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8 07:58:00

導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調研報告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推進農村經營體制創新,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20*年,*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推動了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20*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施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入了依法發展的新階段。

近期,*省發展改革委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較快的*市,對該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做法和成效,以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做法

20*年以來,*市針對全市農村發展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根據新時期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和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結合全市的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積極探索發展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村服務社等形式為主的農村合作組織。*市的做法主要是:

(一)專設管理機構

為有效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健康有序發展,20*年7月,*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管理辦公室,與市供銷社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各縣區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把凡是跟農業、農村和農民有關的農村合作組織都納入到供銷社的指導服務和管理范疇,真正體現供銷社為“三農”服務的辦社宗旨。在此基礎上,*市人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并每年從農口資金劃撥20—25萬元給市供銷社作為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工作經費,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制定發展規劃

為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市制定了全市農村合作組織發展規劃。規劃要求,通過5至6年的努力,在全市基本形成以農民為主體、以供銷社為骨干的農村合作組織體系。依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輻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儲運,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工業品供應、服務,廢舊物資收購、科技培訓、經紀人培訓等各個環節和各種服務領域,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使加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誠信意識、契約意識、文化素質,特別是收入水平明顯提高。

(三)健全工作制度

*市通過建立各項考核機制,加大工作的指導、督查力度,以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順利發展。每年初,市供銷社將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指標分解到各縣區供銷社,并與各縣區供銷社簽訂《責任書》,明確各縣區的責任。對新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指導,嚴格建社申請和審批程序,并跟蹤發現其運轉和發展中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及時幫助解決,為合作組織發展提供全程服務。

(四)突出產業特色

*市因地制宜,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如騰沖縣團田鄉和蒲川鄉依托當地特色產業——茶葉產業,分別成立了茶業協會。協會通過研究制定茶葉生產經營措施,開展茶葉咨詢服務、產品營銷中介、茶葉生產工具銷售、茶葉品牌品嘗推介等系列服務,遏止了歷年茶葉生產中出現的跨鄉、跨村、跨區域搶購鮮茶,哄抬茶價,導致茶葉采摘等級不分,成品質次價低等現象,有效地促進了兩個茶鄉的茶葉生產增產增收。

二、成效

*市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創辦與發展,為農民提供了優質服務,扶持農民發展生產,幫助農民尋找銷售,實現了增產增收,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潞江鎮“登高蔬菜專業合作社”帶領社員及農戶種植無公害蔬菜,帶動種菜戶1585戶,帶動面積4900畝,帶動農戶實現收入達5000多萬元,戶均收入2萬多元,20*年菜農人均收入達7336元,比*市農民人均收入2365元高4871元。

瓦房“旺發生豬專業合作社”20*年9月25日掛牌成立,入社農戶69戶。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來,共收購銷售肥豬7290頭,為西山貧困地區農戶實現收入700多萬元,為農民增加收入140萬元。

西邑鄉“方平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年,入社農戶32戶,吸納股金60萬元,養殖、收購銷售肥豬8萬余頭,銷往昆明、廣西、廣東、深圳等地,交易額達6000余萬元,輻射帶動周邊縣鄉農戶上萬戶,戶均收入上萬元。在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西邑鄉已自發形成生豬交易集散地,年生豬出欄交易量已超過40萬頭,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

(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和發展,較好地解決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脫節問題,通過幫助農民找企業抓訂單,指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生產,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切實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競爭力。

騰沖縣騰越鎮“田心禽蛋專業合作社”,是依托養殖大戶郭正鏡成立的*市第一個禽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統一品種、統一規劃養殖、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服務與管理、統一產品收購和銷售,并注冊了“正強”商標,在每一個雞蛋上打碼“商標和日期”,使每公斤鮮蛋同比增收0.8-1元,日增收1000-1200元,產品進入了省內一些大的超市,且供不應求;合作社還與飼料生產廠家努力協調,使每噸飼料價格降低了300元,每天節約成本800多元;合作社生產的30000多只淘汰雞,由合作社銷售每只多賣1元;僅此三項就為農民增收54.2萬元。

幾年來,該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社員已發展到了騰越、北海、固東、曲石、中和等鄉鎮和梁河縣,入社社員120戶,共飼養30000多只雞,其中蛋雞21000只,日產雞蛋1.2噸;全年生產禽蛋400多噸,供應飼料1000噸。20*年合作社舉辦培訓班2期89人次,為社員和騰越鎮養禽戶培訓了飼養技術。20*年實現總銷售170萬元,實現利潤70多萬元。

(三)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推進農業產業化是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組織形式。而實現“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聯系的最好途徑就是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市山葵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自20*年成立以來,利用農民合作組織集聚作用,使山葵種植技術、培訓得到規范和統一,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科技含量和質量,更好地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促進了企業的加快發展。經過幾年努力,以*市山葵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農民合作社為紐帶,農戶為基礎的經營模式(公司+農民合作組織+農戶)已初具雛形,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牽動,農戶主動,三方互動的態勢,實現了企業加快發展、合作社不斷壯大、農民增收富裕的“三贏”良好局面。

截至20*年底,全市通過供銷社和龍頭企業的合作配合,組建了8個從事山葵產業種植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分布全市3縣區15個鄉鎮,入社農戶500多戶,吸收股金3.5萬多元,種植面積1270多畝,銷售收入748萬多元,畝均達到收入6900多元,純收入4000多元,戶均收入達到1.4萬元。服務帶動農戶437戶,種植面積1120多畝。累計帶動農戶900多戶,占總農戶2000多戶的45%以上,累計種植面積2400多畝,占總種植規模5500畝的44%。同時,山葵公司還對入社種植戶給予支持和服務,對每戶入社戶的化肥、農藥、遮蔭網和科技培訓等投入近100多萬元,按入社戶500多戶計算,戶均投入近2000元。農民合作社的發展促進了企業發展,20*年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500多萬元,創匯15萬美元。

截至20*年12月,*市共發展農村合作組織673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10個,涉及生豬養殖、禽蛋、奶牛養殖加工、釀酒、茶葉、草果、山葵、淮山藥、苦蕎種植加工、竹編、刺繡、土陶制品、核桃、蔬菜、水果、石材加工、玉雕、林業、農資購銷、農產品購銷等;專業協會24個,服務社539個。專業合作社有入社社員6119戶,占全市農戶數的1.25%;帶動農戶97*1戶,占全市農戶數的19.8%;協會會員2814個,帶動農戶48428戶,占全市農戶數的9.88%;服務社輻射帶動農戶178677戶,占全市農戶數的36.47%。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助農民實現收入1.9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人均純收入凈增120元。

三、問題

*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宣傳推廣不足。有關部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宣傳不到位。相當一部分農民群眾缺乏相關知識,不知道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何物,更不懂得該如何創辦,發展過程中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對其進行解釋,增加了發展工作的難度和成本。

二是多數組織經濟實力較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和成員數量仍較少,大多數經濟實力弱,服務能力有限。合作組織發展生產、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技術、培訓社員提高技術水平、注冊商標打造品牌、農產品的加工、包裝、銷售等都需要資金投入。而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近年白手起家發展起來的,資金積累甚少。在政府財政扶持有限,合作社自身積累又少的情況下,合作組織實力很弱,制約了其為會員服務的能力,也影響自身的發展。

三是部分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章程不規范,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沒有。有的理事會、監理會等組織機構不健全,內部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民主意識淡薄,資金積累制度和風險保障制度缺乏。

四是缺乏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全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遠遠不夠,一些優惠措施沒有落到實處,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得不到財政、信貸、外貿等方面的扶持以及稅收上的優惠。

四、對策建議

(一)加大宣傳引導力度

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引導工作,提高基層干部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其推動實際工作的能力。深入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探索解決方法,為群眾釋疑解難,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組織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和輿論環境。加強有關培訓,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制度,規范運作。

(二)出臺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努力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財政專項資金進一步增加,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承擔農、林、牧、漁和農產品加工重點工程等各類項目的建設和實施。二是搭建服務平臺。鼓勵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組織開展信息、培訓、質量標準和認證等服務,幫助合作經濟組織拓寬服務領域,增強營銷能力。三是加大人才扶持力度。鼓勵農技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幫助合作社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

(三)做好規范化管理工作

建議盡快制定出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財務制度等相關規定。為需要設立和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上門指導和服務,依法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自愿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進一步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幫助其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生產管理、收購營銷、財務會計等內部制度,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的等級標準和統計、考核及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