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4 12:41:00

導語:文化局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局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及藝術培訓業等行業門類。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綠色、能再生、可增值、高回報、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重要思想、建設先進文化的戰略選擇,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步驟。對實現*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市文化產業的現狀

*市的文化產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和國家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而起步的。*市現已形成的文化產業有演出業、文化娛樂業、音像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藝術培訓業、印刷業、廣播電視業、旅游業等門類。各類文化娛樂經營單位共有1036家,從業人員5654人。其中歌舞娛樂315家,網吧經營單位120家,打字復印店160家,軟件經營單位10家,印刷經營單位69家,圖書經營單位106家,音像制品經營單位204家,演出團體14家,演出場所3家,旅游景點、旅行社各13家,廣播、電視、網絡共9家。據統計,*年全市文化經營單位總收入為16672萬元、稅收780萬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11%,占財政收入的0.28%。

近年來,*市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在放寬市場準入、規范市場管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扶持發展民營經濟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年*市認真貫徹《文化部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精神,充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年文化娛樂業共吸納資金2000多萬元,發展民營文化演藝3家,填補了*市文化娛樂業的一項空白。*市文化宮吸引民營非公有制經濟,改造了文化宮放映大廳,投資1200萬元,改建成花賀天地演藝中心。

盡管如此,*市文化產業仍處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文化產業發展很不充分,總量規模偏小、檔次低。各門類發展既不平衡,也沒有形成集團化的發展模式,在市場化發展中缺乏競爭力。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業,脫離市場,缺乏活力。文化事業政策不完善,文化產業方面的經營人才缺乏,沒有形成一個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足。在注重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對文化產品、文化單位、文化產業謀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認識不足;對文化產業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戰略、目標和相關政策仍缺乏共識。

(二)管理體制不順。突出表現在缺乏全面系統指導文化產業發展的體系。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使文化產業發展難以形成統一的方向及系統的政策。“辦文化”向“管文化”職能轉變滯后,部門、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現象嚴重,文化市場零散分散,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困難重重。

(三)文化產業單位規模小,檔次低,文化產品競爭能力差。政府部門經辦的文化產業單位普遍沒有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運行機制,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自主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效益較差;民營文化企業則往往受社會偏見、政策環境不穩定、負擔沉重等因素影響,發展起伏波動較大。

(四)政府投入不足與社會資金進入難并存。社會資金進入文化產業仍存在障礙。

三、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推進,全市人民對文化的需求呈現新的發展趨勢:人們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意識更加自覺,更多關注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文化與市場的結合更加緊密,多樣化、多層次文化需求的實現更加依賴于市場;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文化消費選擇更具自主性;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消費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現代化;國際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文化領域對外開發不斷擴大;發展文化產業對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強中華文化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為此提出如下發展思路。

(一)發展*市文化產業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實現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把發展文化產業與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與貫徹發展先進文化要求、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與不斷推進文化體制和機制創新相結合,與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促進*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結合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實際,努力探索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促進*市文化產業發展。

(二)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有潛力的文化產業,包括印刷業、文化娛樂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影視業、音像業、圖書報刊業,建立一定規模的現代化文化產品生產、服務和銷售網絡。促進文化產業各個門類結構合理、技術進步,努力打造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和有影響的文化品牌。充分發揮行業發展潛在優勢,以包裝印刷業為龍頭,突出示范作用,帶動其它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和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提高文化消費在日常消費中所占的比例,使文化產業成為*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

(三)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文化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市場建設和產業發展一起抓。要發揮行業潛在優勢及其示范作用,鼓勵各門類的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使小型文化企業逐步在市場競爭中淘汰,促使中等企業橫向聯合。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政策法規為保障,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資,以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新格局。

四、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把文化產業擺在重要位置,列入文化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為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而且隨著民眾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不斷提高,會成為新的增長點,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部門要通過廣泛宣傳,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放在同等位置,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督促檢查。爭取把文化產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總體規劃中,并制定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實。

(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宏觀調控能力。要理順政府與文化事業單位的關系,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使文化事業單位作為市場經濟主體而存在。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應牢固樹立管理意識,管辦分離,變微觀管理為宏觀調控,從具體事務轉到抓法規、抓政策、抓協調服務與指導上來。對事業單位要大膽放權,讓他們有充分的生產和經營自主權。

(三)深化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對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進行改革,實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管理機制。加快人事、勞動制度改革,推進分配機制改革,堅持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使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充分參與市場競爭。按市場經濟的規律依法實施對文化企業的監管,盤活國有資產,確保其保值增值。

(四)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門管理的各個文化產業門類要向民營資本開放。鼓勵多渠道多方面的資金參與文化娛樂、網絡文化、音像制品、包裝印刷業、書報刊業以及文化設施的建設、改造經營。非國有經濟投資的文化產業項目和建設的文化場館,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等方面享有與國有經濟投資的同等待遇。

(五)優先發展、大力扶持具有示范性、導向性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市將把包裝印刷業定位于“特色經濟”,作為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進行開發與運營。走“集群聚優、共商互補”的集團化經營之路,使其發展成為擁有文化創新能力、主業突出、競爭力強,有強勁發展力的大型文化產業。具體做法:一是選準“龍頭”企業,在同行業中選一至兩家“社會聲譽好、技術水平高、經濟實力強、機構設備全、改革開拓意識強”的單位為“龍頭”企業牽頭,對全市的印刷業進行互愿互利式整合,使其形成規模,由弱變強。二是創造寬松環境,企業整合可采取兩種方式。即:①走政府調產之路。就是把包裝印刷業列入全市的重點調產項目,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為企業整合牽線搭橋,幫助該行業提高全員素質。②走多元化投資之路。爭取政府優惠政策的前提下,采取多元化集資、合資、股份等形式,形成*市包裝印刷集團。三是強化企業競爭力。包裝印刷集團形成規模后,要實行“規?;?、網絡化”的發展戰略,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在對老產品技術升級的同時,創造出更多更新的特、精、優產品。要把政策環境建設、服務環境建設、市場環境建設、人文環境建設與資本擴張、產業擴張、規模擴張、效益擴張有機融為一體,力爭使我市的包裝印刷產業形成“一年形成規模、二年躋身市場、三年收回投資、四年后達跨越式發展”的良好發展態勢。

(六)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培養一批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組織優秀人才外出學習和采取高薪聘請、無形資產入股、柔性流動等方式,下大力氣培養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和科技創新人才等文化產業急需的各類人才。鼓勵和吸引管理科學、實力雄厚的國、省內大型文化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來我市從事文化產業開發。積極引進境外一流文化產業集團和文化企業。實施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戰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創造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七)強化文化市場管理,為文化產業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努力建設文化市場,提高執法水平,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建立健全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體系。建設靈活高效的宏觀調控機制,擴大文化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注入重點文化項目和直接為群眾服務的文化設施建設。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建設,發展市場中介組織。培育文化消費市場,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費方式。對依法經營、管理規范的文化企業,給予積極支持并提供良好服務,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要依法處罰。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加快產業整合步伐,形成布局合理的文化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