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思考

時間:2022-05-21 03:42:00

導語: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思考

馬克思曾告誡他的同代人及后人,以往的哲學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茖W技術不僅是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改變世界的強大武器。在當今一個資源有限、存在競爭甚至爭奪的環境里,任何民族若想實現發展,特別是那種自主的、可持續的發展,不能不講求科學技術,不能不講求戰略或策略,同時還要配以科學、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軟科學是為了更好、更科學、最優化地改變世界而出現的,她也將為此使命而存在。關于戰略及相關制度和公共政策的研究與實踐,是軟科學永恒的主題之一。

創新是實現人性化發展、塑造人工自然與社會的核心模式。面向競爭和不斷加速的創新是當今時展的一個主要特征。科技創新是其當代主流的實踐活動,也是當代主流話語中的主題詞之一。關于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理應得到高度重視和深入地探討。

一、創新的戰略觀和管理觀

戰略作為人類思維的客體,主要是指全局性、前瞻性和決勝性的謀劃;從行為視角看,則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為實現戰略目的而進行的全局性資源配置。戰略觀是一個共同體對戰略目標、戰略過程和手段等內容的總體認識,管理層及領導者的戰略觀又是這個共同體戰略觀的集中表現。

(一)戰略觀、管理觀

我們首先對與戰略相關或相近的一些詞做簡單的區分,從中也間接地表達戰略觀和管理觀的內涵所具有的內容。

首先是戰略與對策。專家考證戰略(strategy)來自于希臘詞匯strategeia,意指“將軍的才能或軍隊的運動”,也就是說是對整個戰場(時空)的資源配置;而對策或戰術(tactics)則出自希臘語taktika,指的是遭遇敵人時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實際上含有針對性手段的意謂。

另一對概念就是戰略與大戰略(grandstrategy)。大戰略指廣義的戰略,就是指跳出局部領域來謀劃取勝之道,常常涵蓋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內容。

還有一對概念是戰略與策略:戰略不同于策略,戰略的指向是為了改變戰略環境或者為了取勝或者獲得絕對的競爭優勢;策略的指向是為了適應戰略環境或者針對戰略環境中的某些變量、某些情形,通過謀劃資源安排而形成對自己有利的態勢,能多得固然好,首先要過得去。如果我們認可這樣定義,策略無疑具有機會主義、個體化的色調。但保護自己是生命系統的天性,在遇到障礙、壓力、挑戰甚至威脅時,策略傾向往往是人的第一反應。但如果不只是考慮到“有利”,還要考慮更好的生存,人們必須策劃自己的戰略。策略不能等同于戰略,最佳的策略也不見得就是戰略;對于爭取決勝的目標而言,戰略必須優先或高于策略。因為策略不能保證走向決勝;一大堆策略也替代不了一個戰略。影響未來和命運的是戰略,策略一般是引導人們適應環境或他人的戰略。關于迎接WTO的挑戰,我們可以把其它國家所遇到的問題、所采取的措施匯成一集,就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版本,從中也可挑選更適合的策略組合,但這絕不是戰略。

在一個競爭性的社會,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里,圍繞全局性的主題,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創新機構要根據條件和需要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策略,但更要謀劃自己的戰略。一個積極的戰略觀是激勵共同體成員進取心、決勝心的思想源泉,定位,相對于先進國家是策略,相對于后進國家是戰略。如果所有后進國家都采取“跟蹤”方式,我們尚可以維持自己的優勢;但是如果有的后進國家集中力量,另辟蹊徑地發展個別領域的科技和產業,那么它們就有可能獲得某一方面的競爭優勢。于是乎“跟蹤”的策略實施下來,結果是我們既不可能獲得相對于先進國家的競爭優勢,且在一些領域,曾落后于我們一些國家正在超越我們。企業的情況也是類似,受成本和資源約束,企業更傾向于使用策略。由于資源有限,策略的實施常常排擠戰略資源,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企業的創新戰略多是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而以“引進”、“跟蹤”、“模仿”為主的策略型創新模式,不可能使企業在此創新時代獲得必要的競爭優勢。大國、大企業的科技創新戰略必須以形成決勝優勢或至少形成可競爭的優勢為前提。

此外,須指出的是,一個共同體的戰略觀從屬于其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也深受其人才觀、競爭觀、創新觀及績效觀等觀念的影響。單方面塑造一個戰略觀是實現不了的。

管理觀是人們對管理事務、問題、過程等主題的一般看法。管理概念帶有相當大的統攝性、整合性,因而關于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就帶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狹義的管理指內部控制,廣義的管理指宏觀治理。企業的創新戰略管理,多用前者之涵義,而國家的創新戰略管理則兩個涵義都用。

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一個老生常談而又總翻新意的問題很能反映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管理觀,這就是技術和制度的關系問題。對于一個經濟共同體,兩者都是生存和發展的要素,不可或缺。歷史地看,不存在孰輕孰重。但在共同體發展的不同階段,面臨的不同戰略環境,不同的技術和制度以及制度的編碼化、標準化就是兩者互相滲透和影響的結果。所以,一個好的科技創新的戰略觀和管理觀,不僅會針對共同體發展的實踐情況來選擇目標,配置權重和相應的資源,更能夠適時升級戰略管理平臺,讓技術、制度及其它創新發展要素更快地相互識別、更自由地組合、更充分地互動。

(二)科技創新戰略管理的主要職能

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旨在拓寬科技發展的視野,端正創新理念,擺正共同體的位置,引導共同體成員快速識別戰略目標,形成貫徹執行模式,響應總部決策和指導,因應前端及環境的變化,疏通渠道,傳導信息,協調各戰略單元的行動,并根據戰略實施的進展啟動正向激勵和負面約束機制。創新的戰略管理必須以保證方向、保證執行、保證疏導、保證調控為指針。

(三)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必須遵循科技研究及研究成果產業化、社會化的邏輯

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既要遵循科技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遵循一些創新的邏輯。

其一,原創優先。尊重發明發現的優先權,尊崇原創性,是科技共同體的基本原則,也是知識產權法規處理有關事宜的基本取向。不能實現原始性發明發現的“戰略”不應成為科技創新戰略的主導,所以,像技術引進這樣貿易性政策和策略,只能成為科技創新戰略必要的補充。

其二,勝者全得。由于現在的科技開發投入成本越來越高,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受到關注,企業對新產品的市場成長規律研究越來越深入,科技新產品率先進入市場更容易獲得相對的壟斷權,于是誰先取得優先權,也就容易獲得技術標準的創制權和市場壟斷權,后來就會占有大部分市場。

其三,常規擴張與突變革命交替發展??萍紕撔峦R發展一樣,有其常規發展、按照一定模式擴張的一面,也有在一定程度產生革命性巨變。常規發展的波及效應很少也很短,而大大小小的革命性創新有著很強的波及效應、次生效應,也就是會產生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破壞”。小小的鼠標就是一個創新革命鮮明的小事例,它對人類行為方式的“破壞力”現在還沒有釋放完。

其四,路徑依賴??萍紕撔码m然講求推陳出新,但也以一些主客觀條件為前提。原有的發明發現有其客觀的物質基礎和文化成因,這些因素會影響其進一步發展。路徑依賴如果單是科技因素造成的,這只是一種“弱鎖定”,如果是科技、制度、產業、文化多重鎖定,則是一種“強鎖定”。李約瑟難題就是一種強鎖定現象,被鎖定的封建社會中國的科技發展很難跳出的原來軌道。

其五,增量決定存量,替代存量。知識具有未來性,具有向后的兼容和覆蓋力,所以,知識的發展遵循著“增量替代存量、兼容存量,從而最后決定存量”的邏輯,所以,需要指出的是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應關注知識的增量發展,重心也應放在增量方面,學習發達國家把主要資源投向活的知識,這才能使創新戰略真正成為發展的先導。

其六,知識的非線性迭加。知識的總量不是按照線性模式迭加的,兩個大學的知識加起來并不見得比一個大學多,圖書館的知識量也并非正比于館藏書本的總量。企業的情形也如此,創新投入與回報不是線性對應的,競爭之激烈有時會導致企業的新產品與次新的產品在爭市場。如果一個國家的知識總量可以說是由這個國家擁有(或可運用)的學科帶頭人的數量決定的,那么,一個國家的知識增量將決定于有創新意識的帶頭人的數量和質量。

總之,在創新的實踐中,有所綜合,有所創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創新的戰略管理就是在尊重創新邏輯的前提下,營造必要的綜合與集成的平臺,為實現戰略的終極目標創造條件。

(四)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戰略基本理念

有什么樣的戰略理念,將意味著有什么樣的戰略平臺。關于面向未來科技創新戰略的基本理念,筆者認為有四大理念:

寬帶創新――這一理念要求以開放、寬容、平等、兼容的意識和心態善待各種創新,甚至相互矛盾的理念和策略,并對各種正當的創新活動、各種正當機構或個體的創新、各種正當方式的創新一視同仁。觀念、理論、知識、科技、技術、機制、體制、管理、文化等等方面的創新,以及獨立開發、引進、模仿、逆向、漸近、干中學、競爭中學、網絡、并行、集成、跨越等等創新模式和手段都可以統合于一個寬帶、廣譜化的戰略之下。簡單地說,只要合法、合理、合情,能夠致勝,對創新怎么管理都行。這樣一個戰略是創新主體吸納各方面資源和經驗的重要前提。第一代研發管理到第四代或五代研發管理的根本性變化就是戰略平臺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創新致勝就是要求要比對手有更寬的戰略理念、視野和平臺。

演進創新――創新是從概念到實體、從少數人使用到大多數人使用的一個不斷演化、升級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一般要經歷概念的物化、商品化、產業化到國際化等幾個標志性階段。成功的創新,有的看似橫空出世,每個都有一個從小到大、滾動發展,最后廣為眾人接受經歷。設想一個貫穿全過程的戰略幾乎不可能,因為在創新的開端處,人們無法清楚未來各個階段的戰略環境和參量。這就要求創新戰略提倡盡可能的全程思考和設計,但必須是因時制宜,視情而定,與時俱進,延階升級。

人本創新――創新是人類最重要的實踐活動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人類文明的實踐方式之一。以人為本首先要服從和滿足人的需要。其次,人是創新智慧的根本載體,也是創新實踐的主體,人本創新就是要充分考慮人在創新實踐中反映出來的特殊需要,如信息、學習、交流、基礎條件(科研儀器)等因素都直接地影響創新的效果和效率。以人為本的社會表現形式就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特別是應充分認識勞動本質上的創新性,創新知識共享性、經濟性,創新人才專才性、稀缺性,以及創造性活動的獨特性。以人為本是使人的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基本前提。

自主創新――提倡自主創新,并不是閉關自守,盲目排外。這一點無須再加說明,它是寬帶理念要解決的問題。自主就是想方設法保持自己選擇理念、目標、模式和過程的主動權。現在有些人議論,大家都要按國,際規則和慣例出牌。這應視民族大義而定。任何新的國際規則都是對戰略贏家的獎勵。戰略大師有一句話最能體現這種自主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不要按競爭對手意圖出牌。自主創新就是不要鎖定在對手設定的創新軌道里。

二、科技創新戰略管理視野的四個基本點

科技創新戰略應集中注意力,著眼于四個基本點的管理。

面向新生點的管理――新生點是我們常說的新的增長點,但“增長”的意義又很難全部涵蓋“新生”的涵義??萍家酝脐惓鲂禄驑诵铝悶榛咎卣?。新的學說、新的成果、新的產品、新的方式方法都會成為科技、經濟和社會的新生事物。文藝復興之后,科技不斷向經濟社會提供新生事物,提供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高技術產品又是當代經濟社會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新生事物。戰略的新生點管理就是在共同體內部為“新生點”打造環境和支撐體系;對共同體外就在充分研究科技產業化、社會化規律的基礎上,用適當的管理體系支持并調控科技創新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節奏。這里須指出的是,并不是每個新東西都可以成為“新生點”或“增長點”,成為這樣一個點,需要客觀基礎,也需要社會支撐和認同,還可能需要一些機遇。

面向切入點的管理――科技探討世間萬物,還可以滲透到社會各項事務的各個層面??萍紕撔聭鹇跃褪且獙崿F科技及其成果要長人經濟,進入社會,并持續地茁壯成長。所以,科技創新戰略的切入點管理必須關注和研究科技與產業、經濟和社會的各個可能的接口和環節,從中尋找科技創新的切入點。一個主動切入點管理應花氣力研究和探索實現切人的普遍模式和某些條件下的特殊模式,即使市場拉動的創新也需要研究和正確運用切入點管理。

面向臨界點的管理――臨界點也可稱“轉折點”。臨界點的涵義是在這個點的前后事態有質的改變??萍紕撔率且粋€演進、升級的過程,如上文所述,從研究的開始,一般要經歷到概念的物化、商品化、產業化到國際化等幾個標志性階段。這幾個階段都至少有一個發展階段的臨界點。創新管理就是從一個臨界點到下一個臨界點的管理。下個臨界點往往是前一臨界點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在每個臨界點前后,共同體常常需要一個戰略轉型,需要打造新的平臺和內部支撐體系。臨界點之間的間隔是客觀,也是有條件可以改變的?!皯鹇愿偁幙梢詨嚎s時間”,跨越式發展就是通過戰略設計和有效管理壓縮某個創新階段內各個臨界點之間的間隔,或幾個創新臨界點之間的間隔。在創新與全球化交叉變奏的今天,任何共同體都要主動地寬帶、全程地設計自己的創新戰略。比如游戲、網絡服務等新興產業的國際化速度超過了傳統產業,我們看到這類產業的成功主要因為企業一開始就采取了周期壓縮型的國際化戰略。

面向制高點的管理――創新是動力,自然而然成為競爭者必爭之地。所以,創新系統涵蓋了諸多制高點,如基礎研究、產業化開發、能力培訓、高等教育、企業研究院、專業人才、特殊人才、拔尖人才、知識產權、產品標準、市場化和國際化渠道等等。任何國家或企業,越是要保住現有優勢,就越是要控制這些制高點;越是控制這些制高點,越容易給對手設置障礙、抬高門檻、增加成本,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發達國家對此招術早已輕車熟路,常常信手拈來。微軟、英特爾、思科等企業對行業關鍵技術的控制體現了企業創新戰略制高點的管理。一些有競爭優勢的國家或企業有時還搞聯盟,共同控制制高點。

戰略實施的過程中,一般還會出現其它一些關鍵點,如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點、學科或專業的碰撞點、融會點、幾個市場的交織點等等。這些點與上述四個基本點有關聯,甚至可還原到這四個基本點的分析。但如果有特殊的戰略需要,如支持跨學科發展,搶占細分市場等等,這些點也可以作為戰略視野的著眼點。

三、科技創新戰略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

同樣的事物,不同的視角,觀察的結果自然不同??萍紕撔聭鹇怨芾矸治龌究蚣芤惨鶕暯嵌?。個人認為,有三個基本的視角:層次、價值導向和內容。當然還存在其它視角,不一而足。

以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為例,從動員資源能力、社會復雜性等方面因素看,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層次有六個:個體、團隊、法人機構、區域或集團、國家和國際。其中關鍵層次為團隊和國家。而國家層面的內容主要是指國家利益和國家戰略。

從動力、價值等因素來分析,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的價值導向有三大類六個,主要是科技共同體內部類的興趣導向和建制導向;社會功利方面的市場拉動(需求拉動型,先有市場,再開發針對性技術)和技術引領(創新驅動型、希望更多的人認同和使用已出現的新技術);超越上述兩個方面的公共利益導向(非軍事化和政治需要)和國家戰略導向(出于政治考量和軍事優勢需要)。

根據戰略研究理念和科技管理今天發展實際,科技創新的戰略管理的內容至少具備以下六個,我們可從其英文的對應詞概之為3R―3D或R3―D3:即研究(Research)――包括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學術化各類研究;規制(Regulation)――含技術標準、制度、體制等等;協調(Reconciliation)――跨部門、跨區域協調行動;開發(Development);轉移(Diffusion);監測(Detection)――統計、監控、預警。上述分析的是國家層面創新戰略管理基本框架,如果是企業的創新戰略管理基本框架,則要視企業規模和戰略縱深面而定。如高新技術企業可能規模不大,但其戰略縱深面也許覆蓋多個區域或國家。須指出的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戰略環境,

上述內容的關鍵性作用是不同的,有效的管理應學會識別主要關鍵性的影響因素。

四、科技創新:戰略創導未來

“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希望對戰略和變革進行管理可能是一種幻想?!狈饷嬉Z)的確如此,不論是海耶克的市場無法計算之觀念,還是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以及普利高津的復雜系統無法預言之理論,也都向我們昭示這一結論。但這不是讓我們放棄戰略,而是啟示我們必須放棄那種用戰略來決定或控制未來的一廂情愿的戰略觀,革新剛性的、線性邏輯的、傳統計劃型的戰略管理模式。

戰略如何影響未來?它不是決定、控制、主宰未來,也不是被動地服從、響應未來,而是創導未來。創導的邏輯要求人們必須徹底地以歷史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來看待戰略與未來的關系。兩者是緊密地相互聯系的變量,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既獨立于對方,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對方。戰略可以能動地改變著歷史,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和程度上決定著歷史走向,主宰歷史實踐主體的命運。但一個好的戰略時時刻刻都在從新的變化、新的態勢亦即新的歷史發展中汲取新的信息,豐富戰略的新內涵。戰略創導未來,就是要讓人們通過對戰略中所包含未來信息的識別,形成對新的歷史可能性的認同,激勵在現有資源的條件下采取一致行為的動力,從而影響和塑造未來。人們有這樣的比喻,一滴水包含大海的氣息,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輝。很多科技創新就是映照未來的一滴水,科技創新戰略就是放大其光輝的機制。戰略創導未來已由二戰以后的歷史所演繹,更為像“兩彈一星”這樣的一系列大事所印證。美國在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和納米科技發展等計劃時,就用了英文創導(initiative)一詞,旨在引領未來的科技、產業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再看看,眾多跨國公司幾乎都制定了“中國戰略”,“中國戰略”已成為很多商學院的必修或選修課。這使我國科技創新面臨在競爭環境中多了許多內容和復雜因素。呼喚好的創導戰略,革除糟糕的策略及措施,這才能決勝未來。

未來二十年是我國正面臨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決定了未來中國的科技創新管理在相當長一個時期是戰略型管理。科技是人類新生產、新生活和新生態的真正創導者。中國的科技創新要抓住機遇,為贏得民族復興之未來做出實質性貢獻,就必須適時、因地制宜地更新我們的戰略理念和管理模式。我們已提出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等戰略,更有信心制定出好的戰略規劃,實施最佳的戰略管理,我們有信心創導民族的未來,更情愿付出才智和努力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