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式教研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3-04 03:28:00

導語:下水式教研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下水式教研實踐與思考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實踐中出現各種實踐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課程專家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鍛學校與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于是,校本教研應運而生。然而,現實中學校校本教研由于缺乏專業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就常常會出現同水平反復、淺層次徘徊的問題,進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為此,進修學校等教研部門需要積極改進和完善教研職能,提高教研人員業務素質,強化專業引領。同時轉變教研人員的角色,由教學工作的指導者、培訓者、鑒定者轉變為學校教研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實踐者。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走進課堂,走向教師群體,與教師一起研究、解決課改中的現實問題,引領校本教研持續發展,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我們的實踐表明,這種“下水”式教研是提高校本教研實效的一種有效方式。

儲蓄理論內力,練好研究內功

教師要想搞好教育教學研究,就必須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科研意識。一線教師畢竟承擔著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能夠用于理論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研人員必須在“提高理論學習的實效”上下功夫。

1.聯系實際,選擇理論學習內容。只有當理論學習內容成為教師工作生活的內在需要時,教師才能從心底里愿意學習。如為開展聽課、評課比賽活動而學習教學評價理論,為開展課題研究而學習掌握觀察法、調查法、測量法等教育科研方法,為開展課堂教學競賽而學習課堂教學理論等。

2.研讀文章,增強教師理論功底。學校出資訂閱相關的教育教學報刊和一些教育著作,根據不同時期的科研需要,精選、指定必讀文章,讓教師通過閱讀深刻了解把握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動態和前沿理論、先進做法,豐富素養,提升內涵,觸發靈感,使教師站在更高的起點審視自己和別人的教育教學行為。

3.定時集中,引導教師“講”讀后感。為扭轉教師心情浮躁,讀書看雜志走馬觀花、窮于應付、收獲甚微的局面,教研人員組織每周四晚上教師集中在一起,講文章中的哪些理論對自己有啟發幫助,談從書中學到了哪些做法,打算怎樣學習借鑒?!爸v”讀后感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師不做表面文章,必須深入學習、體會,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4.引導討論,結合實際得出真知。對具體的工作來說,書本、雜志上的做法和觀點不能全盤照搬,要引導教師結合學校教學實踐進行討論,做法越辯越明晰,見解越研越深刻,在研討中思維與思維碰撞,情感與情感交織,創新火花就會不斷閃現。

5.實踐磨煉,利用理論引領實踐。學習理論的最終落腳點是指導改善教育教學實踐,教研人員要引導教師將所學先進理論和做法及時用于各種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之中,使之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發揮真正的理論先導作用。

改良集體備課,促進專業發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不僅適用于學生,也同樣適用于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將個人的智慧和特點展現出來,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討論中彌補個人的不足,在傾聽、吸納他人意見的基礎上學會協作和分享,才能夠在互動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課堂教學的“含金”量。

1.有“備”面來。集體備課要以個人深入鉆研教材為基礎,深刻透徹地研究教材,教師要深入淺出地處理教材,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多方收集信息,整合課程資源,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方案,帶著思想、思考、思路參加集體備課。

2.開展集體交流。各備課組成員將自己深入鉆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設計過程以及設計理念做詳細的介紹,在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基礎上共同研究出一條合理、有創新、可操作的教學思路。這個過程是相互爭辯交流的過程,是思想碰撞的過程,是產生靈感造就智慧的過程。

3.個性化處理。集體備課后,教研人員要求每位教師再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教學風格,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自己最近獲得教學信息和研讀教材的最新感悟,再在教案旁作旁注,可以增刪教學環節,更換教學方法,添補教學內容和情節,以此來體現個性化教學。

4.為課堂的“生成”做好準備。教案是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教學步驟緊緊相扣,但課堂又是千變萬化的,因此教師“二次備課”后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仍需視具體課堂教學情況不斷調整。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種種反應、回答,無論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表現出來,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目標的設置不能過分偏向認知目標,更應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師備課時,必須盡量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并事先做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要給學生留有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

5.強化教學反思,不斷自我優化。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要素已成共識。我們倡導在教案中增添“教學反思”新頁,也作為教學常規檢查的重要內容。教師記錄該節課有哪些閃光點,教學過程中有哪些新的發現或發生了哪些值得回味和考究的事情,學生學習情況如何,教學效果是否達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該節課的不足,等等。還可以通過詢問學生記下他們的評教意見等?!罢n程資源的補充”也作為教案附頁的要求,主要是歸納整理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或教學補充內容,如果在報刊、雜志上搜集到的則作為教學資料摘編粘在教案的適當位置,作為資源積累。這樣持之以恒,每位教師專業知識就會更加扎實,課堂教學也會更加生動、科學。

6.揚棄傳統教案,倡導說課型教案。長期以來,許多教師把抄教案與備課等同起來,這種“勞而無功”的抄寫浪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我們嘗試著倡導教師寫說課型教案。具體寫法要求是:①教學目標具體、準備、層次要求恰當而不籠統。②教學重、難點內容,只寫分析理由。③教學過程簡明扼要,課本、參考書上能找到的內容、例題、習題只要注明,不必再抄,著力寫教學設計的根據。教案寫教學設計的根據,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講課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寫說課型教案減少了許多“教什么”的內容,增加了“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的內容,促進教師站在一定理論高度去審視、分析自己將要付諸實施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理論與實踐水平。

理念化為行動,生成實踐知識

無論具有多么豐富的理論知識,教師都必須在真實的教學實踐中去構建自己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是“緘默知識”,隱含于教學實踐過程,它的生成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總是與特定的課堂、學生、特定的知識領域相聯系。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知識,難以通過形式化或他人的直接講授而獲得,需要在教師個體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撞擊中實現動態發展。校本教研必須聚焦課堂,發展教師的實踐知識。

1.搜集學習課堂實踐性知識技能。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課堂教學實踐性很強,它需要高超的教育藝術,才能諳熟地駕馭。因此我們邀請專家講座、購買影像光盤、組織教師搜集關于實踐性知識的材料。如:肢體語言運用、語言藝術、捕捉課堂瞬間信息、整合信息藝術、提問藝術、答題藝術、應變藝術、把握動態課堂藝術等。這種搜集研究能夠促使教師形象、、直觀地反觀自己的教學細節,達到對照、提升的目的。

2.剖析典型“案例”,使理論與實踐結合。這里的“案例”分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聽、看、評,而是有針對性的指導,著重在觀察、記錄、分析、調整方面加以指導。使教師做到觀察有明確的目的性、針對性,根據不同階段所研究的問題,選擇有價值的現象作為觀察重點。從觀察到記錄要經過一個從外到內,再從內到外的過程,即把眼睛所觀察到的信息通過思維活動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再通過文字記錄下來。記錄的案例是自己親身經歷或親眼所見的,記錄要詳細、具體,為分析提供豐富的、有說服力的素材。分析案例時要把它放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進行,既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又要從教育學角度分析;不僅對記錄的內容表面分析,還要進行深層次分析;不僅要分析顯性問題,還要分析隱性問題;不僅要分析即時性問題,還要分析本質問題。案例分析的價值是為了提升自我實踐性智慧,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

3.教研員“下水”執教,使教學研究活起來。教研員根據研究需要選擇適當課題,現場執教,把先進的理念在課堂中體現。上課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集體備課后,上課體現研究性;二是按課程標準要求,有準備地上“達標課”,主要體現實驗性;三是基于某研究課題或某種教學實驗而上“演示課”,體現示范性。教研員上課能起到現場培訓作用,也可以使校本培訓更貼近教學實際,推動校本研修的發展。

4.全程跟蹤教師教學,促進教師個性化成長。每位教師知識、閱歷、經驗不同,在集體教研中得到共性的發展同時,教研員需要注重發展教師個性特長,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每學期至少開設一次研究課,具體做法是:教研員跟班聽課多次,掌握教師基本的教學情況,然后在這位教師個體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就某一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促使其反思,改進教案,再進行現場聽課、評課,通過教研員,骨干教師點評和同伴實踐智慧的啟迪,促使這位教師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反思來改進教學,使其教學質量螺旋式上升。這種全程跟蹤的教研形式不局限于一般意義的聽課、評課,而是對這位教師包括教學設計、聽課、評課、反思、教案改進等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跟蹤指導,發揮全體成員的實踐智慧,彌補個體教師經驗的不足,共享群體的教學實踐智慧,最終成就教師個體教學風格。

創新科研方式放大科研效益

中小學教師科研不同于專家式的課題研究,它不是側重探索教育理論發展前沿,而是注重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同時,教師的教育科研不僅僅是在從事“具體”的科研活動,也是用科研的意識和態度來面對教育教學實踐當中的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使教師科研體現在平時經常性的教學活動中,但又超越其經驗性、習慣性的教學活動。為使教師科研實現其應有價值,教研員必須作相應指導。

1.樹立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科研是一種意識,一種思想,而不是單純的行為和技術,也不是單純的手段。技術不可能被人人所掌握,思想卻可以為人人所擁有。只有當科研成為一種思想,并找到對應的依附(課題)且與之緊密結合時,才會滲透到教師的每個細胞,浸潤到教師的每個領域,發揮其特有的價值功能。

2.幫助選擇研究“真”問題的課題。教師課題來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來源于教師自己親身經歷的直接感受。而現實中遇到的問題較多,宜做選擇,選擇真正有價值的問題研究。課題宜小而具體,并符合實際,因為研究問題還必須具備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期刊、報紙、書籍等信息資料以及設備工具,大量資料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物質保障,同時也是研究的新起點,新的生長點。

3.幫助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沒有好壞之分,但必須選擇最佳研究方法,只有最佳方法才能給我們的研究帶來方便,才是研究的捷徑。研究方法的選擇服務于研究任務,取決于研究目的,選擇方法既要科學,也要有針對性。只有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才能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只有用有針對性的方法研究,才能做到研究富有實效。

4.跟蹤研究過程,達成研究目標。要求教師按預設方案投入研究時,同時倡導相互配合。做課題研究不等于單干,它需要利用群體優勢,這樣研究才不至于停留在針對自己所遇到問題的膚淺層次,有時自己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領的東西在與同伴閑聊時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教研人員要適時對教師的研究工作進行效果分析或檢測,根據研究是否達成有效預期目的而作必要的方案修訂或調整,努力使研究目標達到理想程度。

5.總結推廣,放大研究效益。教育科研的目的不僅僅是個人經驗的積累與科研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或共同研究的結果進行推廣,擴大影響,讓同行少走彎路。因此教研人員要及時匯集科研過程中的所有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總結、概括,提煉并撰寫研究總結報告,并通過召開先進教育經驗交流會、研究成果會、專題研討會、校際交流等活動,并在相關報刊發表研究文章,以推廣研究成果,放大研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