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5-21 05:35:00

導語:黨建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建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一、一個問題

在和縣、鄉干部的交談中,不少主管農業的領導和鄉鎮領導同志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走到了盡頭,作用已發揮殆盡。有的甚至認為,這種制度現在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已起了某種阻礙作用。不可否認的是,現行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早已顯示出某種不適應的問題,主要是分割零碎的田塊,一家一戶的經營,使農業生產經營很難實現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很難形成產業化。因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提高了農產品的成本,影響了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妨礙了農業的進一步增產和農民的進一步增收。正因為如此,一些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萬萬不行,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卻困難重重,有的同志有悲觀情緒,認為“三農”問題沒有出路,有的等著國家買單。

只所以感到“三農”問題沒有出路,是由于一些同志對中央政策精神吃得不透的原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指出,既要穩定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又要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當前,農村工件的一大任務是在穩定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完善的主攻方向是“統分結合”的“統”的一面,即“雙層經營體制”中的集體、合作、協作經營這一層。就我市農村經濟制度的現狀講,最薄弱、最不完善的一面正是“統”的一面,即集體、合作、協作經營的一面。

以“統”為主攻方向,但一些干部不明確什么是“統”、誰來“統”、“統”什么、為什么要“統”的問題。“統”是雙層經營體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相對于分散的家庭經營而言的?!敖y”的形式,主要有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協作經營等。集體經營,是指由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的全體村民人人有份的經濟組織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村經濟屬純粹的集體經濟,但時至今日,傳統的集體經濟在大多數農村已經消失。據這次調查,我市大部分農村,除留存少量機動地收取少量承包費以外,村、組級組織幾乎再無其它收入。有的村由于前任或前數任干部在任期間,已一次性地收取了十年、二十年的承包費,寅吃卯糧,現在已無任何收入可言。少數“城中村”因城市建設征地有了一些集體收入,并從事一定集體經營活動,個別礦產資源村以及象黨家村這樣有旅游產業的村,還存在集體經濟組織,采取集體經營形式,有一定的集體收入。有集體經濟的村,在我市3000多個建制村中,大約只占1%左右,說明在我市廣大農村發展集體經濟條件尚不具備,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中的“統”的一面,顯然不應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重點。至于合作經濟,即股份合作經濟,雖然在外地農村已出現苗頭,但在我市農村尚未見到新型的合作社組織。在我市農村,最普遍、最多見的是專業協作組織,即各種專業協會。專業協會在我市農村已遍地開花,各縣都有數十、上百。各協會在發展農村經濟上都起了一定的組織、協調作用。這說明,“協作經濟”既是農民的迫切需要,滿足了農村各業對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需要,也符合我市農民的思想狀況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狀況。最為重要的,農村協作經濟的出現,并不以動搖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為前提,相反,起到了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應把發展農村協作經濟作為完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重點來突破,把幫助、引導農民發展、健全、完善各種專業協會組織作為市、縣、鄉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二、兩條經驗

(一)辦好專業協會的經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市農村各種專業協會,已如雨后春筍一樣,方興未艾。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專業協會都是“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或者名存實亡。只有極少量的專業協會發揮了和仍然發揮著組織協調農村專業生產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許多協會在為農民提供服務和幫助方面還很有限,并沒有使農民感到離不開。而這些協會只所以服務層次較低,又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缺乏資金。協會負責人開始憑熱情、勇氣工作,但沒有找到協會運作的好機制。有熱情、有能力辦事的人,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回報,也就漸漸失去為群眾服務的動力,最后導致協會癱瘓。而那些生命力旺盛,不斷發展壯大的協會,大多具備下述條件:一是該地區初步形成某種需要加強協作的產業,這是專業協會產生、發展的基礎;二是有熱心服務于村民的村干部、專業大戶、致富能人及龍頭企業來從事組織、協調工作;三是找到了市場機制,使協會能夠自我發展壯大。如果說第一條是專業協會建立的最基本條件的話,那么第二條就是專業協會能否建立的關鍵條件,而第三條則是專業協會發展壯大的根本條件。譬如*縣椿林鄉漢村果業協會的成立和運作,主要是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兼協會會長的蘇斌同志努力的結果。經過四、五年的打拼,蘇斌自己建成了20多畝的優質桃園,并吸引幫助全村140多戶(占全村430戶的l/3)種植了2000多畝桃樹,為果業協會的成立奠定了產業基礎。蘇斌本人及村干部,只所以能持之以恒的為村民辦事,漢村的果業協會只所以發展壯大,除過協會負責人作為共產黨員的覺悟、村干部的責任心在起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市場機制。協會搞技術培訓、果園管理指導等并不向果農收費,但銷售果子時每斤收取2分錢的代辦費(個體代辦人收5分錢的代辦費),加上每戶10元的會費,協會就有了最基礎性的資金保證。而蘇斌自已的收入,除20多畝果園的果子銷售收入外,銷售果樹苗也有不薄的收入。富平縣梅家坪廟溝果農協會會長并不是村干部,而是一個既種植蘋果又銷售農藥、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的致富能人。他經常幫助果農無償剪樹,既搞技術咨詢,又從事農藥化肥銷售,村民有錢就買,無錢便賒銷,在村上威信很高。因此,能夠把果農組織起來,建立協會,擔任協會會長。廟溝果農協會在2004年完成了鄉、村組織難以完成的調整土地的工作。把全村沒有栽果樹的600多畝地進行了統一平整和規劃,統一栽成果樹,按村民原有的土地使用權狀況分果樹,既維護了村民原有的土地使用權,又大大方便了果園的統一管理,村民非常滿意。協會負責人不僅得到村民的贊揚、擁護,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而且自己并不少賺錢,除過商店的收入外,每年給果商當代辦,僅中介費至少收入數萬元。正因為有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激勵因素,這類協會負責人把協會辦好的決心就很大,保證了協會的發展壯大。

(二)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是關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固然離不開國家的幫助、城市的支持和工業的反哺,但同樣重要的是,要想方設法調動和發揮“三農”內在的積極性。從這個角度講,加強村級組織建設至為重要。無論是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的增收和生活富裕,還是鄉風的文明程度,村容村貌的整潔程度,都要靠村干部帶領村民來實現。而民主管理的狀況,更是離不開村級組織建設。這次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成績顯著的村子,多數還是村干部得力、負責的原因。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只要他們既有致富的能力,又有為群眾服務的意愿,村上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總會有樣。

這條經驗早已形成共識,本不需多言。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近年來出現了兩點新的情況,有必要進一步強調這個問題。一個新情況是由于農業稅的取消,村干部不再為要糧要款傷腦筋,同時還能支配機動地承包費用和國家扶貧開發項目中的少量活動經費。因而在2005年11月份開始的新一輪村委會換屆選舉中,競爭空前激烈,許多村把在外打工的村民叫回參加選舉。十一月十六日我們在大荔調研時,正巧碰上趙渡鄉某村因換屆選舉中的問題到縣政府告狀,聽趙渡鄉黨委書記講,他們鄉10個村個個選舉競爭都很激烈。選舉競爭激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村民民主意識的增長,但激烈的選舉競爭并不是好事,往往造成村班子的難產和村民情緒的對立。遇到村上兩個候選人支持力勢均力敵,選上誰都可能影響村上工作的情況時,鄉鎮黨委、政府一般就會從中協調,多采用指定臨時負責人的辦法,有的臨時負責人甚至會一干就是數年,也會影響村上的工作。同時,不少鄉鎮領導反映,選舉是好事,但村上選舉,往往會把那些人緣雖好但沒能力為村民辦事的人選上,對此他們感到很無奈。第二個新情況是由于鄉鎮政府已經沒有了收糧要款的硬任務,所以對村上干部的選舉也不再如前幾年那么操心了,認為選誰都一樣,只要不出亂子,就萬事大吉。這樣的態度和作為,雖然有尊重村民意愿的一面,但也有大撒手之嫌。

在調查中,有的鄉鎮領導講了他們指導村級換屆的經驗:一是不帶傾向性,充分尊重選民的意愿;二是嚴格選舉操作程序,對選舉的準備工作和選舉工作認真負責,一點也不馬虎;三是對選舉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要有預見性和應對措施,如唱票時的突然停電、有人乘亂搶票箱等要有應對辦法。四是對選舉中出現候選人難分伯仲、勢均力敵的問題時冷處理等等??傮w來看,鄉鎮黨委、政府對村級選舉工作的指導已摸索出一套經驗,但在對村上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指導上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實踐證明,只有民主選舉還不行,必須“四民”都登場,才能建設一個好的村級班子。

三、三點建議

(一)大力促進農村協作經濟的發展。調查中,縣鄉領導和農村工作同志普遍認為,我市農村改革的下步目標,應是因勢利導,盡可能的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業專業協會是比較符合我市農村實際的組織形式。當前,我市農村以專業協會為組織形式的協作經濟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顯示出初級水平的合作趨勢。但是,各地發展程度不—,水平參差不齊,協會服務層次較低,作用發揮有限,因而需要各級政府予以指導幫助。特別是盡快解決有關體制、制度性的障礙,以便使我市的農業專業協會良性、快速發展。

1、鑒于我市農業專業協會基本上處于初級水平,許多協會有名無實,發展還未進入正常化,因此,政府應允許農民自己大膽的搞,對條件具備、運作正規的協會,由協會申請縣農業局審批并到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在調查中,各縣從事農業工作的同志普遍反映,民政部門登記注冊條件較高,協會注冊資金為3萬元,而農業協會大多缺乏資金,真正達到3萬元的沒有幾個。經咨詢,民政部門認為3萬元注冊資金是面對社會各學術、群眾團體規定的,沒有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有修正的意向,建議適當降低農業專業協會的注冊資金額度,同時,嚴禁多收亂收登記費(據了解民政部門規定協會注冊登記費收100元,但有的地方收費高出數倍)。

2、鑒于我市農業專業協會大多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培訓基地,沒有產品展銷室,服務層次低、作用發揮有限,因而各級政府應加大投入人力、精力,研究農業專業協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幫助其上檔次。各縣(市、區)應分期分批組織有較大規模的協會負責人到外地參觀學習,開拓思路,也可以舉辦專業協會有關人員的學習班,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管理經驗。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在經費上有所支持,各縣(市、區)應根據自己的財力狀況,幫助建設好一、兩個示范性農業專業協會,使其達到有辦公場址、有培訓基地、有產品展銷室、有商務洽談室、有電腦、有電話等基礎性設施,并在協作層次服務水平上有所提高。

3、國家支農資金應向農業專業協會適當傾斜。2004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有資金扶持。前邊已作過說明,我市農民合作組織還未真正出現,而協作組織卻普遍存在。協作經濟實際上是農民在某些單項方面的合作,因而是一種初級水平的合作經濟。為了促進其成長上升到較高水平的合作經濟,應該對其在資金上有所扶持。據調查,有些專業協會,這兩年的確爭取了—些國家支農資金,但從爭取資金的事由和用途上講,多是用于村上社會公益事業上面。從爭取資金的渠道講,多系協會負責人靠個人關系,靠自己的聲望所爭取的,并沒有普遍性。純粹用于專業協會的建設、業務的開展方面的資金有限。建議各級政府盡力協助那些有發展規劃、已露出發展勢頭、組織領導有力的專業協會爭取國家支農資金。

(二)做好開展農民教育的準備工作,制定農民教育規劃,盡快實施農民教育工作。調查中,深感農村缺乏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服務意識強的人才。大量青壯年進城打工,加劇了農村人才缺乏的現象。借助國家實施農民教育的東風,加快我市農民教育步伐,為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人才,應成為我市各級黨委、政府的當務之急。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所屬中醫學校,可承擔為農村新興合作醫療事業培訓人才的任務;市、縣黨??沙袚嘤柎寮壐刹康娜蝿?;職業技術學院孫鎮分校(原*農校),現有16名副教授,37名講師,有一定培訓實力。近年來因種種原因,涉農專業的學生急劇減少,教學力量、設施富余,有條件承擔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及國家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工程、百萬中專生計劃等任務。建議市委、市政府成立農民教育領導小組,統一規劃、協調和領導農民教育工作。

(三)加強扶貧開發項目申報工作的指導,充分發揮扶貧開發項目在改善我市農業生產條件上的作用。近些年來,國家把“三農”問題放在了應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在減免農業稅的同時,通過退耕還林補助,糧食、種子直補,購買農機補助以及困難補助等多種形式,向農民直接進行了補助。同時,通過扶貧開發項目建設,加大了農田水利等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的力度和農村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建設的力度,我市不少農村受益匪淺。如大荔縣八魚鄉,近年來通過平沙造田工程、人畜飲水工程、農網改造工程項目,已爭取到國家扶貧開發資金7000多萬元,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梢娮鳛槲鞑康貐^,要想在“三農”問題上有所成就,爭取國家扶貧開發資金非常重要。在調查中,縣、鄉有關部門同志反映,在扶貧開發項目建設上,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前瞻性和計劃性,往往是問題突出了、急需解決了,才決定立項。各級審批、辦齊手續一般需一、兩年時間,待項目批準下來,原立項的事可能因時不我待,已通過其他融資手段開工建設,甚至已經竣工,但項目審批機關仍要按所立項目來審驗、撥款。這樣,就可能造成兩個后果:一是立項事由已完工,但經費無法從扶貧開發項目款中開支。二是原立項內容雖已完工,要想利用國家扶貧開發資金,還須再搞一個,結果造成資金浪費。同時,國家批準的項目要求地方政府有一定配套資金,但縣級財政一般拿不出,致使一些項目爭取下來了,卻沒人要,如*就曾發生過幾起這樣的怪事。建議市上和各縣成立項目考察評估小組,加強對各鄉鎮、村發展項目的立項工作的指導,通過對各鄉鎮、村最有把握的開發項目的評估,確定一批需要申報的項目并對鄉鎮、村的相關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使他們熟悉有關項目的業務,了解立項程序,為爭取扶貧開發項目創造條件,促成項目的落實。對在建項目要加強檢查督促,保證項目的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