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促進發展思考
時間:2022-04-03 08:20:00
導語:農村集體經濟促進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農村合作經濟的主體。我通過在鹽倉街道近一年的暖促指導實踐,深刻體會到發展村集體經濟是事關構建和諧社會,致富一方百姓,維護社會穩定,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事。在當前定海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階段,要全面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關鍵要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這就必須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功能,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加快農村社會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近年來,全區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投入大量資金,以小康社區創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為載體,極大地完善了農村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但農村發展的實踐表明,只有農村自身集體經濟雄厚,才能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維護。
2.有利于推進“固本強基”工程,鞏固農村基層政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集體經濟息息相關。如果村級集體經濟十分薄弱,村級組織很難為農民生活和家庭經營提供必要的服務,也沒有力量為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甚至村級組織維持自身運轉也十分困難,凝聚力、吸引力、戰斗力受到嚴重影響。如我擔任暖促指導員的興舟社區近幾年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村里一方面實施環境整治工程,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村民福利。全村有線電視費都由村支付,水電費給予一定補貼,每戶家庭每人每年發放一瓶煤氣,三八節、重陽節給每位老人、婦女送上慰問品等,村文化娛樂活動也組織得有聲有色。這些為民辦的實事,大大強化了群眾的集體觀念,增強了村民的民主意識,提高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
3.有利于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確保社會穩定。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農漁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將超萬元,絕大部分農民過上了小康生活,但農村居民貧富差距還很大。要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還是要落實到集體經濟的發展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才有足夠的財力為全村人辦大事、辦好事,才可以讓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現在國內一些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農村,實現建房統一規劃,幼兒園到高中免費教育,考上大學的也能夠得到一定的獎勵,并享有醫療、保險和各種救濟等多項福利待遇。因此,只有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農村的各項公益和福利事業才有可靠的保障;才能消除個體大戶與多數群眾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安定,早日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
二、全區村集體經濟的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全區各地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踐中,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搞活資產經營,開發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從目前定海區村集體經濟發展渠道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資產經營型。充分利用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統一規劃的優勢,通過盤活閑置場地、集體閑置貨幣資金,找準市場需求點,開展資本運作,實現資產增值,特別是一些城郊接合部的村利用閑置資產發展第三產業,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如興舟社區20*年投入近80萬元,將小學、年糕廠、軋米廠等閑置房產進行改造,對海富的荒地進行整理,租賃給企業,每年為集體增收50多萬元,并在村中心興建海富一條街,建設社區綜合樓,出租給超市、信用社、衛生院等。去年,興舟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多萬元。二是資源依托型。憑借土地、山林、特色農產品等特色自然資源,通過開發這些自然資源的經濟潛力,拉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如馬岙鎮馬岙村利用荒山資源,與旅游企業合資發展觀光農業,村級每年收取資源使用費6萬元,且每隔3年遞增5%。三是產業服務型。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本地特色農業、土特產品等優勢,組建專業公司、加工企業以及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中介組織,采取“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等形式,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既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情,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目前,全區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從農普數據來看,全區89個村全年集體收入3614萬元,村均40萬元。其中年集體收入50萬元以下的村63個,占總村數的71%;其中10萬元以下16個,占18%;50萬~100萬元的村數20個,占22%;100萬元以上的村數6個,占6.7%。如城東街道的一些城中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00余萬元,村集體資產達3000多萬元,而邊遠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二三萬元。二是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后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開發的,以發展第一產業為主的村,收入低且不穩定,增收后勁嚴重不足。三是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近幾年各級政府和部門對村建設的投入加大,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村級集體經濟有了一定的增長。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干部群眾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僅依賴輸血而缺乏造血功能,無法保證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四是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農村環衛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剛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說,實在難釋重負。
三、科學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1.盤活存量資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開拓新的發展領域,首先要考慮的是集體經濟的原有資產積累,對其進行改造,以擴大規模。盤活閑置存量資產,對集體原有閑置的辦公樓、廠房、廢棄學校等設施,通過整修或翻建,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率,培育穩定、可持續收入來源。盤活“三荒”資源,對村集體統管或農戶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等,可由村集體統一牽頭,單獨或聯合農戶參股開發,創辦農業基地,通過發包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資產經營效益,通過對村集體統一經營或臨時發包經營的茶果園、經濟林等經營性、資源性資產,采用公開招投標方式推行專業承包,實現收益最大化,提高資產的經營效益。
2.依法經營土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土地是村級集體資產最重要的資源,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保障。全面開展村級土地、房屋資產的清查,積極開展宅基地、農用地整理,增加有效用地面積。征用農村土地時,要按照征地規劃預留一定比例的征地面積給被征地的村委會自己發展用,并納入全鎮的統一規劃,這樣既有利于全鎮統一規劃建設,又有利于村一級發展集體經濟。依法經營土地資產,在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股份合作、專業承包、招標經營等形式,搞活集體土地經營,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所有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參與建造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開展物業租賃經營等。
3.營造社會氛圍,優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環境。一是必須培養既懂經營,又有事業心、責任感的農村“能人”做村干部。黨組織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選拔那些既擁護黨的領導,又有市場經濟頭腦;既有“公心”與奉獻精神,又有致富本領的“能人”當村干部。加大培訓工作力度,幫助他們轉變觀念,拓寬視野,掌握致富本領,提高他們在新形勢下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是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各地各部門繼續大力支持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山區開發、綠化造林、生態保護、農業綜合開發、鄉村道路建設等財政資金,要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益。對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有明顯帶動作用的荒山(地)開發、農業基地建設、休閑農業發展、標準廠房建設、專業市場興建、綜合用房建設等項目,可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身實際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各級金融機構要把扶持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項目的信貸投入,并實行優惠利率。
4.強化制度監督,確保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建立健全村級財務預決算、現金管理、開支審批、經濟合同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和使用、專項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把集體資產管理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確保支出科學、合理。強化村級財務民主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村三委”會議制度、黨員會議制度、社員(村民)會議制度、社員(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明確議事范圍,規范議事程序,實行集體決策、民主決策。凡是關系全體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如集體土地征占用、基礎設施建設、大額舉債、大額開支等事項,都必須使群眾有知情權,由社員(村民)大會或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要提高村級財務公開質量和效果,真正做到“真公開、全公開、常公開”,讓群眾看得明白,消除群眾疑慮,贏得群眾認可。
- 上一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思考
- 下一篇: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