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調解民族關系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3 07:41:00

導語:鄉鎮調解民族關系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調解民族關系調研報告

依據發[]2號《關于開展民族團結不變工作專項調研的通知》精神,依照有關要求,縣民委于2月19日至29日在縣鎮開展了關于居民在協調民族關系方面的社會調研,此次調研以深化實地、走訪群眾等方法進行,現將調研狀況申報如下:

一、鎮根本狀況

橫斷山脈腹地的高山峽谷區。東南部與鎮相鄰,是一個典型的雪山峽谷鎮。鎮和兩個社區,兩個村委會,37個村民(居民)小組,67個天然村??側丝跒?886人,鎮的都寓居在阿墩子社區,共36戶,173人。長期以來,鎮的居民固然有本人共同的習俗習氣和宗教崇奉,他們與本地的藏族群眾調和相處,曾經構成了一種團結、敦睦、合作的民族關系。

二、鎮崇奉伊斯蘭教的居民歷史淵源

在走訪本地居民的進程中,據引見,縣鎮鄰近,于清朝雍正年間,發現銅礦及銀礦。山西、陜西、云南大理等地的人,前來采礦冶煉。后來,礦洞坍毀,死傷多人,這些采礦人大局部為崇奉伊斯蘭教的,有些人就在鎮靜居下來,伊斯蘭教就在這時傳入。鎮的首要有馬姓、海姓、楊姓、蔣姓。每年陰歷正月,鎮的同胞,都要到鎮北部的馬鹿場銀礦遺址,進行祭吊。由此可以看出,的伊斯蘭教,是從漢地傳入的??h鎮有一座清真寺,是迪慶州最陳舊的一所伊斯蘭教活動場合。聽說,在清朝雍正年間,久居鎮的,在古城址(鋪子農)有一處伊斯蘭教活動場合,后被山洪沖垮。現存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據史料記錄,清咸熟年間起義掉敗后,鐵朝貴等人,于咸豐十年(1860年)呈清真寺樓房三間給當地頭人,以示歸順,經鎮歷次維修擴建,至民國年間,清真寺有木構造樓房一院,內有經堂、阿訇居室及活動室。寺內有雕梁畫棟,是縣珍貴的建筑文明遺產,民國末年屢次被占用、破壞。至“”時期,遭到徹底破壞。1987年,經迪慶州人民縣政府同意,縣人民縣政府撥出??钸M行維修,并退還信教群眾。

三、鎮的習俗習氣

縣鎮的遷入,使他們融入到了本地主體民族藏族的生活中,生產、服飾及言語均與一樣。固然如斯,但他們至今保存著不食豬肉、考究潔凈、兇事不鋪張的傳統風俗。本地的群眾固然與藏族在生產、服飾及言語上一樣,但兇事與其它民族有分歧之處,土葬時,棺材在尸首入土前裝置,用白布裹尸平放于細土上,四周用木材搭成棺材,壘石成墓。

四、鎮居民的宗教活動

崇奉伊斯蘭教的群眾,日常宗教活動都在鎮的清真寺進行。清真寺的宗教活動,民國期間有住寺“阿訇”,負責寺內的教務,并傳授伊斯蘭教經典及阿拉伯文。1987年,恢復宗教活動今后,每年開展三次宗教活動。依照伊斯蘭教歷,每年的陰歷正月前后,舉行“開齋節”;陰歷蒲月前后為“古爾邦節”;陰歷七月前后為“圣誕節”。的伊斯蘭教信徒因為長期和藏族人民天倫之樂,所以也尊敬藏傳釋教,也參與藏傳釋教的一些宗教活動。

總之,縣鎮的居民,從遷入到以來,世代與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天倫之樂,他們尊敬其他民族的習俗習氣,為民族團結、宗教有序、社會不變做出了積極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