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意義
時間:2022-05-13 09:58:00
導語: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后的必然選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在治水中把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路子;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命題,應是二元論,而不是一元論;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命題,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現實命題,是共生、共贏、共榮,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統籌考慮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對策、洪澇災害不可避免,洪災損失可以減輕,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干旱問題不可根治,缺水問題可以緩解,建立合理協調的用水模式、水污染問題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辯證地看待人類治水活動的利與弊,樹立全面、長遠、辯證的觀念、在倡導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堅持以人為本,就能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但歷史告訴我們,現實與我們的認識并不一致、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還是以伙伴相處,朋友相處,是確立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又一個基本課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既然是伙伴關系,朋友關系,那么要求人類在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必須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前提,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并進的科學發展觀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種和諧的發展便便科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觀.
因為首先和諧是指系統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間配合得勻稱和得當。一個生態系統,尤論是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都是復雜的牛物群落與所處的環境(包括水、大
氣、土、巖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又有自組織功能的一個系統,水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潤澤萬物的同時,水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生態系統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對水的量變和質變十分敏感。興水利、除水害,人類社會在與水的相依相伴中,在與水的抗爭中,得到了繁衍和發展。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所謂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的框架下,處理好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地趨利避害,正確對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降低水污染等人為災害,在將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人類活動對水體循環的干擾,減少人對水的侵害;處理好人類取用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保持水體基本功能、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能夠為整個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以人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由孤立的、單目標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模式,由以往的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統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兼顧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從思路、對策、措施,到規劃、設計、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創新。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后的必然選擇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哲學上,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一的觀點。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論”,把“天命”奉為萬物的主宰,要人們“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張“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觀點,造成了中國古代一種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系。在對待洪水方面,“擇丘陵而處之”“順水所向,遷城邑以避之”進行避洪,“疏九河”進行分洪,在大河兩旁留出足夠空間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進行行蓄洪,這些都足這種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資源開發上,先秦時期,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不樹者無槨”,對于保護植被、植樹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后,人類改造自然、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強,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肆無忌憚地掠奪式開發利用,同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無底的垃圾箱,毫無顧忌地向其中排放廢水、廢渣、廢氣。近幾十年來,我國“改天換地”行動空前,為了負載過多的人口,爭取更多的空間,生產足夠的糧食,人們侵占河灘,圍湖造田,毀林(草)開荒;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人們建起一個又—個蓄引提工程,可以讓黃河斷流,讓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層疏干,利用每一滴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污水、廢水不經處理,隨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對我國水資源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治水實踐的必然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不是遙遠過去的簡單重復和回歸,而是全面的發展和升華,是基于對治水規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在治水中把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運轉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人類取水、用水、排水,水進入了人類社會需要遵循社會規律。只有在治水實踐中不斷發現規律、認識規律,并遵循規律、利用規律,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1.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統籌考慮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對策
流域是水資源的載體,任何河流、湖泊等水體都與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關。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須有健康的流域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和支撐。治水實踐
不能就水論水,要從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考慮水資源問題的解決。
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既包括湖泊、河流、濕地等水生態系統,也包括森林、草地、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主要是指對流域內的水、土地、濕地、植被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的各種干擾,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流域內植被、濕地等保護和修復,對于緩解洪澇、干旱災害,減輕土壤流失和水污染問題將發揮一定作用。從水文學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綿一樣,當降雨發生時,可以吸納一定數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漸釋放出來,流人河流或滲入地下含水層。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雨水匯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對于我國降雨在時間上分布極不均勻的現實而言,這無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將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蝕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庫的淤積,加重了洪災,也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造成不利影響。濕地具有類似的作用,在雨季涵養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濕地面積,河流的洪峰就會減少近4%。同時,植被、沼澤和其他形式的濕地,可以自然地過濾水流中的污染物和過量養料,阻滯沉淀物,提高水體的抗污染能力。
近幾年,在植被恢復中,強調利用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結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許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踐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后,植被的覆蓋度可大于0.6。對于大規模的退耕還林(草)、封山禁牧、退牧還草等生態修復工程,雖然可以從大的區域范圍內考慮其經濟效益問題,但是必須從長計議,解決好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問題,建立良性發展機制。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設一定數量的高標準農田,解決農民吃糧和發展問題;通過發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
區水利”,解決休牧、禁牧后的牧業發展問題;通過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太陽能、沼氣、薪炭林,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使大面積植被恢復可以持續進行下去。
’98水以后,在長江中下游等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的退田還水(江、湖),保護濕地和水域,使入水爭地問題的解決有了良好開端。但是,我國畢竟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寶貴,需要做好水體、濕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利用好水體、濕地,需要統籌考慮水土資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種植水生經濟作物、水產養殖、發展旅游農、業和濕地牛態旅游等,形成洪水經濟和濕地產業,使人與水找到新的平衡。
近幾年來,我國加強了涵養水源工程建設,對地下水超采區進行回灌、補給利保護,對生態脆弱區的牛態系統調水進行修復,對干旱濕地進行補水等,這些有益的嘗試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洪澇災害不可避免,洪災損失可以減輕,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國江河下游約有100萬km2的沖積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濫、泥沙淤積的產物,也是我國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由于土地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許多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我國業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不可能、也沒有辦法作大的調整和變化。洪水泛濫、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當今社會所無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種讓河流不加約束、任意流淌、回歸自然狀態的思路是不現實的,也絕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表現。
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標準達到了規劃設定的標準,仍有發生超標準洪水的可能性,況且我國江河的防洪標準還很低。因此,必須抓緊水土保持、水庫、堤防、蓄滯洪區、調度體系等防洪安全體系建設,將防洪安全標準提高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程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區,要建立有利于減輕洪災損失的生活模式、經濟模式和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在與洪水的抗爭中,學會人與水共享空間,減輕洪災損失。此外,研究洪水規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沖刷和造床功能來減少淤積,治理河流,如黃河的調水調沙試驗;加強水庫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資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變害為利的探索。
3.干旱問題不可根治,缺水問題可以緩解,建立合理協調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資源的有限性和豐枯變化,十旱問題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國干旱、半干旱等生態系統卜分脆弱的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流域內生態系統的用水需求,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牛態和環境的用水需求,維系基本的生態系統平衡。
要緩解干旱導致的缺水問題,必須采取綜合對策,需要從人、經濟、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來構建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體系,從開源、節流、保護的齊抓共管來構建水資源的供需平衡體系,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來構建降低旱災損失的保障體系。我國年用水量已經占到全國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20%左右,但是流域間很不平衡,許多地方還存在開發利用的潛力。適當建設雨水集蓄工程、調水工程,可以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壓力和水資源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同時,擴大對非傳統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質水、海水等的開發利用規模和范圍,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適應當地水資源條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是緩解缺水問題的根本舉措。此外,必須進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設,通過制訂和實施防旱規劃、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旱情監控、信息研究與旱情預報、旱災救助、公眾教育等措施,提高整個社會抵御干旱的能力。
4.水污染問題是人類發展過程中
對水體的侵害,應該也能夠得到解決如果說洪水、干旱還有部分天災的因素,水污染則純粹是人禍。水體的嚴重污染不僅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也影響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我國在低發展階段和較短的時期內遭遇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美國和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著手進行污染防治時,人均gdp要高出我國現在水平的10多倍,我國面臨著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和
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的雙重壓力。
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復業已受到污染的水體,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做出長期、艱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確責任,嚴格執法,改變目前“以交納排污費或超標排污費”來換取“合法”排污權的做法,杜絕行政管理機關的不作為和排污企業的不作為。二是增加水體的環境承載能力。通過科學合理地進行河湖疏浚,減輕內源污染;加強水庫、閘壩的科學調度,保持水體的適當流動,達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探索大面積修復污染水體的技術可行性。三是加大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把化肥催綠一片莊稼,一瓶農藥保證糧棉豐收。但是,過量化肥、農藥的使用,導致了土壤酸化、板結,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體嚴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積極推行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的耕種方式。
5.辯證地看待人類治水活動的利與弊,樹立全面、長遠、辯證的觀念
治水活動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類造福,但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系、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時間,對人類治水活動利弊得失的評判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隨著認識水平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追求目標的變化,對治水活動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目前,對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經提高到不僅要對人類有利,而且要對生態有利,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近幾年,我國在堤防建設中,進行了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等方面的實踐,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對河道護砌、重視河流與岸上的聯系、尊重河流的多樣性等等,積累了一定經驗。在國外,一些激進的環保主義者,要求拆除大壩、讓河流回歸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當然是不可取的。
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鍵是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和慎重處理人與整個流域的關系。對于水資源問題,從流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層
面上,從陸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復雜動態系統和諧發展上,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應該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利益應該也必
須得到必要的保護和滿足,但是,從長遠看,保護了整個自然界、保護了生態系統,歸根到底還是保護了人類自身。
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必須對傳統的人與自然關系重新進行深的思考。因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前提命題。我們以往接受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論斷——人定勝天。人對生產力的共識——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就是一個證明。但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告訴我們,這樣的共識并不是我們人類的最佳理念。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以往人與自然關系及其主導下的思維和行為重新作一審視。那么,人與自然關系究竟如何定位,我們應從人類和各國的歷史和實踐中得到啟示。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命題,應是二元論,而不是一元論。在倡導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堅持以人為本,就能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但歷史告訴我們,現實與我們的認識并不一致。因為堅持以人為本的一元論是人類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論,其結果就是把自然當作奴役的對象,把自然看作無生命狀態的客觀實體。以人為本一元論的先進性是相對于以物為本而提出的的命題,但是,并不是說以人為本的一元論就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最好證明。以自然為本,并不是說人類就是面對自然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也就是客觀規律)利用自然規律而有所作為。因為客觀規律是改變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提倡并遵從以為人本和以自然為本的二元論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者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前提必須是堅持以自然為本。否則,其結果就是自然對人類社會無窮無盡的無情報復,一直到毀滅人類自身為止。
二、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命題,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還是以伙伴相處,朋友相處,是確立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又一個基本課題。人類自有文明以來,我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這樣的一個層面,始終沒有超出這個層面。主人就是人類自身獨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類自身與自然界割裂開來,以統治者自居,而忘記了自然界是人類的母親,人類是自然界的嬰兒。仆人就是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無所作為,面對自然的侵害逆來順受。從世界文明史來看,這個層面已遠遠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我們必須超越這個層面,從思維上進行理性的探討與前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拋棄舊的觀念,注入時展新的要素,擴充新的內容。那么究竟該如何做呢?人類走過的足跡告訴我們。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們是仆人”的關系,又不是“我們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關系,而是共同前進的伙伴關系,是共同發展的朋友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放下主人的傲態,放下仆人的卑態,平等地與自然對話,理性地與自然握手,與自然共同發展,共同前進。只有這樣,自然界才會越來越美好,人類的前景才會越來越來光明。
三、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現實命題,是共生、共贏、共榮,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既然是伙伴關系,朋友關系,那么要求人類在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必須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前提,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并進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人類的思維視點,不能關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贏、共榮上;就是要求人類去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對自然抱有一種敬畏的心情,努力為失去平衡支點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補牢”式的修補或調整;就是要求人類適應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運動規律,更好地創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類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棄短視眼光,著眼現在,放眼未來,倡導并樹立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人類最大美德的觀念。
- 上一篇:產品定價相對價值平衡創造價值論文
- 下一篇:建黨節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
精品范文
1人與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