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副書記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2 09:57:00

導語:黨委副書記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委副書記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根據部屬高校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的要求和安排,學校黨委精心部署學習實踐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召開動員大會,制定《*民族大學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確定學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載體,并適時對第一階段即學習調研階段的工作作了安排。應該說,經過前期扎實有序的動員和學習,大家對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原則要求都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和整體印象,但這與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還相距甚遠,還需要我們再加把勁、努把力,通過學習,正確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本質和內容措施,準確把握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方法步驟,切實把領導干部和黨員教干的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切實把領導干部和黨員教干的行動一致到學校黨委的要求安排上來,做到思想統一、步調一致,扎實推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有序開展,取得實效。在這兒,結合工作實際和個人的一點學習體會,我想就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談幾點認識。

一、充分認識反腐倡廉建設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增強開展反腐倡廉建設工作的信心。

改革開放30年來,黨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反腐倡廉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國的腐敗程度的演變趨勢趨于好轉,而不是繼續惡化。從人民的滿意度來看,據中紀委連續8年進行的隨機抽樣,直接入戶的黨風廉政建設問卷調查結果統計,20*年群眾對反腐倡廉工作的滿意度第一次超過了半數,達到了51.95%,而19*年滿意度僅為32.8%;2220*年3-5月中紀委在全國21個省、區、市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69.36%的受訪群眾認為,腐敗現象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74.44%的群眾對反腐敗斗爭成效表示認可,68.86%的群眾對逐步遏制和克服腐敗現象抱有信心。這三個指標比19*年的調查結果分別高出13個、12個和10個百分點。但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當前腐敗仍然處于高發、易發的時期,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仍然處于激烈的交鋒階段。一是腐敗案件呈現向高層蔓延的勢頭,大案要案不斷出現。在受到查處的案件中,涉案人員已經從縣處級以下的基層官員開始向廳局級、省部級官員發轉,高層官員的腐敗已經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腐敗現象。僅20*年就公開報道了13名省部級官員的腐敗案件。涉案金額不斷攀升,由原來的幾萬元、幾十萬元升至幾百萬元、幾千萬元乃至億元人民幣。剛剛被引渡回國的原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行長余振東腐敗案件的涉案金額高達4.87億元。據20*年9月的全國檢察機關境外追逃工作會議初步核實,外逃貪官涉及款項1000萬元以上者占92%,涉及1億元以上者有430多人,涉及10億元以上者有27人。24二是國有企業是腐敗犯罪的重災區。國有企業“窮廟富方丈”的現象大量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嚴重,成為外逃資本的重要來源;涉及走私、騙取出口退稅的腐敗發案率較高。三是基層的各類“身邊腐敗”、“微小腐敗”、“隱性腐敗”和“灰色腐敗”的治理還沒有取得真正實效。四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腐敗分子作案手法更加隱蔽,腐敗分子得手后攜巨款外逃,加大了追捕腐敗分子的難度。近幾年有大約1萬多名貪官攜帶數千億人民幣逃到境外。五是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和平演變”手法,對我實施“西化”和“分化”戰略,他們滲透和破壞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腐敗問題大做文章,夸大其詞、蠱惑人心,蓄意詆毀,還雇用“”撰寫反華文章,研發網絡穿透工具,在我國境內互聯網張貼,造謠惑眾,攻擊我黨治理不了腐敗問題,等等。隨著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外商為了搶占中國巨大的商業市場,“腐敗方式”是一種“常用武器”,而資金、技術以及商品質量都暫時還不如外商的“內商”,為了保持它原有的市場份額,為了它的“自我生存”,也會使用腐敗方式進行“自我保護”。這就意味著“入世”這一潛在的誘發腐敗的因素還在起作用,如果措施不當,很有可能發生新一輪的腐敗高峰。針對以上,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的腐敗現狀有清醒的認識,在20*年2月中紀委第二次全會發表講話時指出:“現在一些腐敗仍然比較突出,導致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土壤和條件還存在,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仍然是嚴峻的,反腐敗斗爭的任務仍然是繁重的?!边@就是被稱為“三個仍然”的論斷。我們認為,的論斷比較符合中國目前反腐敗狀況。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確做了大量的反腐倡廉建設工作,那么,還有什么不利因素制約著中國的反腐斗爭呢?我們認為,還有下列不利因素影響著中國的反腐斗爭:

一是基本國情的實際和國內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中國最大的實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過了3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這種發展出給國內帶來更大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在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職業的社會差別,而且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居民身份的“兩種制度”,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城鄉居民公共服務水平過于懸殊,這就意味著反腐工作面臨兩種不同的社會體制,這給反腐敗斗爭帶來了復雜性。二是中國當前正經歷著四個相關聯,相互影響的轉軌過程。即其一是經濟體制轉軌;其二是社會轉軌;其三是政治體制轉軌;其四是開放轉軌。這四種轉軌過程必然導致新的腐敗形式的出現,新舊價值觀念的轉換和沖突勢必持續下去,從思想教育角度控制腐敗還處于軟弱狀態。三是反腐的制度建設仍需加強,雖然我們做了大量的立法建制工作,但腐敗問題仍然沒有徹底根鏟,許多廉政法律和科學制度還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有些制度本身還不完善,落實情況也不理想。因此,今后提高立法質量,還要加強制度措施的落實。四是輿論監督、群眾監督、派監督及專門機構的監督還不夠有力。另外,與國際反腐敗合作剛剛起步,但遠遠不夠。雖然中國反腐斗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國還遠遠沒有實現清廉、高效的政治目標,必須立足反腐斗爭的長期性。目前對反腐倡廉的忽視和放松都可能導致腐敗的反彈,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那種抱著反腐敗工作“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克服不利因素,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的實效性和法制化水平

反腐工作的復雜性決定了反腐倡廉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自覺于黨的反腐倡廉的建設工作,并結合自身的政治素養進行力所能及的對策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議。應該說,我們這些在高校工作的同志們有這方面的理論和研究優勢。

第一,要創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機制,破解工作難題,堅持做到“四個結合”。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扎實有效的工作,把懲防體系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一是要堅持懲治腐敗與預防腐敗結合,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懲治,任何時候都要重視預防工作;二是要堅持內部制約與外部監控相結合。既要完善內控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又要加強外部監控,實施有效的針對性的管理。三是堅持硬約束與軟約束相結合,發揮法制和德治兩把利劍的作用。四是總結研究新情況、新經驗與創新新思路相結合,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新理念,新方法,新傳統。針對國內各地、各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深入工作實際的第一線,調查研究,找出容易產生腐敗的根源,制訂出推進懲治和預防的具體方案、對措、制度。

第二、筑起思想道德的第一防線,落實“重在建設”的要求。黨的*以來,黨中央審時度勢,科學判斷,同志明確提出了“能夠堅決懲治腐敗是我們黨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能夠有效預防腐敗更是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的重要論斷,*報告在反腐倡廉建設上又提出了“一個堅持”、“三個更加”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努力抓好“重在建設”,從而不斷認識和把握規律。以建設性的思路,建設性的舉措,建設性的方法,推進黨的反腐倡廉建設,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基礎,要把構建的體系落到實處,將懲防并舉的要求體現在有關改革措施政策規定之中。有效地做到存利去弊,決策完善,未雨綢繆,預防在先,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要始終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突出大案、要案查辦的組織協調,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建立健全辦案的組織機構和協調機制,形成規范有序的組織協調的運作方式,有計劃有步驟的完成各項任務。“重在建設”,還在于建立和完善齊抓共管的責任機制、建立和完善糾建并舉的預防機制、建立和完善群眾廣泛參與的監督機制、建立和完善治本的創新機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和民主評議工作;“重在建設”就是要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實際情況,提高立法質量,增強立法調研的科學性和時效性,突出地方和部門特色,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理念,使我國反腐倡廉的法規制度建設具有民族的、時代的、實踐的中國特色。

第三、堅持統籌推進,系統治理,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全面落實和貫徹《實施綱要》、《工作規劃》。為此,要把改革的推動力、教育的說服力、制度的約束力、監督的制衡力、懲治的威懾力結合起來。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處等六項既是懲防體系的關鍵環節,又是支撐點?!豆ぷ饕巹潯吠ㄆ紤]六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互相依存、互相配套、互相促進;闡述了六者在懲防體系中的重要意義和不可忽視的作用;強調了六者只有統一在反腐倡廉的全過程,懲防體系才能形成,反腐倡廉水平才有新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才能不斷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才能更加有效,預防腐敗的綜合效應才能進一步增強克服單打一的片面傾向。為此,一是要明確建立懲防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必須立足當前,考慮長遠,既要有戰備思考,又要有策略要求,要樹立常備不怠的作戰準備;二是要把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把六者整體推進,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既要注意黨內力量,又要發揮黨外人士的作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黨政齊抓共管,紀檢部門組織協調、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組織廣大群眾參與,形成一個反腐倡廉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合力;三是重點抓好領導干部特別是班子“一把手”的清正廉潔,要以規范和制約權力為核心,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最大限度地減少權力“尋租”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減少腐敗產生的條件和機會。切實加強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監督,保證各級領導干部干干凈凈辦事,清清白白做人。四是分類指導,就是要積極引導各部門結合各自的職能、業務特點是,找準部門和行業黨風政風方面存在問題的源頭,有針對性地研究提出預防和治理的舉措,按照《工作規劃》要求,認真抓好落實,抓住重點,扭住關鍵,力求在本領域、本行業反腐倡廉上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第四、強化“基礎秩序”,樹立對腐敗“零容忍度”的新理念,進一步完善法規制度和監督機制。強化“基礎秩序”的提法,是從反腐敗斗爭的實踐中得出的。2007年3月23日,孫立平先生在《中國青年報》上著文,大力呼吁:“重建社會基礎秩序”,文章披露了湖南省樓底警方捕獲巨貪腐敗分子煤礦老板康建國,從一個秘密賬本中發現了官煤勾結的黑幕;文章還披露了蘭州“首富”張國芳被有關部門實施強制后,進一步暴露蘭州市委內眾多腐敗官員相繼落馬的事實。腐敗問題的特點在于隱秘性,上述腐敗問題的暴露,都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否則,只能是“天不知、地不知、只有你和我知”。破解這種隱秘性,一是靠現代的偵查和刑偵技術;二是使這種隱秘性失去存在的可能。在常規治理中后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又在于基礎制度和秩序。其實,制度的運行是嵌入基礎秩序中的。那么,“什么是基礎秩序”呢?它應當包括這樣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秩序,二是信用結構,三是基礎制度。因此,我們一定要夯實廉潔從政的思想道德基礎,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誠實守信,虛功實做,不圖虛名,求真務實,進一步完善已制訂的各項制度。妥善引導,在全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樹立對“腐敗零容忍度”的理念,是學習香港反腐的經驗。2007年9月有17日《新京報》刊登陳創東的文章,介紹香港廉政公署反腐經驗,得益于“零容忍度”這個鮮明的理念。文章借國家預防腐敗局近日掛牌成立之際,提出就應叫響“腐敗零容忍度”的口號。筆者認為這個“理念”應當家喻戶曉,幫助民眾從生活小事做起,從身邊出發,逐步樹立起“不支持腐敗,不寬容腐敗,拒絕與腐敗合作”的鮮明立場,讓腐敗不留死角,成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樣久而久之地推動,我們就會擁有風清月白的社會廉潔。

當前,反貪使命任重道遠,反腐的法制化建設雖有加強,但還有許多規章制度不夠完善,《反腐敗法》、《反洗錢法》等還未出臺,與國際反腐敗組織的合作交流僅僅開始,還有許多工作亟待改善。

政務公開是腐敗的天敵,信息透明是反腐倡廉的主要環節。從政治學、經濟學、信息學層面分析,腐敗產生的結構性根源是兩個“不對稱性”。一方面信息不對稱性,腐敗是一個秘密行動,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腐敗的機會和可能性就越高;二是權力不對稱性,腐敗是一個濫用權力的行為,權力不對稱程度越高,或者權力不受制約性越低,腐敗的機會和可能性就越高。著名專家胡鞍鋼教授提出:“中國反腐亟須針對上述兩個不對稱性進行制度建設;一是更加透明,就是要將所有涉及到公眾的信息、公共利益信息、公共服務信息等全部披露;二是加強監督?!敝屑o委副書記劉錫榮在重慶市“黨風廉政建設形勢報告會”上談到對官員的監督存在的問題時,說過這一番話,他說:“上級監督下級太遠,同級監督同級太軟,下級監督上級太難,組織監督時間太短,紀委監督為時太晚”。我們認為,這段話既形象,也符合實際,也是對各地監督存在問題的最好注解。因此,我們一定強化監督制約機制?!秾嵤┚V要》和《工作規劃》在監督內容上,強調了四個方面的監督,在監督形式上突出了加強巡視工作和紀檢監察機關派駐機構的統一管理,提出了必須始終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對權力行使的監督,一定要落實必須始終以發揮各監督主體的作用為抓手的制約監督,把黨內監督、國家專門機構監督、派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監督的整體合力與效能,交出一份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