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產業調查報告(市)

時間:2022-07-17 07:46:00

導語:銀杏產業調查報告(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杏產業調查報告(市)

根據局安排我站針對我市銀杏產業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我市銀杏年產量8000噸,發展銀杏生產成為發展高效林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創取外匯的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國銀杏出口價格逐年上漲。1980年以前,銀杏收購價為每千克0.8-1.0元,1987年為1.4—1.8元,1988年上升至28—30元,1995年上升到40—50元。1996年南京、泰興等地優質大白果價格高達每千克70元。1998年,因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銀杏出口受到沖擊,銀杏市場價由1997年的每千克50元一度跌至25元左右。另外隨著銀杏各產區產量的增加,近幾年銀杏市價維持在每千克4—10元左右,但優質銀杏出口價格仍維持在每干克30元左右。通過分析泰興銀杏產業發展現狀,找出存在問題,剖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探索發展前景。

一、泰興市銀杏產業發展現狀

1、銀杏產業組織領導與政策引導方面。泰興市先后成立了以分管書記、分管市長為正副組長的“干果林基地建設領導小組”、“銀杏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銀杏開發領導小組”和“銀杏產業化領導小組”等,加強對銀杏產業的領導。泰興市人大也于1992、1994年分別作出了“銀杏樹為泰興市樹”和“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議”。同時落實銀杏林權政策。早在1982年,泰興市就對全市所有投產的銀杏大樹,頒發了林權證,具體明確樹址、所有權和收益權。2002年起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了第二次銀杏林木定權發證工作,一戶一證,全市發證10萬份。

2、銀杏基地建設與生產方面。泰興市現有定植銀杏樹650萬株(比2000年的480萬株,增加了170萬株),其中掛果樹近100萬株,盛果樹近30萬株;常年白果產量5000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3;銀杏樹占地面積35.2萬畝,其中圍莊林22.2萬畝;銀杏木材蓄積量31萬立方米;銀杏育苗面積0.2萬畝,各種規格苗木500萬株,銀杏成片林12.8萬畝。現有加工企業12家,銀杏旅游已經起步,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為“全國銀杏標準化示范區實施縣”。2003年9月23日經省林業局批準建設為“江蘇省古銀杏森林公園”,銀杏產值已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29.7%。

3、品牌建設方面。泰興市素以銀杏栽培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創匯率高而被中外譽為“銀杏之鄉”,多次獲得各種榮譽稱號,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期先后被列為江蘇省、全國干果林(銀杏)生產基地,1994年和2001年兩次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經濟林先進市”。1995年6月3日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同志為泰興題詞“銀杏第一市”,同年12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在全國“中華之最”評選中,授予泰興市“中國銀杏之鄉”稱號(中最字0197),1996年獲原林業部授予的“全國科技興林示范市”稱號,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首批“中國名特優經濟林銀杏之鄉”稱號,2002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為“全國銀杏標準示范區實施縣”。“泰興白果”(泰興大佛指)1993年被江蘇省農林廳選定參加意大利維羅納國際農業博覽會,1997年在江蘇省首屆銀杏名優品種評比活動中獲“江蘇省名優銀杏”稱號(第一名),1999年被江蘇省質量管理協會用戶委員會評為江蘇市場用戶評價滿意商品,被‘99昆明世博會指定為唯一無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權,2002年7月,被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認定委員會認定為“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制定的“泰興白果”標準作為2002年江蘇省地方標準實施,2003年4月“泰興白果”證明商標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泰興白果”被江蘇省農林廳選定于2004年7月參加英國皇家農展。2004年8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檢驗檢疫局113號公告,給予“泰興白果”原產地域保護?!疤┡d白果”這一品牌,為泰興市搞開發、促銷售,積累了相當豐厚的無形資產。

4、栽培技術方面。泰興市相對于其他銀杏產區具有栽培種植技術優勢,在銀杏生產上建立了市、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形成了包括育苗、栽植、嫁接、施肥、人工授粉、防病治蟲、貯藏保鮮等一整套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全市農民幾乎都參加過銀杏生產技術的專業培訓。2002年成立了林業局,現有5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高工8人,工程師22人,先后取得“成年銀杏綜合豐產技術的改進應用”、“銀杏超小卷葉蛾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銀杏早果豐產綜合技術”、“銀杏人工授粉最佳期預測預報技術的改進及應用”“縮小銀杏結果大小年差異的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等8項成果,獲部、省、市科技進步獎,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5、銀杏開發利用方面。為進一步發揮“泰興白果”的優勢,加大開發力度,在產業化經營上下功夫,1998成立了泰興市銀杏科技開發中心,2002年組建了泰興市林業局,圍繞銀杏果、葉、雄花穗、外種皮、木材等多路并進,實施深度加工;建成并開通了“中華銀杏網”(www.china-),圍繞強化銷售、創建品牌、申報綠色食品、加強外向開發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重點在制訂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開辟市場、科技創新、與科研單位合作、服務引導龍頭企業、舉辦銀杏節等方面采取切實措施,大大加快了“泰興白果”的產業化進程。過去泰興市的銀杏果、葉多作為原料直接外銷(六十年代就有葉子出口),八十年代中期銀杏果葉的深度加工、開發利用開始起步,九十年代后在食用、藥用、美容價值開發上全面取得進展,目前有銀杏果、葉加工企業12家,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都沒有能讓泰興“銀杏之鄉”相匹配的地位。

6、銀杏銷售與貯藏方面。解放后至1980年,泰興市白果基本上由供銷部門統一收購,通過外貿部門統一調度出口。1980年—1990年,仍主要通過江蘇省商業、外貿等部門統一收購,分別通過上海、廣東等地外貿統一出口,當時僅供銷系統集體收購量就占全市產量的70%以上,通過外貿的出口量占收購量的90%以上,收購資金主要是銀行貸款和對方的購貨訂金。1990年以后,由于貸款困難加之虧損嚴重,供銷、商業、外貿等部門集體收購白果己不成為主渠道,其集體收購量只占全市產量的40%,2003年集體收購量只有70多萬公斤,占總產量15%。1998年以前泰興白果都是外地客商收購后貯藏在廣州、深圳、汕頭、珠海等地果品冷庫,視香港白果市場行情出售。最近幾年,他們轉嫁危機,香港及廣州需要白果就到泰興來調,大量上市時,有50%的白果貯藏在泰興、黃橋、揚州、鎮江、太倉等地冷庫,這些冷庫對調節白果市場起著一定的調控作用。2002年泰興在“銀杏第一鎮”--宣堡鎮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銀杏交易市場,總投入1240萬元,占地面積3公頃,擁有256個店面房和一個擁有4000平方米的輕鋼結構交易大棚,已經吸引了市內外200多名銀杏經紀人常年入場經營,2005年、2006年白果年交易量均突破7000噸。

7、銀杏經濟效益方面。銀杏渾身都是寶。(1)種核。由于泰興白果品質好,耐貯性強,所以深受客商歡迎,是國內外市場的緊銷商品,換匯率高,居全國同類商品之首。泰興白果產量的80%以上出口東南亞、香港市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泰興累計創匯1億多美元,年均創匯近1000多萬美元。(2)葉子。全市年產干青葉2000噸以上,產值800萬元以上。(3)苗木。全市每年向外地提供大佛指良種嫁接苗100萬株以上,產值1000萬元左右。(4)其它。雄花、木材、盆景年產值約100萬元。銀杏渾身是寶,生產成本較低,純收入達產值的90%以上,是致富農民的“搖錢樹”。2006年全市銀杏產業經濟增加值為5億元,僅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但由于主要局限于銀杏種核和銀杏干青葉的初級銷售,銀杏產品的附加值較低,2006年全市銀杏加工業增加值僅為2億元,農民人均白果收入400元以上,并涌現了一批銀杏高產樹和專業戶、專業村。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的張河村,全村1095人,現有銀杏樹5500多株,人均白果收入近2000元。近幾年,泰興市積極探索銀杏經濟林高效復合種植模式,大力推廣銀桑、銀菊、銀果、銀經等多種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8、銀杏旅游服務業方面。泰興市是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銀杏栽培歷史悠久,古銀杏資源十分豐富,全市三級以上古銀杏6186株,其中一級34株,宣堡鎮張河等村現有100年以上的銀杏嫁接樹近3000株,占地近千畝,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罕見的古銀杏群落”,為“自然之奇跡,休閑之勝地”,2003年9月,江蘇省古銀杏森林公園經省林業局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目前初具規模。銀杏樹在城市綠化中的利用率逐年上升,在泰興公園、仙鶴灣風光帶、泰興銀杏公園、中興大道等一批重點綠化項目中,都栽植了大量銀杏樹,城市中銀杏樹成林成景,充分體現出“銀杏之鄉”的特點和風韻。泰興市銀杏菜肴制作己形成系列化,主要采取炸、餾、爆、炒、燴、炯、偎、燒、扒等烹飪方法,有香咸、咸甜、蜜汁等多種口味。近幾年由于銀杏的價格嚴重偏低,大量果農自留相當數量的銀杏用于食用或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導致許多城市和農村家庭都有每天吃幾枚銀杏的習慣,還有更多的家庭養成了菜用銀杏的偏好。

二、泰興市銀杏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

1、種植結構不合理。目前,泰興市銀杏的白果常年產量8000噸,占全國總產量1/3。但是銀杏種植結構卻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雌雄比例嚴重失調。銀杏雌、雄異株,據研究銀杏雌雄株合理配量比例為100:2~4,才能滿足正常人工授粉。二是沒有重視采葉園建設。三是材用銀杏比重小。尤其是近十年,銀杏種核的價格逐年下滑,從最高時期的近70元/千克降到2007年的6元/千克,農民的經濟收益大幅度下降,甚至有農民抱怨:“栽白果不如種花生”。

2、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銀杏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的主體是種植業,銀杏產業的收益主要來源于種核和銀杏葉的銷售。生產上只重視銀杏種核的生產,忽視了其他產品的生產;加工上由于技術落后、資金短缺、政策扶持落實不到位等多方面的緣故,加工的銀杏產品及與市場需求相比,存在著規模小、加工水平較低、深加工和精細加工的產品和產量都很少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的問題。2007年全市銀杏加工業增加值僅為2億元,僅占全市工業經濟的0.5%。單一的產業結構,直接導致了市場風險的抗御能力很弱。

3、市場風險意識不強。泰興市市場意識不強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在白果價格較高的時候沒有及時考慮到市場風險,沒有及時進行種植業的轉型,仍然單一考慮果用銀杏的栽培,在白果價格滑落的時候顯得束手無策,無法有效應對已經來臨的市場風險。(2)在白果產量大幅上升、價格滑落的時候,沒有及時進行銀杏產業的轉型,銀杏的深加工開發的速度沒有跟上市場節奏,產業鏈過短,附加值太低,既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益,又制約了當地銀杏產業的良性發展。(3)盡管我國已經加入wto多年,銀杏產業的發展定位未能與國際接軌,尤其是初級產品和加工產品的標準未制定,直接影響了銀杏產品的出口。(4)盡管泰興銀杏獲99昆明世博會殊榮,但除外貿系統外,在普通群眾中知名度仍然很低,就連鄰近的上海、南京、浙江等地市民知道銀杏保健作用和食用方式的也很少,普通市民對銀杏制成品有所了解的更少。再加上宣傳媒體對銀杏了解甚少,負面報道直接影響了人們對銀杏的認識。(5)盡管“泰興白果”已經具有良好的市場形象,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泰興白果”未能取得應有的市場地位。(6)盡管泰興是江蘇省甚至全國的銀杏主產區,但由于未能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在銀杏價格高起的時候,主要利潤被廣東、上??蜕藤嵢ィ瑖鴥仁袌鑫醇皶r開發,在銀杏價格低落的時候,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

4、政策扶持不到位。泰興是江蘇省乃至全國最大的銀杏主產區,上級政府對銀杏產業化的扶持政策很少,泰興市委、市政府為發展銀杏產業化,制定了若干優惠政策,但真正落實到銀杏生產加工企業、銀杏開發項目上的較少企業獲得信貸支持、技術支持也很少,挫傷了企業擴大規模、新上項目的積極性。甚至在白果收購價格上漲的時候,還征收特產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

5、經營無序。八十年代以前,白果的銷售多以專業公司為主,統一對外談判經營;九十年代以來,白果作為二、三類物資放開后,個體戶參與經營,有不少客商投機取巧,故意壓價。2002年宣堡鎮銀杏市場建成之后,交易量逐年顯著上升,但未能有效地抑制經銷商壓價收購的投機行為。如果不能有效地抑制這種無序的經營格局,只要借以時日,泰興銀杏的所有優勢都將喪失殆盡。

三、銀杏產業定位:

我們的產業定位是“鞏固銀杏經濟林推廣實用技術;提高經濟效益,開發深度加工;發展銀杏綠化苗木,調整產業結構”。按兩城四片調整區域結構東南片以鞏固提高現有銀杏規模為主,北片利用現有古銀杏群落,發展銀杏旅游和高效采葉園為主,西片利用泰興林場等苗木基地,發展綠化樹種為主,重點發展實生樹、高桿嫁接,同時利用城區工業園區大力發展銀杏工業集聚區。具體是:

1.鞏固銀杏經濟林工程。一是對現有銀杏經濟林推廣應用銀杏早果豐產技術,促進銀杏林的早掛果,早收益。二是加強圍莊林的管理,推廣應用縮小大小年差異技術疏密擴面按照“密植稀定、以密擴面、增產增效”的要求,將農民家前屋后過密的銀杏樹逐漸向旱谷田、高垛田疏移,保留密度10-12株/畝。

2.開發深加工工程。充分發揮銀杏加工企業的增效作用,我市銀杏葉、果、材、種皮資源非常豐富,可為醫藥、化工、生物農藥、保健品、工藝品等加工企業提供原材料,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目前已有銀杏果、葉加工企業12家,生產脫殼保鮮白果、銀杏汁、銀杏晶、銀杏露、白果罐頭、銀杏葉茶、銀杏葉片等系列產品20多個品種,年加工產值達2億多元。07年重點扶持江蘇華爾康醫藥集團,泰興市宣堡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江蘇國樹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及江蘇延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技術含量高,規模大產品適銷對路的大中企業。

3.發展銀杏綠化苗木工程。我市果用銀杏資源十分豐富,銀杏綠化資源相對貧乏,為解決比例嚴重失調,我市打算利用泰興林場等苗木基地,發展綠化樹種為主,重點發展實生樹、高桿嫁接、高效采葉園。

四、發展思路及對策:

1、政府加大對銀杏產業的扶持力度。根據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經驗,在這個問題上,需要從多方面對農民進行引導:一是引導農民面向市場,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良品種,果用、葉用、材用、苗用等品種兼顧,有效地分解市場風險;二是引導分散種植、經營的農戶組建聯合體,既可以交流技術、信息,又可以有效應對市場的投機行為,爭得應有的市場地位;三是結合城鎮建設規劃引導銀杏加工工業和其他鄉鎮企業合理布局、相對集中,形成有影響的銀杏產業積聚區,既有助于“泰興白果”的品牌推廣,又有助于吸納發展泰興銀杏產業所需要的人才、資金、技術。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政府除舉辦銀杏節外,還要加強銀杏價值的宣傳,讓全國大部分地區和部門都了解、開發銀杏,發展銀杏,利用銀杏。

2、調整種植業結構。泰興市作為全國的銀杏生產基地,應該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不可走單一經營的道路。從戰略上講,要引導農戶近抓苗、葉,遠抓果、材,實行苗、葉、果、材相結合;以銀杏為主,兼種糧食、蔬菜、藥材,實行銀杏與糧食、蔬菜、藥材相結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種植業的收益;還要栽培加工一齊上,實行產、供、銷協調發展,互相促進,實現銀杏的二次創業;泰興市不僅應該建立銀杏栽培體系,而且還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加工體系、銷售體系、科技推廣體系以及決策體系。逐步積累、壯大諸方面的生產能力,獲取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3、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產業結構。泰興市目前的銀杏產業競爭力不強,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品牌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這些優勢產生的經濟效益還不顯著。形成這種格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銀杏加工的研發投入不足,新產品開發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要想改變這種局面,讓泰興的銀杏產業走出江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形成自己的產業核心競爭力。

4、扶持龍頭企業,促進銀杏產業集聚。泰興市銀杏產業集聚屬于要素資源集聚,由于銀杏產量和銀杏交易市場的緣故,其要素集聚能力較強,其它能力交弱。其根本原因是銀杏加工業還沒有形成“氣候”,加工企業數量少、企業生產規模小、企業研發能力弱、贏利能力差,直接導致銀杏產業的鏈條過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有效促進地區銀杏產業集聚。

5、強化品牌意識,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泰興市上下都要樹立宣傳泰興市就要宣傳銀杏、宣傳銀杏就是宣傳泰興市的觀念,千方百計打造銀杏文化,充分利用中國銀杏節宣傳銀杏、宣傳泰興。“泰興白果”雖然已經獲得過許多殊榮,但它對銀杏和銀杏制成品的銷售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要想充分利用好“銀杏之鄉”和“泰興白果”證明商標這兩項無形資產,努力將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想在市場中長久樹立“泰興白果”的品牌,在泰興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開展“泰興白果”品牌的推廣工作。

6、以銀杏市場為依托,建設銀杏物流園。針對目前白果銷售無序的狀況,地方政府在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更應考慮加大市場建設的力度,讓市場走上有序發展的軌道。一是更新市場理念,適應市場發展形勢需要。二是構建銷售網絡體系,提高銀杏產業的整體效益。三是成立銀杏營銷協會,掌握市場行情。四是運用現代物流理念,正確引導加工開發。

7、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江蘇省古銀杏森林公園擴建項目已經啟動。在不改變古銀杏森林公園原貌的基礎上,以古銀杏森林公園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為契機,大力修繕和擴建,使公園面積達到6000畝,門票及基地收入200萬元/年,同時努力發展生態旅游、特色旅游,整體謀劃和推出具有“銀杏之鄉”風味的特色游,如推出“銀杏之鄉”一日游、“農家樂“等文化品位較高的生態旅游項目,本項目已經省農林廳和泰州市旅游局立項批準。

8、壯大銀杏文化產業。銀杏具有較深的文化積錠,古銀杏本身就是文化。由于銀杏對經濟社會和人類文明的推動作用,銀杏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外延也十分寬泛。明間廣為流傳的銀杏仙子和金泰的愛情故事,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對銀杏的贊譽文章,源遠流長,膾炙人口。崇尚文化是人們的高層次需求,因此挖掘銀杏文化、壯大銀杏文化產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