蠶最多也最為典型的一個自然村。該村有144戶農戶,家家戶戶全都養蠶。最多的人家一年要養四季蠶,(春、夏、中秋、晚秋),生產時間跨度很長,這在其它鄉村已經看不到了。
3.民俗文化優勢
傳統的蠶桑生產技藝以及整個生產過程構成了一個特有的蠶桑文化空間存在的基礎,同時也在這一帶蠶農精神文化層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根深蒂固的蠶神信仰沿襲至今,構成了蠶鄉特色的文化環境。其中的馬鳴王廟會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蠶神信仰的群眾性活動。在當地,此類民俗活動規模大,參與人數眾多,極有蠶桑文化特色。
4.非遺項目優勢
整個塘北村的蠶桑生產民俗,有不少省、市、區級非遺項目:
清水絲綿:舊時,塘北村家家戶戶都自行手工繅絲,至今還保存著清代咸豐年間的手工繅絲車。繅絲過程中的次品繭,蠶家們就拿來做清水絲綿,至今蠶婦們還都會做。清水絲綿以水凈漂清而得名,色澤潔白,無綿塊、綿筋、厚薄均勻,“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軋蠶花:舊時,每逢清明,蠶農們都要去超山“軋蠶花”,軋蠶花時,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紙剪的或絹做的“蠶花”,男的將蠶花插在帽檐上,女的將蠶花戴在發結上,場面十分壯觀。“軋蠶花”這一項目被列入余杭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塘棲繭圓:蠶農們為求蠶的豐收,十分崇拜蠶神。每逢蠶神生日,蠶農們都會在自己家中祭拜蠶神,或去蠶神廟中祭拜。祭拜蠶神時須做一些供品,其中繭圓是必不可少的。繭圓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與繭子大小相仿的小圓子,后蠶農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把繭圓做成絲束、元寶、龍蠶、桑葉等等形狀。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帶流行,已被列入余杭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申報杭州市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
蠶桑生產民俗:伴隨著栽桑養蠶產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這些習俗都在流行,如:“關蠶門”、“開蠶門”、“謝蠶花”、“掃蠶花地”、“敬蠶神”、“剪蠶花”等等。蠶桑生產民俗也被列入余杭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申報杭州市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
四、對建設“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的幾點設想
我們認為,塘北村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的開發,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眾多的優勢,展示原汁原味的蠶桑生產民俗文化。這個旅游區可以以現在的廿四度自然村為中心,緊鄰周家壩選擇200-300畝土地作為旅游區的范圍。在這個旅游區里,保持以蠶桑生產為主,花果生產、漁業生產為副的農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
1.建立原汁原味的蠶桑生產空間
廿四度自然村現有144戶人家,目前家家都還在養蠶,只是養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區建立后,必須要出臺一些相應的措施,讓居住在旅游區內的村民們繼續保持養蠶的習俗,并且力爭家家都養四季蠶。春蠶、夏蠶、早秋蠶、晚秋蠶,這一年中的四季蠶,可為旅游開發提供觀光時間的保證。在養蠶期間,可讓游客參觀連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蠶房,并在指定地點讓游客自己參與養蠶,體驗蠶桑生產的快樂。同時還可以開發一些蠶桑生產的產品,搞一些小蠶,配以一定數量的桑葉,做成產品,供孩子買回家去飼養,日后結成繭后還可來塘北村出售。這樣,既能給孩子提供實踐機會,開拓他們的視野,同時也能給旅游區帶來人氣,帶來回頭客。
2.建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博物館
在旅游區內,建立蠶桑生產民俗文化博物館,在館內用圖片、實物展示江南蠶桑生產的全過程,展示所有與蠶桑生產有關的傳統民俗。這個博物館還可以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取得聯系,成為他們展示蠶桑生產民俗的一個基地。
蠶桑生產的民俗十分豐富,從“敬蠶神”開始,“開蠶門”、“關蠶門”、“謝蠶花”……,一項項民俗活動極其豐富,將這些民俗活動通過各種手段來展現,使游客來過一次就能了解整個蠶桑生產中的所有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還可在博物館內設個“故事吧”,讓游客在里面喝咸茶,聽故事。所講的故事也全都是與蠶桑生產有關的傳統故事,以加深游客對蠶桑生產民俗文化的了解。
3.重建“馬鳴殿”
現在位于周家壩自然村的“馬鳴殿”,殿雖不大,但據有關專家考證已是杭州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蠶神廟,省內相關民俗專家曾多次來此考察,極具保存和研究價值??墒?,從發展旅游的角度來說,現在的“馬鳴殿”,不但小,而且地處農田之中,與發展旅游很不適應。要開發旅游,必須在原址進行重建。重建后的馬鳴殿,應尋求佛教文化與蠶桑文化的結合,突出蠶農的蠶神信仰,豐富蠶桑文化的內涵,使之成為別具一格的蠶神殿。重建后的“馬鳴殿”可主打“蠶神廟會”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馬鳴王廟會”重新包裝,使之成為一個旅游亮點。
4.泛舟觀光
塘棲是江南有名的水鄉,塘北村的自然環境就充分體現出了水鄉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現有一條自然河流,兩岸均是桑樹和枇杷樹,有著原始的濕地風光。我們開發旅游區,可以充分利用這條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幾艘小船,開避泛舟觀光活動。
塘北村還有一個大洋,名叫“白云洋”,開發旅游還可以動動白云洋的腦筋,將其開辟成水上活動區域或游樂區域,使之與蠶桑文化村配套發展,甚至可以考慮把蠶桑文化村內的小河與白云洋溝通或與運河溝通,把水上游樂的文章做大。
5.開發民俗活動項目
蠶桑生產民俗文化旅游區建立以后,我們還可以利用這個民俗文化的旅游區,大打民俗文化的品牌,在這個旅游區內開發一些諸如“打茶會”、“水鄉婚禮”等極具余杭特色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既有參與性又有觀光性,將會引起游客極大的興趣。塘棲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衛家班皮影戲清末明初時紅遍整個塘棲地區,我們可以在這個旅游區內加以恢復,讓其在游客面前亮相。其他如小鑼書、馬燈舞,都可以考慮。“墨鴨捕魚”舊時是塘棲一道迷人的風景,我們甚至還可在那條小河道里開發“墨鴨捕魚”項目……
6.開發旅游產品
出門旅游,一個是玩,一個是買。我們滿足了游客的游玩目標之后,還得考慮滿足游客的購物欲望。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來開發我們的旅游產品,比如“清水絲綿”、“塘棲繭圓”等等,都是有著作為旅游產品的潛質。就是“藍印花布”,雖然在桐鄉更有名氣,但舊時塘棲也有生產,完全也可以作為一個產品來進行開發。除此之外,小包裝的咸茶,參與了“打茶會”的游客肯定會感興趣。有關蠶桑民俗文化的小冊子,也會引得一部分有文化的游客來掏腰包。
- 上一篇:保健服務工作調查與思考
- 下一篇:公園名稱標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