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就業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06 09:39:00

導語:地區就業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就業的調研報告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的十七大將擴大就業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建設中,實現充分就業對于發展國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認真總結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來我省促進就業工作的成效和經驗,分析存在問題,研究改進措施,根據省政府領導意見,由省政府研究室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對我省就業再就業工作進行了認真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告如下。

一、近年來我省就業再就業工作主要成效

(一)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了全省就業工作的平穩發展

根據中央部署,自XX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認真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提出了就業優先戰略,確定了“增加就業崗位、落實再就業政策、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強化再就業服務和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等五大工作目標,提出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要與增加投資相結合、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與國有企業改革相結合、與城市化相結合、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五個結合要求,并以省政府名義將就業再就業目標下達各地州,要求各地把增加就業崗位、實現就業人數、控制失業率等目標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配套政策和操作辦法,形成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機制,全省就業工作平穩發展,各項就業指標基本實現。XX-XX年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5.01萬人,年均增加約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累計54萬人,年均登記失業人數1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家產業就業人數521.6萬人次,其中,省外流動就業人數為201.14萬人次;累計投入使用就業再就業資金15.17億元;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50.4萬人,實現再就業42.9萬人,再就業率為85.1%;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90.55萬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30.49億元,支出18.76億元,有35.4萬人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建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127個,職業介紹機構共1715個,其中: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1518個,街道、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1359個,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855個。

(二)勞動力市場體系和現代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云南省勞動力市場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90年代逐漸培育并隨著國家“金保工程”的實施而不斷發展,至今,一批設施、功能較為齊全的地方性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包含職業介紹、就業訓練、失業保險和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等內容的就業服務體系以及職業介紹咨詢服務網絡基本形成,通過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已經成為我省勞動用工的主導方式。

一是全省城鄉普遍建立了勞動保障所(站)。XX年,全省129個縣(市、區)所轄的53個街道已經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所(站),1517個鄉鎮上已經有1301個鄉鎮建立了勞動保障所(站),全省851個社區中,已有637個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鶎觿趧颖U瞎ぷ髌脚_的建設,使勞動保障工作重心下移、更貼近群眾,窗口前移、更方便群眾。二是全省基本完成了勞動力市場網絡和信息化建設,并逐步完善了勞動力市場的職能。“十五”期間,全省各級勞動力市場場地建設面積達82,649.84平方米,其中:州、市級為14,428.18平方米,縣級為68,221.66平方米。市場內設有求職與用人登記、信息與查詢匹配、職業指導與政策咨詢、推薦介紹與現場招聘等服務項目和窗口。全省各地先后籌集勞動力市場建設資金8,026.0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38萬元,省級補助691.25萬元,各州、市、縣自籌7,196.78萬元。各級政府除資金投入外,還以其它方式支持勞動力市場建設,如房產、土地、辦公用品、設備等,折合資金3,161.67萬元。

XX年,云南全省共有職業介紹機構1865個,其中,省級1個,地、州、市級16個,縣(區)以上140個,街道51個,鄉鎮級1,477個,其它部門開辦的28個,個人開辦的169個。職業介紹工作人員2,675人。勞動保障部門開辦的職業介紹機構完全覆蓋了全省縣以上行政區域,鄉鎮職業介紹機構已覆蓋了全省鄉鎮的75.2%,工作覆蓋面達到90%以上。全省勞動力市場載體建設形成了以省級勞動力中心市場為龍頭,以16個州、市為勞動力分市場,128個(不含麗江市古城區)縣級公共介紹機構為骨干、其它民辦職業介紹機構為補充的勞動力市場體系。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成效顯著

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勞務輸出)是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問題,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省委、省政府將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增收和三項扶貧工程的重要任務來抓,加大了輸出前的引導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強化了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全省勞務輸出規模穩中有升,勞務收入穩定增長,輸出區域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已經成為緩解城鄉就業矛盾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省勞動保障部門數據顯示,XX年年1-10月,全省當年共輸出勞務人員137.68萬人次,完成年計劃任務的172%。其中:境外輸出0.49萬人次,占0.36%;省外輸出40.81萬人次,占輸出人數29.65%;省內輸出36.45萬人,占輸出人數26.47%,縣內輸出59.92萬人,占輸出人數的43.52%。預計全年輸出150萬人次,完成年計劃80萬人的187%。

XX年起,我省開始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勞務輸出項目,當年省級投入1,147.28萬元,其中勞動力市場建設費380萬元、農村勞動力引導性培訓及職業技能培訓費用767.28萬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7,251人,輸出勞務人員239,600人次,完成省下達計劃任務43,500人的550%,當年實現勞務收入約11.5億元。XX年投入1,317萬元,其中勞動力市場建設費120萬元,農村勞動力引導性培訓及職業技能培訓費用1,197萬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3,398人,輸出勞務人員24,4728人次,完成省下達計劃任務39,900人的613%,當年實現勞務收入約11.7億元。XX年年投入1,848萬元,其中勞動力市場建設費18萬元,農村勞動力引導性培訓及職業技能培訓費用1,830萬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2,018人,輸出勞務人員313,510人次,完成省下達計劃任務36,600人的856%,當年實現勞務收入約14.7億元。

(四)失業保險有效發揮了保生活、促就業的作用

全省失業保險制度在鞏固中不斷發展,統籌級次提高,實現了“地級統籌,省級調劑,財政補貼”的管理方式,失業保險基金穩步增長,有效發揮了保生活、促就業的作用。到XX年底,全省參保人數回升達到189.2萬人。5年間,全省失業保險基金收入24.3億元,與“九五”相比增收15.2億元,增長166%;基金支出18.4億元,與“九五”相比增加12.9億元,增長232%;省級向9個州市調劑失業保險基金1.35億元,與“九五”相比增加1.02億元;救助失業人員達到32.6萬人,與“九五”相比增加20.23萬人,增長164%;幫助7.12萬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與“九五”相比增加2.96萬人,增長71%。

(五)資源枯竭型城市就業再就業成效顯著

昆明市東川區是我省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隨著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東川的企業發展陷入困境,大量勞動者失業,最高時登記失業率達40.2%。為有效促進東川區企業的轉產經營和改善勞動者就業狀況,XX年4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在東川建立再就業特區,對東川再就業特區勞動就業提供許多優惠政策,為東川再就業特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我省其他類似的資源型城市成功探索出一條發展道路。

XX年年末,東川區戶籍總人口為30.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萬人,農業人口23.2萬人;全區農業勞動力人數11萬人,富余勞動力人數1.6萬人,外來流動人口5,100人。

在實現就業方面,XX年年城鄉就業人數17,938人(其中:在職就業農民工11,117人);在本地就業6,821人(其中:“兩后生”826人,下崗失業人員4,836,大中專畢業生750人,技校畢業生409人)。XX年年畢業后實現就業的“兩后生”361人,復退轉業軍人就業92人,勞務輸出人數11,174人。

在失業方面,XX年年新增城鎮失業人員4,709人,其中:大中專畢業生400人,“兩后生”2400人,復轉軍人100人,其他人員1,809人;外地戶口到東川就業489人。XX年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

在再就業資金使用方面,自XX年東川再就業特區建立以來,中央、省、市三級共安排再就業資金1.14億元。XX年年支出再就業資金2,054.15萬元。截止XX年年末,累計結余再就業資金3,707萬元。

二、當前我省就業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我省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但是也還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十一五”期間我省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還十分繁重,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

(一)勞動力總量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就業再就業工作壓力進一步加大

城鄉就業需求的快速增長與社會可以提供的就業崗位之間,在人口不斷增加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雙重作用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而且更趨復雜。據勞動保障部門測算,我省有農村勞動力2,091萬人,其中還有500萬人需要在今后幾年轉移就業,加上每年有37萬左右的城鎮新增勞動力、登記失業人員,以及100萬省外常年入滇就業的外來人員,特別是仍在實施的企業改革和事業單位改制,導致由就業轉失業的人數增加,全省每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居于16-17萬人的高位上,我省gdp每增加一個點,僅能帶動2.6萬人就業,若經濟增長保持9%的速度,我省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超過30萬個。因此,就業壓力非常大,就業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邊疆、貧困省份,據“五普”資料顯示,我省0—14歲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26.02%(全國平均為22.89%);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為2013人(全國361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為6563人(全國1114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21233人(全國33961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44768人(全國35701人);文盲率為11.39%(全國6.72%)。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我省的勞動者素質遠遠滯后于全國。我省的人力資源在數量上供大于求,在質量上表現為供不應求,尤其是邊境地區農業勞動力就業難、少小民族、直過民族、艾滋病感染者等特殊困難人群就業難等問題亟待解決。此外,城鎮每年新增需要就業人數為34萬人,還有農業富余勞動力520萬人需要轉移就業,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困難群體再就業矛盾

我省就業困難群體主要包括四類人群:一是“4050人員”,即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愿望的男50周歲以上、女40周歲以上的高年齡下崗失業人員,這些人因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實現就業非常困難。二是長期下崗失業者;三是無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四是女性下崗群體,由于男女不同的生理特點,女性一直是就業中的弱勢群體,下崗女性群體更加集中了女性就業的弱點,是弱勢中的弱勢群體。

目前,我省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去向,按個體經營、企業招用、公益崗位安置、靈活就業進行分析,各方面的就業比例依次為:46%、12%、12%和30%,二次就業人員再次被企業招用的機率不高,絕大多數人都只能通過從事個體經營或是靠靈活就業(頻繁流動打工)謀生。其中,靈活就業人員由于就業不穩定、勞動報酬偏低,極容易成為就業質量不高的貧困人群,生活水平與其他勞動者相比差距在拉大。據我省昆明市五華區勞動保障部門提供的調查資料,該區10347名失業人員,擔負有供養責任的約占70%多;在從事臨時性、靈活性就業人員中,收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約占4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占15%;有能力接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關系的人員,分別只占就業轉失業人員的30%和14%,并且多數是距離退休年齡還差10來年的“4050”人員。這些就業質量不高的勞動者,生活水平與其他勞動者相比差距在拉大,正成為城市中的困難群體。特別是今后進入老年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問題,會因為沒有參加社會保險使他們的處境更艱難,并最終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

少小民族就業與艾滋病感染者等特殊困難人群就業問題日趨突出。第一,我省25個邊境縣(市)有農業人口約505萬人,有農村勞動力約319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136萬。通過上一輪“興邊富民”行動計劃,有66萬多人次通過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實現了就業,現仍有富余勞動力約70萬人;第二,我省少數民族眾多,少小民族分布廣而散,大多居住在邊遠山區,遠離城市,獲取各種信息的機率小、速度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一些少小民族群眾只會說本民族語言,不會說漢語,語言交流上的障礙,職業技能低下等因素,使其就業難度加大;此外,我省艾滋病感染者因其所患疾病的特殊性,對就業崗位有特殊的要求,限制了他們實現就業的渠道和空間,加上社會上人們對此疾病的恐懼心理,對此類患者不理解,不愿招用此類人員就業,客觀上形成了對艾滋病感染者的就業歧視,限制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就業。

(四)失業保險促進就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一是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增長緩慢。2003年全省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數為30299戶,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83.0萬人,2004年全省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數為33174戶,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73.2萬人,2005年全省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數為39600戶,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89.2萬人,2006年全省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數為40704戶,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89.36萬人。二是失業保險費征繳難,失業保險費欠費逐年增加,清欠難度大。三是失業保險金發放不規范。由于實行委托銀行發放,失業保險經辦機構與職業介紹機構聯系不緊密,就業情況信息不對稱,一些人一邊領取失業保險金,一邊從事有收入的勞動,增大了失業保險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影響了失業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四是失業保險基金促進就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三、促進就業的對策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就業渠道

一是積極發展縣域經濟,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以加快基礎實施建設、調整經濟結構和培植財源為重點,強化農業基礎,構建工業支柱,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創造第三產業就業崗位,就地就近解決失地農民就業。二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開發新興產業,加大科技投入,延長農產品生產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吸納和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發展鄉鎮企業,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上規模、上檔次,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提高鄉鎮企業競爭力,就地就近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

(二)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鼓勵創業

(一)稅收扶持政策方面,對礦區等就業難點和高失業地區、難點群體應給予更實惠的扶持,不分服務型還是加工型企業,到難點地區和高失業地區招用下崗失業人員,或招用“4050”下崗失業人員,以及輔業改制安置富余人員,在所得稅減免不足以激勵和引導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時,應考慮給予減免營業稅甚至減征部分增值稅,最大限度地解決就業難點問題。政策導向上,減免稅的數額、期限,應有利于鼓勵企業招用大齡下崗失業人員、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為招用的下崗失業人員辦理社會保險等。對初次就業從事個體經營或是組織起來創業的城市青年(含各類院校畢業生),給予2-3年的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扶持,打開青年人創業的通道。

(二)小額擔保貸款政策方面,要解決政策性貸款與商業信貸的機制銜接問題,解決商業銀行承辦小額擔保貸款的積極性和責任相統一問題。對小額擔保貸款的其他運作模式,要給予解決運行成本,多種形式地開展小額擔保貸款工作。進一步簡化和完善擔保程序、貸款程序、貼息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對初次就業的城市青年,也要考慮給予小額擔保貸款扶持,鼓勵更多的青年人自己創業。

積極鼓勵個人自主創業,凡進行了城鎮失業登記的軍隊復員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和城鎮失業人員自主創業的個人均可享受國家對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自主創業時,給予的特殊優惠政策,主要包括:予以本人一次全免費培訓;三年內在規定的限額內依次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三年內免收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從事個體經營的,可為其提供3萬元以內的小額擔保貸款;合伙經營或組織起來就業的,可按每人5萬元以內的貸款額度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并給予自主創業者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補貼。

(三)再就業資金政策方面,要研究解決財政對就業的長期投入問題,建立相對穩定的就業資金投入機制。公益崗位補貼嚴格限于扶持“4050”下崗失業人員中的特困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應擴大范圍,增加靈活就業的“4050”下崗失業人員中,收入只達到最低工資標準、繳納社會保險(養老、醫療)有困難的人員,以及招用就業難點、高失業率地區下崗失業人員和招用“4050”下崗失業人員的各類企業。按照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的要求,通過增加對公共職業介紹服務機構的資金支持,向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村勞動者、城市失業青年,提供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和部分職業培訓補貼。

(三)采取更加靈活的措施,促進青年就業

一是開展職業指導師培訓。與教育部門協商,挑選從事畢業生就業指導的教師進行職業指導師培訓,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力量的建設。二是組建畢業生就業指導專家顧問團。針對畢業生初次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充分開發社會資源,邀請職業指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專家,走進校園與畢業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咨詢。三是組織民辦培訓機構、民辦職業介紹機構參加服務周。挑選受勞動保障部門表彰的放心培訓機構、放心職介機構為畢業生開展服務。針對房地產發展快、室內設計人員需求旺盛的市場信息,結合畢業生參加室內設計職業技能培訓起點高、貫通性強、培訓時間不長并且培訓后就業快、收入高、受到畢業生歡迎的實際,準備開展室內設計師職業技能競賽,從學生學員中選拔優秀分子參賽,競賽成績突出的選手現場與裝飾公司簽訂就業合同。通過舉辦類似技能與崗位直接聯通的職業技能競賽,引導畢業生樹立科學的市場就業觀和技能培訓觀。

(四)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發揮失業保險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

一是繼續堅持依法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逐步擴大失業保險的適用對象。二是調整失業保險制度作用的理念,將失業保險制度與就業政策和措施緊密銜接,相互聯動。三是擴大失業保險基金用途,在失業保險基金中增加崗位工資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支出項目,用于鼓勵企業減少裁員,進行必要的失業調控。

(五)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

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配置資源的職業教育培訓機制。在省政府領導下,制定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需要的政策措施,統籌安排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培訓發展規模、比例和布局,積極穩妥地推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培訓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

多渠道籌措職業教育培訓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政府投入機制,促進不同類別的職業教育培訓在經費投入上的協調、合理。依據GDP增長速度和技工學校發展的需要,逐年增加技工學校的財政性經費。城市教育附加中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其中用于技工學校的不低于20%,主要用于技工學校實習實驗設備的更新和辦學條件的改善。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把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資金列入人才工作經費預算,用于2個國家級、10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并逐年加大投入,保證其設備、設施、材料和能源的配置;地方政府在安排適用扶貧資金、農業科技開發經費、技術推廣經費時,應當安排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各類企業依法承擔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費用,按職工工資總額的2%提取職業教育經費,并列入成本開支。鼓勵各類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主動面向市場,發展校辦產業和開展社會服務,多方籌措辦學經費,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認真落實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嚴格執行勞動者就業或上崗前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制度,屬國家和省規定的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必須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一般職業(工種)招收錄用員工是,優先錄用取得相應職業學校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全面落實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努力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

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在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等緊缺的職業工種,依托大型企業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和高級技工學校的職業院校建立2個國家級、10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

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培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或個人舉辦技工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鼓勵進行合作之、股份制、職業教育集團等新型辦學形式的探索。鼓勵國外、境外組織與個人依照我國法律和辦學要求在我省舉辦技工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

(六)完善就業服務網絡平臺,提升就業服務水平

建立起社會化、高效率的就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建立嚴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制定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管理辦法,研究制定網上招聘求職的規則,規范網上招聘求職行為,完善牢籠理事長信息公開系統,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檢測分析制度,對職業供求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向社會公開,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為制度,建立工資指導價位制度。

建立以中心勞動力市場為示范、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主干、以街道勞動保障所為延伸、其他組織和民辦職業介紹機構共同發展的4及網絡體系,通過網絡逐步延伸到社區、企業和家庭。提高就業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改善市、區綜合性就業服務場所的布局,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失業保險、社區服務各項業務向下延伸,為廣大求職人員和用工單位提供最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