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模式調研匯報

時間:2022-05-20 04:41:00

導語:新農村建設模式調研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模式調研匯報

一、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本質分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活動,上升至理論層面就是關于建設模式的構建與創新。從當前的情況看,全國各地關于新村建設的模式有很多種,梳理一下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按實踐活動分為民間推動型和地方政府主導型:二是按產業特色又具普遍性的分為工業企業帶動型、特色產業帶動型、畜牧養殖帶動型、休閑產業帶動型、商貿流通帶動型、旅游產業帶動型、合作組織帶動型、勞務經濟帶動型;三是按地方特色又具創新的特例,如“模式”、“模式”、“模式”等等。通過對不同發展模式的綜合比較,我們可歸納出以下幾個規律性認識:

第一,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關鍵是符合實際。模式的有效性,是看它是否適合所在村的實際狀況。如工業企業帶動型模式,這種模式需要有發展工業企業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和能力強威望高的村莊領導人。被譽為“中華第一村”的就是這樣的典型。又如旅游產業帶動型模式,這種模式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另外也要有與旅游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江南名鎮周莊.不僅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而且有悠久的歷史。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吸引著八方來客,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第二,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實質是突破模式。模式不能復制,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各種模式正是各地實踐基礎上的經驗總結而已,先前是沒有既定的模式的。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到參觀考察、學習培訓的熱潮,但是全國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就是因為地處我國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其發展表現為是在城市工業文明輻射下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大環境中進行的,是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以工業反哺、城市支持為條件,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各類工程為抓手而展開的。區域發展優勢、經濟實力和財政支付能力優勢,是其它地方所不可比的。各地在經濟、文化、資源、技術、人才、區域環境方面的差異,決定了照搬照抄難免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借鑒的基礎上創新,這是我們構建發展模式時的唯一正確選擇。

第三,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枉心是探索和創新。創新就是結合,把本地特色和外地經驗創造性地結合起來,體現在模式中,是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核心內容,它決定著新農村建設在實踐中的成敗。就像近20多年來在小城鎮發展中以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以柳市鎮為代表的“溫州”模式,農業發展中的“貿工農一體化”模式等,不論是哪個模式都離不開對本地實際的探索和認識,更離不開實踐層面的結合與創新。我省縣從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出發,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緊迫、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人手,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善村鎮建設功能、保障農民基本權益有序結合起來,按照“實力型”、“成長型”、和“待哺型”三個層次,分類指導,扎實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著名的“模式”,今年七月中央黨校在召開了研討會,總結了經驗,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選擇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范例。

二、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構建與類型

縱觀新農村建設模式可謂五花八門,經驗無不豐富,但有一點已很明白,照搬照抄發達地區發展模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不可取的。欠發達地區由于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有限,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社會發展層次不高、又無明顯區域優勢,加之政府財力和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決定了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必然要走一條創新路。

(一)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構建

欠發達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模式,而是一個包括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發展模式,是一個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建設等“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得到全面體現的發展模式。同時,在模式運行的初始階段,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的具體展開又是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第一,要把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基礎設施作為切入點。當前農村的現狀是:許多直接關系到人民健康和農村環境的設施不健全,尤其是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廁所、燃料、取暖等這些現代文明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較為落后。部分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存在老化現象,降低了實際使用效能,甚至存在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隱患,教育、科技、衛生、文化建設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是薄弱環節?;A設施建設是制約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瓶頸”,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通路、通水、通電、通網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第二、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引導來推進新農村建設?;A設施落后和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瓶頸”,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僅靠農民的自身力量是無法解決的,必須爭取政府投入和地方政府的推動。政府要加大投入,建設和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和一系列制度建設,因為政府主導型較之民間推動型明顯擁有自然壟斷優勢和規模收益性,尤其在欠發達地區,政府投入發揮著重要的先導、推動作用。

第三、要是農業產業化道路,增加農民收入。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欠發達地區鄉鎮企業落后、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低、集體經濟薄弱、農業生產社會化組織程度低,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決定了走工業化道路還只是新農村建設的長遠目標。由此決定了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要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構筑現代農業體系。

第四、要用現念教育農民。用現念教育農民,抓好培育造就新農民的建設?!耙敫豢诖?,須先富腦袋”,“要想實現現代化,農民必須知識化”。建設新農村,首先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培育造就新農民作為一項將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措施去抓,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按照“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的內涵要求,創建學習型家庭,培育知識型農民,使60%以上的適齡農民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

第五、要讓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必須組織和動員廣大農民參與,自己當家作主,“大主意”應由農民自己拿,這是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的根本前提。必須正確認識政府與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相互關系,一方面,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政府,政府是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推動者和協調者。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在事關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農民對如何建設新農村最有發言權。所以,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自主性,是保障新農村建設成功推進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幾個婁型

1、維持原生態型。即自然資源缺乏,自然條件嚴酷,生產生活條件脆弱,生態環境面臨著嚴重破壞的農村,要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發揮特有的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田園風光型的新農村。這就要求在村莊整治和建設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同時保留農村的歷史文脈、建筑文化,以人與自然、文化的和諧來張揚原生態型農村的比較優勢。

2、環境整治型。即集體經濟薄弱、農民收入較低、公用設施和環境面貌較差的村莊,新農村建設主要是解決安全飲水、村內道路硬化、農產廁所改造、垃圾清運、河道(溝)清理、排水治污、綠化美化、拆除私搭亂建、整頓亂堆亂放等問題,為下一步的發展打好基礎。

3、畜牧養殖型。即在有一定規模草資源或有畜牧養殖傳統、經驗的農牧區,建設聯戶牧場,發展規?;?、產業化、一體化養殖,實現牧民增收。在農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通過實施草場圍欄工程,畜牧品改良工程,飼草料儲變革工程,強化對現有草場資源的保護力度,增強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畜產品商品串;在有畜牧龍頭企業帶動的地區,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成立養殖小區,發展特色的養殖品種和開發相應的市場需求,提高畜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發展現代高科技畜牧產業,利用畜牧產業晶牌優勢,加決農牧區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4、拆建改造型。即集體經濟基礎堅實、農民富裕程度較高、納入拆建改造規劃的村莊,新農村建設主要解決新村規劃編制、舊村改造、社會保障、勞動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公用設施完善、公共事業發展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術應用等問題。此類村莊要按照鄉鎮區域總體規劃以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為目標,做好公用設施、公共事業以及農民的轉移就業等工作。

5、勞務帶動型。即對于本地缺乏資源優勢、無區位優勢的地區,通過轉移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利用較具優勢的勞動力資源,將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勞務經濟,無疑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方式。從實踐情況看,轉移就業后的農村勞動力將獲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反哺家鄉,反哺農村,一方面富裕了農民,同時又可以有效地促進當地的產業發展、村莊改造和新農村建設。